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必考题检测卷(二)-2024-2025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一、选择题1.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岁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材料现象反映出( )A.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B.武力开疆拓域,方能成就帝王伟业C.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 D.隋朝和秦朝都是历经二世而亡2.下图所示目录节选自一本人物传记。该人物是( )目 录…… 第四章 玄武门之变 第五章 正式即位 第六章 抚民以静 第一节 贞观前夕的辩论与决策第八章 求谏与纳谏 第二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3.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江南市镇经济繁荣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隋朝大运河的开凿4.唐朝文物“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保留着粟特族带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猎图和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仕女褒衣博带、身材丰腴,狩猎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现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杯底的摩羯纹饰受印度文化影响。这件文物的制作元素体现了唐朝( )A.民族融合突出 B.手工制造业发达 C.文化兼容并包 D.对外交往频繁5.对于下表解读准确的是( )唐朝诗人 出身李白 未参加科举考试杜甫 参与科考,未中柳宗元 贞元九年中进士白居易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李商隐 开成二年中进士A.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B.唐代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C.科举考试与唐代诗歌兴盛有一定关联 D.唐朝著名诗人都通过了科举考试选拔6.《旧唐书》记载:“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材料反映的“京师”( )A.指唐朝都城洛阳 B.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C.规划整齐,市坊不分 D.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7.历史上的“国之大者”内涵丰富。如下表中对“国之大者”的论述 ( )出处 论述【周】《管子》 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唐】《晋书》 农殖者,为政之本,有国之大务也【宋】《千虑策》 保国之大计,在结民心A.主张轻徭薄赋 B.倡导以农为本 C.关注百姓生活 D.反映社会矛盾8.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唐朝以前,人们报效祖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宋朝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科举完善促进文化发展B.统治者重文轻武C.经济的繁荣 D.社会的稳定10.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的繁华。我们于图中十字路口,会看到一家卖小吃的流动摊位、一间招牌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香药铺;右上方是一个说书摊位、一间羊肉铺、一个小吃摊、一个鲜花摊、一家豪华大酒店“孙羊正店”;一个销售“香饮子”(饮料)的小摊;一家“解库”(当铺)。这些细节反映了宋朝城市( )A.纸币投入使用 B.突破了时空的限制C.生活便利丰富 D.商业繁盛外贸发达11.如图是厦门初中历史“以诗证史:《全唐诗》中的全景大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观展现场一隅。该处的展览主题应是( )A.帝国盛衰势 B.山水田园景 C.风俗烟火气 D.世间自然物12.某校同学在宋明单元复习中,研究得出如下一组数据,这一组数据最能反映宋明时期( ) 单位:万A.领土的变化 B.人口的变化C.经济的变化 D.取士的变化13.胡惟庸深得朱元璋宠信,各部门上报朝廷之事,他“必先取阅”,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先隐藏起来;朝中的重臣“争走其门”;在洪武十二年,“占城(今越南)来贡,惟庸等不以闻(上报)”。针对上述问题,朱元璋举措是( )A.取消行省 B.设立厂卫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14.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玄奘西行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15.历史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就是只有一条证据的史料不足为信。下面为不同史籍关于蒙古的相关记述,二者能够共同印证的是( )《金史·哀宗本纪》北兵(蒙古)入城……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A.南宋与金的议和B.宋与金联合灭辽 C.宋金之战的惨烈 D.蒙古军最终灭金16.明朝时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时,则有诗云:“圣朝不画长城界,一道平冈是九边”,该诗生动描绘了当时长城南北和平发展的局面。这一变化体现出( )A.清朝长城彻底失去了军事价值 B.长城的民族交往纽带作用加强C.清朝没有边疆防御的军事压力 D.边防压力是明灭亡的重要原因17.“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籆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该情节出自于我国某部古典文学名著,在这部名著中我们可以到( )A.纶巾羽扇,身衣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孔明B.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侠义无双的鲁提辖C.性情憨直,奸懒馋滑,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馅媚的“二师兄”D.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18.以下是某学校历史社团书写的三副对联,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对联一:欲知清代军国事,不读军机终难全 对联二:诗文成罪状,纵横陷深渊 对联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A.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D.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变化19.“强汉盛唐”是许多人对汉、唐分别的印象。根据以下材料宋朝的印象可以概括为( )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A.富强 B.繁盛 C.强盛 D.贫弱20.崇被十七年(公元1644年),前总督陕西余应桂上言: “贼众号百万,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2请调天下镇将,如左良玉、吴三桂并高杰、唐通....齐赴军前,会师真保之间....赐以尚方,是公侯之赏,以鼓励之,底贼可灭也。”材料中的“贼”( )A.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B.促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C.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分配土地的口号D.发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二、材料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材料二 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由于操劳过度,从东非返航到印度古里时,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以上材料皆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2)材料二所描述的事件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开始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7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呈现出无比繁荣昌盛的景象。材料二 图一 图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2)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 针对图二所示情况,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23.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两汉到明清,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一直在相互较量。同样是“寓分权于分工”,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职责的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执行分离开。材料二 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之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摘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秘者入直(值)缮写……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1)据材料一,隋唐看重“权力的制衡”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结合宋朝和元朝的政治制度情况,说明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职责的分工”的观点。(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发生于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材料三中的“军需房”最终的名称是什么 其主要职责是怎样的 (3)综合上述材料,就“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的较量而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4.“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探究古代文化发展,回答以下问题。【科技之光】材料一【文学之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古代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图4 关汉卿 图5【艺术之花】图6明代汤显祖 ……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精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文明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1)图1历史人物的哪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2这项发明产生了怎样的世界性影响 图3人物的哪部科技巨著被称作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材料中这位“古代感动中国人物”是哪位词坛巨匠 图4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请写出他的一部代表作品。图5描述的故事出自哪部文学名著 (3)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明朝时趋向成熟,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据所学知识回答图6昆曲作家的代表作是什么 材料中的剧种形成于什么时期 (4)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期末必考题检测卷(二)-2024-2025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C C D C A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C C D B D A B C1.C【详解】据题干“‘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岁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文帝和隋炀帝不同统治政策导致的不同结果来看,统治政策确实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关键因素,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隋朝兴衰与统治政策的关系,并非隋文帝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隋文帝建国后的政策带来繁荣,以及隋炀帝即位后的行为导致起义、王朝瓦解,题干重点不在阐述武力开疆拓土与成就帝王伟业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仅仅围绕隋朝展开,没有涉及秦朝,属于无中生有,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题意中的关键词玄武门之变,贞观可知,该人物是唐太宗,C项正确;隋文帝与题意中的玄武门事件不符,排除A项;隋炀帝与题意中的贞观事件不符,排除B项;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材料“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州在六朝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很荒凉,但是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扬州在六朝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很荒凉,到了唐朝很繁荣,所以,六朝对江南的开发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而江南市镇经济繁荣不是导致扬州在唐朝繁荣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而长安和洛阳的衰败与扬州的繁荣没有直接的关系,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C【详解】根据材料“狩猎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现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杯底的摩羯纹饰受印度文化影响。”可知,唐朝时期的文物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也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体现了文化兼容并包,C项正确;民族融合突出不够全面,材料中“杯底的摩羯纹饰受印度文化影响”,排除A项;材料的重心在于强调唐朝“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体现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没有体现手工制造业发达,排除B项;对外交往频繁与“保留着粟特族带把杯的奇特造型,狩猎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等信息不符,概括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知,图表展示的唐朝诗人中,除了李白之外都参加了科举,且大部分都高中了进士,这说明科举考试与唐代诗歌兴盛有一定关联,C项正确;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但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排除A项;唐代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但图表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这一点,排除B项;从图表可知,李白并没有参加科举,杜甫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材料“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可知,材料反映出长安城文化发达、读书人怀有抱负到京城学习的情况;根据材料“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首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可知,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人来到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京师”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D项正确;唐朝都城是长安,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长安的人口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安城的建设规划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据题干“国之大者,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农殖者,为政之本,有国之大务也,保国之大计,在结民心”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关注百姓生活等方式凝聚民心。这三个论述虽角度不同,但都围绕百姓生活,体现对百姓生活的关注,C项正确;《管子》提到“薄税敛”体现了轻徭薄赋思想,但仅这一处提及,唐和宋的论述未体现此内容,不能全面概括整体论述,排除A项;唐《晋书》中“农殖者,为政之本”明确倡导以农为本,但周和宋的论述并非围绕此展开,不能涵盖所有论述,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对治国关键方面的阐述,未体现社会矛盾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知,辽宋夏金时期的各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时完成了统一,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图示中政权并立不符合,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据题干“宋朝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努力读书就会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B项正确;题干宋朝报效祖国多通过读书实现,宋朝重文,但是科举制完善促进文化发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唐朝通过武力报效国家,而宋朝报效国家多从读书的角度入手,其原因是宋注重文轻武,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材料中“会看到一家卖小吃的流动摊位、一间招牌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香药铺;右上方是一个说书摊位、一间羊肉铺、一个小吃摊、一个鲜花摊、一家豪华大酒店‘孙羊正店’;一个销售‘香饮子’(饮料)的小摊;一家‘解库’(当铺)”,可知,宋代汴京城内有满足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摊位,基本生活、说书娱乐等一应俱全,体现了宋朝城市生活便利丰富,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纸币的使用,排除A项;商业突破时空限制表现在地点不受限制、夜市出现等方面,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汴京是内陆城市,外贸发达无从得出,排除D项。 故选C项。11.A【详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可知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饱含着兴衰感慨,由此可知该处的展览反映的内容是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因此主题应是帝国盛衰势,A项正确;山水田园景、风俗烟火气、世间自然物,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题干内容反映的是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的过程,排除BC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单位:万”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北宋的国土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南宋的国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元朝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明朝初期的国土面积约900多万平方公里,所以这一组数据最能反映宋明时期领土的变化情况,A项正确;北宋的人口约1亿1880万(1120年),排除B项;北宋经济上,巅峰时期岁入为1亿6000万两白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宋时期的取士总数约为61000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根据材料“朝中的重臣“争走其门”;在洪武十二年,“占城(今越南)来贡,惟庸等不以闻(上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针对胡惟庸作为丞相权力过大问题,采取了废除丞相制度的措施,C项正确;取消行省与胡惟庸专权无关,排除A项;设立厂卫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官民的监督,与丞相专权不符,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置的,与朱元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据题干“永乐十八年(1420年),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前郑和已经多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了解,很多国家纷纷派使者随郑和船队来华访问,C项正确;玄奘西行是在唐朝贞观年间,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时间:发生在唐朝,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据材料 “《金史·哀宗本纪》北兵(蒙古)入城……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可知,两则材料均有蒙古攻打金,最终金亡(或者是金哀宗自焚)。因此,二者能够共同印证的是蒙古军最终灭金,D项正确;材料“《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反映的是宋蒙联合,金哀宗自焚,但未涉及南宋与金的议和内容,排除A项;材料“《辽金简史》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反映的是宋蒙联合,金哀宗自焚,未涉及辽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印证的是蒙古灭金的史实,但未描述战争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根据材料“该诗生动描绘了当时长城南北和平发展的局面”表明长城对南北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B项正确;清朝长城彻底失去了军事价值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清朝没有边疆防御的军事压力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明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7.D【详解】据题干“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籆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和所学知识可知,“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这是对王熙凤的描写,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人物,《红楼梦》中有诸多细致的生活场景描写,其中就包括丫头们放风筝的情节,D项正确;“纶巾羽扇,身衣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典型形象描述,排除A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侠义无双的鲁智深”是对《水浒传》中鲁智深这一人物的描写,排除B项;“性情憨直,娇痴泼辣,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谄媚的‘二师兄’”符合《西游记》中猪八戒这一人物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8.A【详解】根据材料“不读军机终难全”可知对联一描述的是军机处,“诗文成罪状”可知对联二描述的是文字狱,“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描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三者的共同点是清朝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A项正确;明清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明清时期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出现了大商帮、商业城镇和四大名著,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化是各个少数民族的融合,材料没有提到少数民族,排除D项。故选A项。19.B【详解】根据题干,“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尤为突出。宋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可以用繁盛来描绘宋朝,B项正确;富强、强盛,都不是宋朝的表现,排除AC项;宋朝冗官冗兵,消耗巨大的社会财富;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解,大量岁币,造成对宋朝贫弱印象,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根据题干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故材料中的“贼”是李自成,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分配土地的口号,C项正确;陈胜吴广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A项;安史之乱促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21.(1)特点:积极对外开放,与宋朝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众多。(2)事件:郑和下西洋。影响: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3)政策:闭关政策。影响: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4)启示:我们要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可知积极对外开放;根据材料一“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可知与宋朝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众多。(2)事件:根据材料二“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政策:根据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政策推行了近200年,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导致国家闭塞,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放带来发展,闭锁造成落后,所以我们要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紧跟世界发展潮流。22.(1)“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2)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等。【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唐朝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出现了盛世局面。(2)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做法:根据材料二图二和所学知识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23.(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说明: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元朝的中央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是中书省,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2)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名称:军机处。主要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发展趋势: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详解】(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执行分离开”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实现权力的制衡。故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皇帝:根据材料二“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之相位,至是废去”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故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名称:根据材料二“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秘者入直(值)缮写”和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故名称:军机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即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主要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至明清时期,统治者注意将官僚权力分散,尤其是制衡相权,实现大权独揽,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特征。24.(1)活字印刷术;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科技巨著:《天工开物》。(2)人物:苏轼。代表作品:《窦娥冤》。文学名著:《红楼梦》。(3)代表作:《牡丹亭》。时期:清朝道光年间。(4)学习中华文化;弘扬、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的侵蚀等。【详解】(1)发明:根据材料一图1“毕昇”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影响:根据材料一图2“罗盘针”和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经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巨著:根据材料一图3“宋应星”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名著,被称作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人物:根据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宋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名著:根据图5“黛玉葬花”和所学知识可知,黛玉是曹雪芹作品《红楼梦》中的人物。《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之首。(3)代表作:根据图6“明代汤显祖”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万历末年,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时期:根据材料“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有生、旦、净、丑四行,在清朝道光年间逐渐形成。(4)做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自觉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等角度作答,如:学习中华文化;弘扬、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的侵蚀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