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壹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位次 1929年 对外出口 1937年 工业产量 1937年工业发展速度1 美国 美国 美国2 英国 德国 日本3 德国 英国 德国4 法国 法国 英国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材料一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姚丽《二战全史》1919年7月21日,300万德国工人罢工24小时,抗议签订《凡尔赛和约》。可以说,“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地点就在巴黎凡尔赛宫。种子的萌发还需要空气、水、土壤等外部条件。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为“二战种子”提供了恰逢其时的生长条件。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历时最长的一次,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思不群《二战全史》2、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的矛盾3、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帕尔默《世界现代史》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主义的崛起1919年9月12日,德国工人党在慕尼黑一间酒馆集会,身为德军下士的希特勒被派去监视这场集会。后来希特勒决定成为这个党的第96名党员。墨索里尼1915年入伍,1919年组织法西斯战斗团,1921年改称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为该党领袖。1919年东条英机作为驻日武官赴任瑞士.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教材第一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生了法西斯组织”,这三个国家的法西斯组织有何不同?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主义的定义切实拥有支那以增强国力,真正掌握东亚和平之关键,就能完成未来争霸世界的战争准备。 ——板垣征四郎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下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墨索尼里当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为民族而奋斗,它的目标是实现意大利人民的荣耀……要实现自己历史上的完全统一。 ——意大利王国雅利安种族是对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唯一民族……建立在劣等民族的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统治民族的帝国。 ——德意志帝国宣扬日本国体“万世一系”“万国无比”,宣扬“国兼六合,八肱一宇”。——大日本帝国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国家 德国 意大利 日本一战后初期经济危机后4、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党党旗1920年,组建“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1933年,纳粹党建立独裁统治1919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1935年,入侵埃赛俄比亚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专政1921年,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通往地狱的路是用善意铺成的” ——哈耶克1938.9“慕尼黑阴谋”得意洋洋的张伯伦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5、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时间 时间 英法及国联反应1931.9.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国联要求共管东北,不制裁日本1935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国联对意大利制裁有限并很快取消;美国制定中立法案1936 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英法利用说服而非强制手段抗议,抗议无效1936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英法不干涉1937.7.7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美国呼吁“不使用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1938.3 德国吞并奥地利 英法提出抗议照会,无实际行动1938.10 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 英法德签订《慕尼黑协定》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 德国进攻波兰后 英法“静坐战争”英法绥靖政策与美苏中立态度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早期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1938年3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含义:二战前,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纵容的政策。内容:一是牺牲小国利益保护英法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实质:纵容侵略,维护既得利益。表现:九一八,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德奥合并,慕尼黑阴谋,静坐战。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二战爆发。②牺牲它国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战场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局部战争 1936.10 德意结成轴心国 1938.3月 德国吞并奥地利 9月 英法德意慕尼黑会议 1939.3 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1935.10 意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1 九一八事变1937卢沟桥事变全面爆发 1939.9.1 德军突袭波兰 9.3 英法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6月 德军攻占法国 7月 德国入侵 英国战争扩大 1941.6.22 德国突袭苏联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战争转折 1942年1月,26国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942.7 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1942.10 阿拉曼战役 1942.6 中途岛海战战争结束 1943.7 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意大利退出二战。 1944.6.6 诺曼底登陆 1945.5.8 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欧洲战事结束。 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9.2 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持续时间 4年零3个月参战国 30多国作战区域面积 400万平方千米参战人口 15亿动员武装力量 7000万人军民伤亡 3000多万人直接军费开支 1805亿美元参战国物质总损失 3400多亿美元战争之痛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多61国2200万平方千米17亿1.1亿人9000余万人1.1万亿美元4万亿美元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布满了指甲抓痕的墙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万人坑”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事件,作战范围涉及世界七大洲中的六洲,以及所有大洋。这场战争杀死5000万人,使无数人的心灵或者肉体受到创伤,就物质方面而言,这场战争破坏了大部分文明核心地区。——【英】约翰·基根《二战史》(1)巨大的灾难: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45年4月25日,德国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这一大堆尸骨是八十多名德国伞兵一天内杀掉囚犯的残骸。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1: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材料3: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违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国际格局发生转变: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1: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等进步政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羁绊,建立了人民政权,走上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道路。与此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印度、缅甸、印尼、菲律宾、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一大批国家也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金永华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3)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材料2: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技术、航空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1945年7月原子弹试爆成功,拉开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同年底,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用于武器试验、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此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也引起了一系列新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牛力、邱桂金《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4)科技方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原子弹【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原子弹——核电站②火箭——“阿波罗11号”登月③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5)思想观念:促进观念的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材料1: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联合国宪章》序言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进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可能达到的。——【美】威廉·H·查夫材料3:二战后,出现了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问边幅,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摘编自百度百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妇女地位得到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二、第二次世界大战(6)国家经济干预调节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在战后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恢复,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以美国为代表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地调整了战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广泛地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科学管理经济,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叁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含义: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1、雅尔塔体系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 雅尔塔体系会议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开罗会议 (美、英、中) 1943.11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1943.11雅尔塔会议 (苏、美、英) 1945.2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 1945.7《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概,几乎每项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特点: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划分美苏势力范围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内容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倡导“大国一致”的联合国重新确定欧亚的政治地图剥夺日本非法所占领土德意日殖民地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西欧)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3.国际格局的演变(1)力量对比的变化:欧洲:欧洲走向衰落,世界霸权丧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2)国际格局的变化: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新的世界,新的危机课堂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特征法西斯运动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世界人民的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联合国国际格局二战的原因2.二战后,美、苏在处置战败国时吸取了一战的教训,既要确保他们不再对新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强加给其过多的重担,战败国的民主建设尤其受到重视。这些做法( )A.使战后国际秩序相对稳定 B.体现浓重的大国强权色彩C.推动了战后两极格局形成 D.忽视了对战争罪责的惩治课堂练习1.从二战末开始,欧美社会对二战的反思聚焦于“纳粹德国罪恶”,形成了绵延半个世纪的追惩纳粹分子、控诉其暴行、拷问其罪恶之源的“记忆文化”,但同时各国回避乃至遮掩自身责任,导致战时的许多复杂是非、残酷不光彩的真相成为“记忆漏洞”。材料表明,欧美社会对于二战的反思( )A.全面清算德国罪责维护正义 B.服务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C.聚焦纳粹罪恶遮掩自身责任 D.有力维护了战后的国际秩序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