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授课课件(共33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授课课件(共33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七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日军袭击珍珠港

重要名词
纳粹党、轴心国、《慕尼黑协定》、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体系、联合国、《开罗宣言》、波茨坦会议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本课
重点
1.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英)《三头怪兽》(20世纪30年代)
法西斯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帝国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束棒
美国参议院图章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
德国纳粹党党旗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二战的形成背景
1.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1919年9月12日,德国工人党在慕尼黑一间酒馆集会,身为德军下士的希特勒被派去监视这场集会。后来希特勒决定成为这个党的第96名党员。
墨索里尼1915年入伍,1919年组织法西斯战斗团,1921年改称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为该党领袖。
1919年东条英机作为驻日武官赴任瑞士.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教材第102页,第一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生了法西斯组织”,这三个国家的法西斯组织有何不同?
1.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希特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
墨索里尼称:“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卫文麿(mǒ)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种族优越论”
“鼓吹战争”
“征服世界”
1938年“水晶之夜”
是纳粹有组织对犹太人屠杀的开始标志。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吞下恶果》1920 德国
1.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思考:
(1)法西斯主义能够在德意日滋生的原因是什么?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境遇两个角度作答。
(2)以上两则原因,哪则更为关键?
(3)能否判断以下两则结论是否合理: ①“二战是一战的扩大”;
②“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4)法西斯主义的内涵中具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内容,为什么?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19-1922年,意德日陆续成立法西斯政党;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行大陆政策;
1933年,德国纳粹党攫取政权;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欧洲策源地形成。
1940年,“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标志着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这只蓝鹰如此翻飞?》
1933 美国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时间 时间 英法及国联反应
1931.9.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国联要求共管东北,不制裁日本
1935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国联对意大利制裁有限并很快取消;
美国制定中立法案
1936 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英法利用说服而非强制手段抗议,抗议无效
1936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英法不干涉
1937.7.7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美国呼吁“不使用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
1938.3 德国吞并奥地利 英法提出抗议照会,无实际行动
1938.10 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 英法德签订《慕尼黑协定》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 德国进攻波兰后 英法“静坐战争”
3.英法绥靖政策与美苏中立态度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代人的和平演讲
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我们坚信,协商是解决两国之间一切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决定继续努力消除分歧,以为捍卫欧洲和平奉献一份力量。我的朋友们,这是历史上第二次有英国首相带着和平的消息从德国荣归故里。我相信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回家吧,好好睡个安稳觉吧。”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英法绥靖政策与美苏中立态度
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领导人
法西斯德国
(苏联)《往东去》(1939年)
《她能控制得住他吗?》
国联
《仍有希望》
《吠犬不咬人》
绥靖政策的实质
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英法绥靖政策与美苏中立态度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思考:结合材料与自我所学,分析英法选择“绥靖”政策的原因?
英法实力衰弱; 法国消极防御;对苏联的仇视;德国欺骗策略;和平主义盛行;维护既得利益;无视小国利益;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英法绥靖政策与美苏中立态度
“想知道他们的蜜月能持续多久?”
讽刺漫画《荒唐的伴侣》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中立法案》
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沃恩.休梅克
《只隔一代人》(1935)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战的背景
直接: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和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蓄意发动战争;
传统: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浓厚
历史:一战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隐患;
现实: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诱导:英法的绥靖政策、美苏中立态度
根本: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战时: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阵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2)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性质:(1)从战争发动者的动机来看,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2)从战争的抵抗者来看,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1、特点:
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
三个
阶段
亚洲阶段:
欧洲阶段:
全球阶段:
1931-1938年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39—1941年
苏联战场是抗击德国主战场
1941—1945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扩大到全球,成为真正的世界大战
2、性质:
发动者:
抵抗者:
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性战争
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战争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① 时间:中国是抗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14年)
② 作用: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力量的唯一战场,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中国是东方主战场,拖住了日本百万大军,有力支援盟国。对侵略者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③ 联盟: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实际上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所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④ 配合:中国军队直接入缅甸作战,打通滇缅公路,打击日军,支援盟军的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1)
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
在华盛顿白宫正式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二十六国宣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1941.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31.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9.2日本签署投降书




中国局部抗战:
中国全面抗战:
全球阶段:
日本投降:
1937.七七事变,二战在亚洲爆发标志
1939.9德国突袭波兰
1945.5.8德国签署投降书
1941.6德国突袭苏联,成为抵抗德国的主战场




全面爆发:
二战扩大:
二战转折点:
德国投降:
埃塞俄比亚
抗击
意大利
法西斯侵略




1942.1《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斯大林格勒战役
3、过程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塞拉西一世流亡,意大利宣布兼
并埃塞俄比亚;
1941年,在盟军的帮助下,恢复国家独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德黑兰会议: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1月开罗会议
3月,美国彻底放弃中立
德意日正式结盟,三国同盟形成
1931
1935
1936
1938
1939
1945
1944
1943
1942
1941
1940
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东北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柏林-罗马轴心
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德国侵吞奥地利
慕尼黑协定
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闪电出击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6月,苏德战争爆发
亚洲战场转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非洲战场转折:阿拉曼战役
欧洲战场转折:莫斯科保卫战
《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
诺曼底登录
法国巴黎光复
2月,雅尔塔会议:战后安排
7月,波茨坦公告
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9.2,日本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
意大利投降
学术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思考
张海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
关于第二次大战的历史,大部分欧洲学者都认为,二战的起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进攻,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这一观点。
二战爆发形成两个策源地,因此就存在两个战争起点。战争策源地和起点密切相联。过去学者承认二战有两个策源地,但没有将两个战争策源地和两个起点联系在一起。以前研究似乎认为一场战争,只有一个起点,这是将战争看作简单的过程,而二战是过程复杂、矛盾尖锐、在不同的时间先后爆发的世界性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先后爆发是二战的起点。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是二战发展的顶峰,所以二战成为真正大规模的战争是在1941年之后。因此,二战是有两个策源地、两个起点、两个战场的世界大战。
——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1、含义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含义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2、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
③承认朝鲜独立
具体如何重新划分?
相比一战,在战后处置方面有那些进步?
①一战是割地、赔款等惩罚性的处置,没有从根本消灭军国主义传统,二战则从根源上肃清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如实行军事占领、取缔日本财阀)
②二战战后更加注重证据意识,进行了更加公正的战争审判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2、内容
(3)殖民地问题:
(4)建立联合国
①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独立权利
②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战后如何处理帝国主义时代遗留的殖民地问题?
成立时间?性质?宗旨?原则?
时间:1945年10月
性质: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大国一致”原则取代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3、实质
该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摘编自徐蓝《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实质:美苏瓜分势力范围的产物
基础:美苏实力均势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体系主体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美苏之间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
两个战胜国之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
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间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的新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对比探究】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三、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1、人类空前的劫难: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德国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尸骨残骸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维护和平与正义::沉重打击法西斯势力,有力维护世界和平,彰显国际正义
华沙之跪
正义可能会迟到
但不会缺席
“面对德国历史的深渊,面对数百万被我们谋杀的受害者,我做了我们人类在言语无力时所做的事情。”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国际格局的转变
战后欧洲的衰落
美国
苏联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第一经济、政治和
军事强国
军事和政治强大
政治威望高
国际格局的演变——从欧洲中心转向美苏两极格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殖民体系的瓦解:推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开展,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是当代世界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为何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
① 二战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打击;
② 亚非拉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开展;
③ 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④ 各种国际力量(联合国等)、国际舆论的支持。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5、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的普遍推行
以美国为代表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地调整了战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广泛地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科学管理经济,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6、社会观念的变化
材料一: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进带来的变化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可能达到的。
——【美】威廉·H·查夫
材料三:二战后,出现了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
——摘编自百度百科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7、科技革命的到来: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技术、航空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牛力、邱桂金《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二战推动科技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奠定基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8、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格局的形成)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二战提高苏联政治威望,战后追随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显著增多,
社会主义阵营发展壮大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