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解析(上海卷)——传承经典有智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作文解析(上海卷)——传承经典有智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上海卷——传承经典有智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分)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高分解码】
今年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指向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路径与价值重构,延续了上海高考作文一贯 “立足现实、思辨深刻” 的风格,既紧扣时代脉搏,又给予考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极具开放性与思辨性。从材料整体来看,学者以 “专”“转”“传” 概括文章类型,构建了一个关于知识传播的三维模型。这一模型并非简单的分类,而是暗含知识从 “专业积累” 到 “大众传播” 再到 “价值沉淀” 的动态过程。材料抛出的核心问题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打破线性思维定式,引导考生突破常规认知,在多元路径中探寻知识传播的本质规律,体现了对考生辩证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深度考查。
对三个关键词的解读,是破题的关键。“专”,代表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与深度,通常以学术论文、专业著作等形式呈现,具有较高的知识壁垒。它是人类智慧的高度凝练,但也可能因艰深晦涩而局限于小众圈层。例如《量子力学》理论专著,在物理学界意义重大,却难以被普通大众理解。“转”,强调知识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传播,通过简化、改写、趣味化等方式降低理解门槛,以实现广泛传播。社交媒体上的科普短视频、公众号的知识类推文都是典型例子。“转” 是知识破圈的重要桥梁,但也存在因过度追求流量而导致内容失真、浅薄化的风险。“传”,指向知识的永恒价值与广泛影响力,能够跨越时空被铭记与传承的佳作。它既可能是文学经典、哲学著作,也可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传” 的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感染力与社会价值,能引发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共鸣。
[写作思路]
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若认同 “专” 到 “传” 需经 “转”,可结合现实案例,如《时间简史》作者霍金用通俗语言解读宇宙奥秘,让专业理论走向大众,最终成为科普经典;或是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创产品、纪录片等形式,将专业的文物研究转化为大众喜爱的文化内容,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若持否定态度,可举例说明某些专业成果无需通俗化也能直接产生深远影响,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深奥难懂,但凭借其颠覆性的科学价值,直接推动物理学革命,成为科学史上的不朽篇章;或是《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诞生之初并未经过通俗化传播,却跨越千年,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
也可采取辩证态度,指出 “专” 到 “传” 的路径并非绝对,需根据知识类型、传播目的、受众群体等因素综合判断,强调应在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寻找平衡,让知识既能保持深度,又能实现有效传播。
此次作文题以知识传播为载体,实则考查考生对信息时代文化生态、价值判断的认知与思考。写作时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避免空泛议论;同时注重逻辑层次,在思辨中展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能脱颖而出。
【参考立意】
1.转非必由,专亦可直达传世之境
2.专之精华借转之桥梁破茧成蝶
3.警惕“转”对“专”传世性的消解
4.传世之基在质非径
5.让“专”文自带“传”世基因
6.雅俗之间,寻找知识传播的平衡点
7.专为根,转为径,传为果
8.传世文章的底层逻辑超越传播形式
教考衔接——回归教材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B%E7%BE%B2%E4%B9%8B / 12755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在浙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5%99%E6%B1%9F / 154399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绍兴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B%8D%E5%85%B4 / 1560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兰渚山下以文会友,饮酒赋诗,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然而,因未经系统学术解读或大众传播策划,这“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天下第一行书”的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后来,却因其对人性共通情感的表达而世代流传。这一案例为 “专” 到 “传” 无需依赖 “转” 提供了历史依据。传说李世民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D%8E%E4%B8%96%E6%B0%91 / 44058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4%9B%E9%98%B3%E7%BA%B8%E8%B4%B5 / 8227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此外,还有欧阳询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C%A7%E9%98%B3%E8%AF%A2 / 481644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褚遂良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4%9A%E9%81%82%E8%89%AF / 1261769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虞世南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99%9E%E4%B8%96%E5%8D%97 / 33155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B0%E4%BA%AD%E9%9B%86%E5%BA%8F / _blank )等名手临本传世。2020年5月,《兰亭集序》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
[应用范围]
《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简单地说,《兰亭集序》一文,“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兴尽悲来”是主线。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到一处山水胜地,或游赏或吟咏或畅饮,那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面对自然美景,人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会油然而生。对于那些善感的心灵更是如此。暮春时节,草长莺飞的江南美景本来就足以诱人,更何况是会稽山阴,这里山灵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那天,天气又格外晴朗,天高地远,清风习习朋友们临流赋诗,一觞一咏快然自足。作者以简洁的笔触,开阔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宴乐图。
适用话题:珍爱生命、创造价值、乐观豁达。
[写作借鉴]
《兰亭集序》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彭祖也好,殇子也好,最终都要走完他或长或短的人生旅程,生命只有一个终点,就是坟墓,想到这一点,真够让人心灰意冷了。但毕竟生命中还有美好的,比如朋友的倾心畅谈,山水间了无挂碍的云游,置礼法仪范于不顾的一次狂放。——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好事物,短暂的生命就显得很珍贵,而这些美好事物的难遇易逝,短暂而充满痛苦的生命就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其密度。”
课外素材——灵活运用
名言警句:
1.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传播真理需要多数人的共鸣。
—— 伏尔泰
2.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更在于让更多人理解。—— 霍金
3.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专业壁垒,直指人心。—— 达芬奇
4.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 诺贝尔
5.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其无需翻译的永恒性。—— 卡尔维诺
6.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思想的价值在于传播。—— 亚里士多德
7.伟大的作品不需要迎合,只需等待懂得的人。—— 莎士比亚
8.科学普及是连接专业与大众的桥梁。—— 爱因斯坦
9.真正的传世之作,必是专业深度与人性温度的共鸣。—— 鲁迅
10.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尘封,而在于流动。—— 培根
11.通俗化不是浅薄,而是让深刻的思想穿上亲民的外衣。—— 费孝通
12.文化传承的本质,是让专业精神在时代语境中重生。—— 钱穆
13传世之作的密码,藏在专业与大众的交集处。—— 陈寅恪
14.专业是根,传播是叶,传世是果。 —— 季羡林
15.被误解的深刻,好过被理解的平庸。—— 尼采
16.真正的深刻从不需要喧嚣。——鲁迅
典型事例:
[素材一] 不经由 “转” 而直接 “传”
《共产党宣言》以铿锵有力的文字,在 1848 年直接向世界宣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其专业且深刻的阶级分析、唯物史观论述,无需通俗转化,便在全球掀起思想风暴。马克思与恩格斯以严谨的理论架构,精准剖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为工人运动指明方向。从欧洲工人阶级秘密集会的传阅,到不同语言版本在各国出版,它直接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纲领性文献。《论语》《道德经》凝聚着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虽成书久远,但其中蕴含的修身、治国、处世之道,凭借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跨越时空直接触动人心。它们无需过多通俗化解读,便在千年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被历代学者研究、被普通民众传颂,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散发着思想光芒。这些经典以其自身的专业性与深刻性,直接实现了广泛而持久的传播,证明专业思想无需 “转” 也能成为传世之作。
[素材二] 经由 “转” 而 “传”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哲学领域的经典,其晦涩的术语与复杂的思辨逻辑,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随着后世学者不断撰写解读著作、开设专题讲座,将康德的先验哲学理论以通俗化的语言、生动的案例进行阐释,使这部专业著作逐渐被大众理解。从学术研讨到面向公众的哲学普及课程,一步步将康德的思想转化为大众可接受的知识,推动其在哲学界之外也产生深远影响。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严谨的数学推导构建经典力学体系,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犹如天书。但通过科普作家将其核心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解,例如用苹果落地解释万有引力,使牛顿的科学发现从专业学术领域走向大众视野。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些转化后的知识被编入教材,成为学生了解科学的入门内容,让牛顿的理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素材三] 失败的 “转”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营销号为追求流量,常对专业内容进行断章取义、过度简化的 “转化”。例如,面对复杂的经济政策解读,营销号可能只截取其中个别数据或结论,配上夸张的标题,以 “三分钟读懂 XX 政策” 等噱头吸引眼球,却完全忽略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影响,导致大众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快餐式鸡汤文更是 “失败的转” 的典型代表。它们往往将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关于个人成长的理论,简化为空洞的口号与虚构的励志故事。这些文章缺乏严密的论证与真实案例支撑,只是通过华丽辞藻和情感煽动来引发读者的短暂共鸣。比如,用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这样片面的观点替代对成功所需的能力、机遇等多因素的分析,不仅无法为读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还容易误导读者形成错误的认知。这种以流量为导向、忽视内容专业性与真实性的 “转”,不仅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反而在网络上制造大量文化垃圾,污染信息环境。
[素材四]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文言写成,未经过系统的现代白话文改编,却凭借对人性、家族、社会的深刻洞察成为传世之作。其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证明:真正的 “传” 未必依赖 “转”,内容本身的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才是核心。正如脂砚斋评点所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经典的生命力在于其不可替代性。
[素材五] 真理的光热终将融化坚冰
当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时,这本充斥专业术语的著作仅在科学界掀起波澜。维多利亚时代的公众对“人猿同祖”嗤之以鼻,教会更视其为异端。然而达尔文未刻意通俗化,只以1600个实验案例构筑坚不可摧的逻辑链。半个世纪后,“物竞天择”思想如地下暗河冲破岩层——赫胥黎的公开辩论、教科书的系统阐释,使进化论从“专”直抵人类认知核心。此过程证明:真理本身的光热终将融化偏见坚冰,“转”仅是加速器而非发电机。
[素材六]《天工开物》远播日本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目睹科举浮华,愤而转向“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实学。他在《天工开物》中首创“专业转译”范式:将纺织机原理绘为“花机图”,把火药配方编成“硝石歌谣”。当士大夫沉迷八股时,这些图文并茂的“转”文已随商船远播日本,促成了江户时代的产业革命。宋应星深谙“转”之道:“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主动降维是为让“专”的星火点燃更广阔荒原。
[素材七]《向日葵》曾在巴黎画廊蒙尘
梵高生前仅卖出一幅画,他的《向日葵》在巴黎画廊蒙尘,专业艺评人讥讽其“粗野的涂抹”。这位困居阿尔勒的精神病人从未尝试取悦大众,只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要画出能抚慰人心的光。”百年后,当《星月夜》席卷全球,人们发现其价值不在“转”的推广——是画布上燃烧的生命意志,让每个观者直面存在的颤栗。梵高证明:伟大的“传”是灵魂与灵魂的量子纠缠,与传播媒介无关。
范例作文——满分巧取
范例1:
经典不系舟
一考生
学者以“专”“转”“传”三字描绘文章传播的图景,并强调“专”欲至“传”,必先经过“转”的桥梁。然经典如浩荡长河,其生命历程岂仅循此一径?纵览文化星河,无数传世之作恰恰挣脱了“转”的束缚,以内在灼灼光芒照亮了“专”与“传”间更幽微深邃的路径。
诚然,传播之“转”确可成为经典诞生的催化剂。孔圣之道,当时仅囿于杏坛之“专”,而后经董仲舒“罢黜百家”之推波助澜,方成华夏文明千年精神支柱。此如庄子所云“薪尽火传”,思想如火焰,藉“转”之薪柴得以燎原。然而,这绝非唯一通路。诸多经典恰在挣脱“转”的喧嚷后,如星辰般从时代迷雾中冉冉升起。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其作品甚至被遗嘱要求焚毁,但其作品对人性迷宫与异化困境的勘探穿透了时空隔膜。这些文字在作者身后越过“转”的湍流,直接抵达了不朽的彼岸,成为二十世纪文学天空中的孤绝星座。
由此可察,经典之“传”不仅系于传播之广度,更仰赖其内涵所蕴藏的超越性力量。卡夫卡作品中那份如谜般的深邃哲思,正是其穿越历史迷雾的永恒灯火。中华文化长河中的《庄子》一书,其瑰丽恢弘的想象与玄妙哲思,在成书后的漫长岁月里,同样经历过无人问津的沉寂。然而当魏晋的玄风扬起,其中对精神绝对自由的渴求如天光乍泄,照亮了无数困顿的灵魂。那“无用之大用”的智慧,岂是当时流俗所能承载?它静待着后世智者的开掘,方显其永恒价值。
今日信息洪流中,“转”之浪涛排山倒海,却使真正的“传”愈发如沙中真金难寻。此时我们尤须警惕“转”对深度的消解与对经典真容的遮蔽。当碎片化洪流中“转”文铺天盖地,我们更应珍视那些暂时沉寂的“专”,它们或为未来“传”之种子,正静候穿透浮华的慧眼。一如《中庸》所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那幽微处所蕴藏的光芒,常是照耀人类精神最持久不灭的星辰。
“传”之境界终归不系于传播之舟。经典灵魂的深度与超越性,才是其穿透时光迷雾的永恒引擎。当“转”的洪流日益泛滥,我们更要守护那些暂时沉寂的深邃“专”文,它们如种子般静候着穿透浮华的慧眼——那“莫见乎隐”的幽光,终将照亮人类精神无垠的夜空。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以“专”“转”“传”为框架,展开了一场关于经典生命力的深刻思辨。文章首先肯定“转”的桥梁作用(如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推广),随即笔锋一转,通过卡夫卡和《庄子》的例证,揭示经典亦可超越时代桎梏直达永恒,展现出极强的辩证思维。论证层层递进:从传播现象到经典本质,从历史长河到现实洪流,最终升华至"超越性价值"的哲学高度。语言上,比喻精妙("孤绝星座""永恒引擎")而不失厚重,典籍引用(庄子"薪尽火传"、《中庸》"莫见乎隐")更添文化底蕴。稍显不足的是现实案例稍欠具体,个别长句可稍作简化。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思想锋芒与艺术美感的佳作,堪称议论文范本。若能在保持现有深度的基础上,增加对数字时代经典困境的针对性分析(如短视频对经典的解构),将更臻完美。
范例2:
“转”觉馀生杳若浮
语文侠客 王帅
魏文帝曹丕《典论》有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千载以降,文字从竹简走向云端,专业著述与通俗传播的边界日益模糊。当算法推送的“转”文如潮涌来,我们不禁要追问:专业智慧欲成传世经典,是否必须经过流量漩涡的淘洗?
专业研究的精微奥义,自有其直抵“永恒”的通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中国鸟类系统分类》专著,虽无网红科普的俏皮图解,却以严谨的标本数据构建起东亚鸟类研究的基石。这类“专”之文本,在专业共同体内完成价值传承。那些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总是在自身精微处熠熠生辉,当年黄侃先生在北大教书,极而言之,说“八部书外皆狗屁”无非是很强势地表达年轻人读经典的重要性:读经部文章,有如一种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美;读前四史,使人厚重,学有根柢——真正的学术珍珠,往往在时光长河中自然显露其光泽。
流量逻辑下的“转”化过程,常使专业内核遭遇解构之痛。某科普大V将量子力学简化为“薛定谔的恋爱观”,百万转发背后是科学概念的扭曲;《红楼梦》研究被裁剪成“职场宝钗vs绿茶黛玉”的爽文套路,经典沦为社交货币。这种“伪转译”如同给青铜器刷荧光漆,短暂吸引眼球后,只剩下专业尊严的碎片。更甚者,当医学论文需要包装成“五分钟逆转衰老”的爆款标题时,学术伦理正在被流量经济的黑洞吞噬……我们喜欢看罗翔老师把“专”业的法律条文“转”为“法外狂徒张三”的生动案例,却对以上毫无底线的机器病态的“转”深恶痛绝!
当代知识传播的悖论在于: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转”的桥梁,却比任何时候都警惕“转”的异化。观云天文台用AI将深空影像转化为抖音特效,既保持天体物理的本真,又让千万网友领略宇宙之美;《三体》英译本既忠实于科幻设定,又通过本土化叙事征服雨果奖评委。这些案例证明,“传”的品质不在于传播形式,而在于能否在信息过载中保持思想的纯度。就像黄庭坚《砥柱铭》历经九百年流转,每次重裱都谨慎保留原始笔意,真正的传世之作需要这种“不妥协的转译”。
唐人白居易感慨:“转觉馀生杳若浮”,如今,再度反思我们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忽然惊觉数字时代我们很难逃避对“专”的背离,这定然也阻碍了许多人向更远大、更深刻、更孤独的方向前往,当海量“转”文弥漫充塞却也如朝露易晞,我们深知:唯有那些既扎根专业深度又具备精神高度的文本,才能穿越历史的沧海桑田依旧葆有“永恒”的美丽。
[名师点评]
本文力求靠拢“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三文标准,试图用方正扎实的论述状态把“道理”阐释清楚。本文第一时间紧贴材料情境快速回答命题之问,紧接着分而证之,每一个小观点却并不单独割裂,而是互相照应,形成对照,基本上是“递进式”论证思路,“一句话例证法”与“夹叙夹议”相结合,论证基本上简洁有力,可贵的是能够充分代入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视角去深度思考“专”“转”“传”之间的关系,现实感很强,首尾的文言有一定的文采加持,堪称考场佳作。
范例3:
破“转”之茧,化“专”为“传”
一考生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学者以“专”“转”“传”勾勒出当下文章的三种形态。专业文章似深谷幽兰,散发着理性的芬芳;被转发的通俗文章如市井繁花,以缤纷色彩吸引众人目光;而传世文章则如巍峨高山,承载着永恒的价值。那么,由“专”到“传”,是否必定要经过“转”这一中间环节呢?答案并非绝对。
诚然,“转”在一定程度上为“专”与“传”搭建了桥梁。专业文章往往晦涩难懂,犹如高悬于学术殿堂的明珠,普通读者难以触及。而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表达,将专业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中。比如科普文章,科学家们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魅力。这种转发不仅扩大了专业知识的传播范围,也为那些具有传世价值的文章积累了人气和关注度,为其最终成为“传”文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并非所有的“专”文都必须经过“转”才能成为“传”文。有些专业文章,凭借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见解和卓越的文学价值,能够直接跨越“转”的阶段,成为传世经典。司马迁的《史记》,以其严谨的史实记载、生动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成为中国史学和文学的瑰宝。它并非依靠广泛的转发而流传千古,而是凭借自身无可替代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同样,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些作品在诞生之初,或许并未在大众中广泛传播,但它们凭借自身的魅力,穿越时空,成为传世佳作。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鼓励那些能够直接由“专”化“传”的文章。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阅读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专业人士应该肩负起责任,以更加生动、有趣且不失专业性的方式创作文章,让专业文章既能保持其学术价值,又能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社会氛围,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破“转”之茧,化“专”为“传”,需要专业人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专业人士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以精湛的技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优秀的专业文章能够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发现更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传世文章,让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
[名师点评]
本文在结构上创造性地提出"专-转-传"三元传播范式,突破传统线性传播理论框架,然后以"破茧"为隐喻,形象揭示知识从专业化到经典化的蜕变过程;采用"幽兰-繁花-高山"的意象群,构建起审美化的理论表述系统。在论证上,体现了辩证思维,先立后破,肯定"转"的桥梁作用,再破除路径依赖,既承认大众传播的价值,又捍卫专业深度的独立性。实现了"专业深度"与"传播效度"的完美统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