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解析(新课标II卷)——续写复兴中国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作文解析(新课标II卷)——续写复兴中国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新课标Ⅱ卷——续写复兴中国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解码]
题目聚焦于“梦”这一充满奇幻色彩与深邃内涵的主题。从“昨夜闲潭梦落花”的诗意怅惘,到“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浪漫追寻,再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豪情,古往今来,梦一直以其独特方式,承载着人们的感受与期冀,为心灵开辟出一片无垠天地。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梦想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从个人职业梦想的追逐,到社会层面科技强国梦、文化复兴梦的构建,梦想始终是推动个体进步、社会前行的关键动力。今年作文题直击热点,巧妙融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思考,引导考生深入探寻梦的价值与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生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在表达与交流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统编语文教材在包括写作在内的多个板块均设置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本题体现了对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呼应。试题的中心情境“梦的赠予”,既新鲜活泼,又富于生活气息。基于这一情境展开写作,既可以极大地激活青少年活跃的想象,充分打开写作的议题空间,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引导他们写出真情真意,避免泛泛而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本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在“梦的赠予”这一情境中,“梦”和“赠予”是两个关键要素。如何理解“梦”?材料开头引用的三句古诗对此作了提示。这三句诗分别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三首诗均为经典名篇,且都入选统编语文教材。
[思路要点]
这是一篇热点话题类作文。作文题以“梦”为核心,材料先列举“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 等诗句,展现梦以独特方式呈现感受与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天空,这暗示梦具有丰富内涵,能承载情感、理想等。接着提到人们讲述梦、记录梦、实现梦,若有一天能将梦赠予他人,这是材料的关键突破点,引导考生从个人对梦的体验,延伸到梦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意义与影响。本题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宽广空间。考生可以讨论当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世界将会怎样”或“我们将会怎样”;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生发开去,辨析“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等。考生可以偏于议论,也可以借叙事展现思考、抒发情感;只要基于“梦的赠予”这一情境展开,就在本试题的立意范围之内。
三句诗有着内在的层次:“昨夜闲潭梦落花”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我欲因之梦吴越”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求其友声”之意;“铁马冰河入梦来”原诗则以一人之身“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由此,这三句诗为考生拉开了一个理解、构思、表达的空间。它们提示考生注意:“梦”既有具体性的一面即“梦境”,又有普遍性的一面,是为“梦想”。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这两方面,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
“赠予”是本试题写作情境的又一个关键要素。赠予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考生并不陌生,但与“梦”结合,就带有浓厚的想象性质。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梦的赠予”这一情境的想象性,而想象力的发挥,又恰恰需要基于日常经验,审视“赠予”的核心意蕴:赠予包含着施赠者、受赠者和礼物,礼物的流动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了某种先前未有的联结。材料提示考生注意,在将梦赠予他人之前,我们“讲述”“记录”“实现”……的都还是“自己的梦”,正是通过“赠予”,梦不再仅仅是我们之事,而也成了他人之事,成了对于“他人”来说的“自己之事”。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通过“梦的赠予”实现“我们—他人”的联结,不仅心中有梦,而且心中有他人。
[参考立意]
(一)梦的内涵挖掘。情感之梦:可写梦是情感的寄托,如游子在梦中回到故乡,与亲人相聚,反映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眷恋。通过描述这种梦,探讨情感在梦中的释放与强化,以及它对现实生活中情感维系的重要性。理想之梦:将梦与个人理想、抱负相连,如有人梦想成为科学家,为攻克难题日夜钻研,梦成为激励其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论述理想之梦如何指引人生方向,让人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二)梦的传递价值。激励他人:当把自己积极向上的梦赠予他人,如创业者分享在困境中坚持梦想最终成功的经历,能给予他人勇气和信心,点燃他人逐梦的热情,论述梦的传递对他人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促进交流与理解:不同人的梦蕴含着各自的生活经历与价值观,分享梦能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如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各自的梦,可发现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梦与现实关联。以梦为马,奔赴现实:强调梦不能脱离现实,要以梦为指引,在现实中努力奋斗。如梦想成为作家,需在现实中不断阅读、写作、积累素材,通过实际行动让梦想照进现实,阐述梦对现实行动的导向性。现实为梦奠基:论述现实是梦的基础,只有立足现实,梦才不会成为空想。如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只有在现实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才有实现更大梦想的可能,说明现实条件对梦想实现的支撑作用。
本题“梦的赠予”与2024年新课标Ⅰ卷“AI与问题”均涉及技术、文化对人类思维的影响:AI通过提供答案影响人类思考方式;梦通过赠予影响人类精神世界。核心均需探讨工具(或载体)与主体的关系:AI是知识获取的工具,人需保持独立思考;梦是精神传递的载体,人需在梦的赠予中保持精神和行动的主体性。
从“梦的三重内涵”看思辨层次。基础立意:梦的个体价值与自我实现;进阶立意:梦的文化共振与文明传承;创新立意:梦的社会火种与行动驱力;立意深度提升:嫁接科技思维,强化现代性观照。
若将本文立意与科技类材料的思辨逻辑结合,可进一步拓展以下层次:当“赠梦”成为技术可能(如脑机接口),探讨“技术化赠梦”是否会消解梦境的精神含金量。借用科技类材料中“信息安全”议题,思考“梦境赠予”在元宇宙中的伦理边界(如未经允许的梦境读取是否构成侵权)。
算法推荐与梦境同质化,类比“信息茧房”,批判现代社会中资本通过消费主义“赠予虚假梦境”(如 “躺平即幸福”“消费即自由”),呼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从 “因梦奋斗”到“梦的实现”到“赠梦哲学”的思维迁移。考生可通过“梦的赠予”这一意象,实则探讨人类如何在精神领域实现有效沟通与价值传递,体现高考作文命题对“跨领域思维”与“时代性议题”的持续关注,也为考生应对多元主题提供了“以核心矛盾为轴,以辩证思维为刃” 的通用方法论。
参考题目:
1.以梦为舟,渡人远行》
2.赠你半枕星河梦
3.把梦叠成纸船,驶向你
4.梦的接力,心的回响
5.梦不独行,赠予生暖
6.以梦为马,振兴华夏
7.致敬赠梦者,勇做追梦人
8.赠梦于你,共赴中华盛世
9.以梦为舟,渡人渡己
10.赠人一枕星河梦,照我千程风雨途
11.寄梦予君行,同绘山河新
12.执笔绘梦赠他人,携手同心向未来》
教考衔接——回归教材
2025年新高考Ⅱ卷这道作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新高考的价值引领和追求,即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要求,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价值追求。题目从三句经典的古诗名句引入: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下一句是“可怜春半不还家”,诗句以暮春落花为依托,抒发了诗人离家已久无法回家的孤独和惆怅之感;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承接前文中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开启了诗人对梦境中天姥山的奇幻想象,是全诗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关键过渡句,此诗通过描绘梦中的神仙世界,寄托了李白对自由山水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而“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诗句通过描写风雨夜中的梦境,展现了诗人虽年迈体弱却依然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是陆游诗歌的经典之作。作文题目通过三首诗作中的名句,自然引入了关于梦境的话题,又从“幽思”到“向往”再到“豪情”,体现了“梦”的丰富内涵和不同层次,也阐释了人们内心最深的渴望和永不满足于现实的不断追求。考生审题时应自然融入学习这三首诗时的理解和感悟,全面认识对“梦”的感受和期冀,“梦”可以引领人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不是只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也不仅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更需要用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切入口,特别是需要将“梦赠予他人”所折射出的传递美好、精诚合作、AI与人工智能的突破……体现在对题目的理解和高远的立意中,才能把握好此题目鼓励探索与创新的丰富内涵与美好期待!
[应用范围]
张若虚的梦表达的游子思乡的孤独和惆怅,李白的梦是借神仙世界,寄托对自由山水的向往,陆游的梦则展现了诗人虽年迈体弱却依然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同样是梦,屠呦呦用青蒿素给予人类医学界一份珍贵的礼物,袁隆平用“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高铁技术的迅速发展壮大让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成功的一个典范。要学会将自己的“一己之梦”与国家社会的“共同梦想”融为一体,以小我成就大我。
[写作借鉴]
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基于这一情境展开写作,既可以极大地激活青少年的想象力,让他们充分打开写作的议题空间,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引导他们写出真情真意,避免泛泛而谈。可以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可以是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也可以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这两方面,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
课外素材——灵活运用
名言警句
1.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 林语堂
2.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 海子
3.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 三毛
4.梦想家只能在月光下找到自己的路,他的惩罚是第一个看见黎明。
—— 王尔德
5.我宁愿是一个最渺小的人,心怀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愿望,也不愿意去做一个失去梦想和愿望的最伟大之人。
—— 纪伯伦
6.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 庄子
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8.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苏轼
9.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 温庭筠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1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1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典型素材
[素材一] 人民日报: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对青年而言,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关键在于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盯科学、技术、产业、管理的前沿,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想党和人民之所想、赴党和人民之所需,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
[素材二] 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
张桂梅身患多种疾病,却扎根贫困山区,怀揣着 “让女孩读书改变命运” 的梦想,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她用 10 余年时间,帮助近 2000 名女孩走出大山,考入大学。这个事例可用于论证梦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对他人的赋能,体现了个体通过坚持梦想实现自我成长,同时改变他人命运的力量 。
[素材三] 司马迁著《史记》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身心遭受巨大创伤,但他始终牢记父亲遗愿,怀揣着撰写一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书的梦想。在屈辱与困境中,他发愤著书,历时 13 年完成《史记》。该事例适用于阐述梦是个体在逆境中坚守的动力,通过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实现自我认知与精神升华 。
[素材四] 袁隆平的 “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梦想着 “稻穗下乘凉”,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将技术推广到全球,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此例可论证个人梦想的分享与传递能够凝聚群体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体现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
[素材五] “敦煌女儿” 樊锦诗
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敦煌 50 余年,将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作为毕生梦想。她带领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让千年敦煌壁画 “活” 起来,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敦煌文化保护事业,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该事例适用于说明梦想具有感染力,能够汇聚众人力量,共同为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努力 。
[素材六] 王潮歌与 “印象系列” 实景演出
王潮歌怀揣着 “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绽放光彩” 的梦想,打造了 “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 等一系列实景演出。她将当地的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用创新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无数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素材可用于论证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纽带,通过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实现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
范例作文——满分巧取
范例1:
赠君星火梦,照我天地心
一考生
“昨夜闲潭梦落花”、“铁马冰河入梦来”,先贤的梦境如璀璨星辰,在人类精神长夜中恒久闪烁。倘若梦能如明月一般寄赠他人,那珍贵的心魂之影,将跨越个体生命的有限藩篱,成为温暖人间、照亮共同前路的星河火炬。
梦如星火,天然具有分享的渴望,当它从一颗心传递至另一颗心时,便能点燃个体精神中的微光,驱散孤独与寒凉。陆游僵卧孤村之际,那“铁马冰河”的壮烈之梦,岂是寻常的枕上呓语?那是他生命熔炉里,爱国精魂在绝望深渊里迸发的不朽光焰。此梦一出,如同将一颗滚烫灵魂的核心温度,直接传递至另一颗心灵深处。这已非普通情感交流的薄雾轻风,而是以生命为熔炉、以魂魄为柴薪锻造的精神舍利。那铁马冰河的铿锵之音,在南宋志士眼中,何尝不是漆黑长夜中的一点烛火?它足以点燃无数人心中沉寂的薪炭,让孤勇者相认,令微光彼此映照。
梦的赠予,亦是人类文化血脉在时间长河里奔涌不息的隐秘洪流。屈子行吟泽畔,以香草美人编织的瑰丽梦境,是楚地精魂第一次壮丽的集体显影;千年之后,李白再入楚地云梦,以“霓为衣兮风为马”的雄奇篇章,将沉睡的楚地精魂再度唤醒于盛唐的万里云天。这不啻为一种灵魂深处“赠梦”的古老仪式:李白接过了屈原遗留的精神火种,又将其再度点亮于另一片广阔天空。当我们把梦境写成书信、谱成交响、雕成塑像,便是将个体的涟漪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让瞬间的感悟成为永恒的星火。
然而,梦的赠予从来不是单向的交流,而是心灵的对话。时至今日,当那些深具公共情怀的梦想被传递,便能唤醒沉睡的人文关怀,进而化作照亮现实世界的熊熊火炬。林徽因曾凝望古建筑在时代洪流中飘摇欲坠,她忧心如焚地,奋力疾呼,此梦虽因时代局限未能尽燃;但单士元先生却接过了这份灼热的“赠梦”,倾其一生守护故宫。最终当《文物保护法》如明灯亮起,那守护之光便冲天而起,超越个体意志,成为全民族共同仰望的灿烂星空。特蕾莎修女所言“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只能怀着大爱做小事”,恰是此理——当万千守护之梦如星火汇集,微光终将穿透所有历史的迷雾与现实的铁幕。
赠梦之举,是赠予他人一束照亮心路的星火,是赠予民族一条奔涌不绝的长河,更是赠予时代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当我们将梦作礼相赠,那被交付的岂止是幻影?那是生命深处的火焰、精神家园的钥匙、公共理想的火种。
让心与心以梦为桥,让光与光以梦为途——当无数梦想的星火在黑暗中彼此映照,人类精神的长夜终将再无真正的寒冷与迷茫,惟有赠君星火梦,照我天地心。
[名师点评]
文章首先引用材料关键句,快速切入“梦”的主题,巧妙点出“赠梦”的核心假设,清晰点明“赠梦”的意义在于跨越个体、温暖人间、照亮前路,总领全文。接着,点明赠梦对个体精神的点燃作用。例证精当,论证有力,结尾以假设反问句,将历史情境与现实意义勾连,极具感染力,再次强调赠梦对个体精神困境的救赎价值。然后,将赠梦意义拓展至民族精神、文化血脉的传承。例证经典且关联巧妙:以屈原的“香草美人”与李白的“云之君”作为“赠梦”的象征性案例,精准捕捉二者在楚地精神上的深刻联系。意象壮美,连贯磅礴,有力支撑论点。最后,将视角拉回现实,论述赠梦对公共理想、社会行动的推动作用,赋予论点普世价值,升华了主题。
范例2:
星火汇聚,方可燎原
梦是自我感受和希冀的呈现,个人之梦炙热璀璨,恰似火种星星点点,如果能将梦赠予他人,星火汇聚为集体之梦,燎尽过往,便可迎接新生。
将梦赠予他人,是一场交流,是用星点之火,寻找一团火焰。梦有千百种形态,承载着每个人心底不同的期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是伤春思乡的期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自由无拘的期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抗金报国的期待。先贤执笔,将梦化成文字,赠予后人,我们才能在时光的另一端与他们共享悲喜。王羲之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赠梦者终会找到同路人。
将梦赠予他人,星火汇聚,才能照亮未知的前路。张桂梅将女子教育之梦传进大山,才有了华坪女中的传奇;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之梦传给群众,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梦的传递,催化了集体意志的觉醒。如果他们都将梦潜藏于心,那大山女孩不会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中国人民不会真正当家作主。“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个人的梦想绽放并不意味着春天的来临,但众人之梦一同盛开,春意盎然便不再停留在脑海。
将梦赠予他人,是在留下未来的火种,薪火相传,有朝一日点亮新天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钱学森就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构想,梦的火种由此诞生。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将自己研发成熟的技术公之于众,又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时至今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片天地终于被点亮。梦的传递,也是希望的传递。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梦小而不传,因为这点星火不知在何处就会形成燎原之势。
梦需要赠予,这份赠予是灵魂的共振,是期待的探寻,是火种的绵延不绝,是希望的生生不息。对无梦者而言,得到别人赠予的梦想,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内心,明确前行的方向。对有梦者而言,当他们把梦想赠予他人,个体的思想就扩展出了更多可能。
寻梦、赠梦、逐梦、筑梦,有梦便有星火,有梦便有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希望你不要吝啬自己的表达,这粒火种可能也会点燃一片烟霞。
[名师点评]
文章开头段简明扼要提出论点,“恰似火种星星点点”让语言更生动。接着从“什么是赠梦”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后用“赠梦者终会找到同路人”引出下段的内容。然后用“赠梦可以将个人之梦扩大为集体之梦,有更大的成就。”“赠梦可以留下希望,促进新事物的发生。”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通过无梦者和有梦者的对比,重申赠梦的内涵。结尾段提出呼吁,再次关联材料,呼应前文。
范例3:
将梦赠予他人,论心灵的开放与共享
一考生
梦,这一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不只是睡眠中的随机影像。它是心灵的镜像,是情感的容器,是未被言说的渴望与恐惧。当诗人将梦写入文字,画家将梦绘成画面,音乐家将梦谱成旋律,实际上他们在进行着一场心灵实验:将内在于己的梦境转化为可共享的形式。今天,当我们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一命题时,我们触及的不仅是技术的边界,更是人类交流的本质与灵魂的开放和共享性的探讨。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生晓梦迷蝴蝶,都指向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局限: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进入他人的主观世界。然而,艺术正是对这种局限的超越尝试。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奇思妙想,通过文字的魔力,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他梦中飞渡镜湖的快意;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家国忧思,穿越时空叩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扉。这些诗人实际上是将梦转化为一种公共的符号,邀请他人进入自己的梦境。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言:“真正的诗人永远是先知。”当诗人将梦诉诸文字,实际上是在履行先知的职责——将个人的梦境转化为集体的潜意识,将私人的感受升华为普遍的情感。
在当代科技条件下,“梦的赠予”获得了新的可能性。神经科学的发展已经能够解读部分脑电波活动,将梦境的大致内容还原为图像。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笔下,那些能够记录梦境的仪器,《盗梦空间》 ( https: / / zhida. / search content_id=258862598&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3%80%8A%E7%9B%97%E6%A2%A6%E7%A9%BA%E9%97%B4%E3%80%8B&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AyMDg2NzAsInEiOiLjgIrnm5fmoqbnqbrpl7TjgIs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Tg4NjI1OTg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GPujIPWuDhAcR340kPIaic3_LIyMK5f3RPX8kc2dRlE&zhida_source=entity" \t "https: / / zhuanlan. / p / _blank )中穿越他人梦境的技术。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我们是否有权进入他人的梦境?
梦境作为最私密的精神领地,一旦被技术入侵,人类的主体性将如何保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警告现代技术可能导致的"座架 ( https: / / zhida. / search content_id=258862598&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5%BA%A7%E6%9E%B6&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AyMDg2NzAsInEiOiLluqfmnrY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Tg4NjI1OTg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GsRHv-DxzIfrt8PMEALkLxKc_iF4niyPKvvIa2aTOYg&zhida_source=entity" \t "https: / / zhuanlan. / p / _blank )"现象——将一切事物包括人类自身都视为可计算、可操控的对象。梦的赠予若失去伦理约束,很可能沦为控制精神的工具。因此,在追求技术可能性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确保梦境的共享不会成为殖民心灵的工具。
古代文人有“梦笔生花 ( https: / / zhida. / search content_id=258862598&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6%A2%A6%E7%AC%94%E7%94%9F%E8%8A%B1&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AyMDg2NzAsInEiOiLmoqbnrJTnlJ_oirE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Tg4NjI1OTg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HXbF1kvjXNcDEVPm9I5kx29SHKk1iu7WFBvyCNK_IsQ&zhida_source=entity" \t "https: / / zhuanlan. / p / _blank )”的典故,西方文化中则有“集体无意识 ( https: / / zhida. / search content_id=258862598&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9%9B%86%E4%BD%93%E6%97%A0%E6%84%8F%E8%AF%86&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AyMDg2NzAsInEiOiLpm4bkvZPml6DmhI_or4Y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Tg4NjI1OTg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IqxcifexbG08yzVlY-a4Be2jubGZX-32FrG7AV0TW1Q&zhida_source=entity" \t "https: / / zhuanlan. / p / _blank )”的理论,都暗示了梦境作为精神交流媒介的存在。鲁迅在《野草》 ( https: / / zhida. / search content_id=258862598&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3%80%8A%E9%87%8E%E8%8D%89%E3%80%8B&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AyMDg2NzAsInEiOiLjgIrph47ojYnjgIs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Tg4NjI1OTg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aM22PXZrSCztl_I7DnlovFD9qkQMsG3_V7IbJTwIhZM&zhida_source=entity" \t "https: / / zhuanlan. / p / _blank )题辞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里的"野草"恰似未被驯化的梦境,既属于作者,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 ( https: / / zhida. / search content_id=258862598&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3%80%8A%E8%BF%BD%E5%BF%86%E4%BC%BC%E6%B0%B4%E5%B9%B4%E5%8D%8E%E3%80%8B&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AyMDg2NzAsInEiOiLjgIrov73lv4bkvLzmsLTlubTljY7jgIs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Tg4NjI1OTg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6OAyTvXn4YUcKDq_FEJ5QwB-b6KB_hMjJs7VjfwlUlk&zhida_source=entity" \t "https: / / zhuanlan. / p / _blank )中构建的由记忆与文字组成的迷宫,实际上就是一场漫长的、与读者共享的梦。当我们在深夜重读这些文字,我们不只是在被动接受作者的梦境,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种对话不需要技术的介入,它依靠的是人类共通的感悟力与想象力。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君子坦荡荡",西方宗教推崇"爱人如己",都指向同一个真理:人的完善离不开与他人的真诚相遇。当我们敢于将梦赠予他人,实际上是在展示自己最脆弱也最真实的一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隐之梦,苏轼"人生如梦"的豁达之思,梵高"星月夜 ( https: / / zhida. / search content_id=258862598&content_type=Article&match_order=1&q=%E6%98%9F%E6%9C%88%E5%A4%9C&zd_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pc3MiOiJ6aGlkYV9zZXJ2ZXIiLCJleHAiOjE3NTAyMDg2NzAsInEiOiLmmJ_mnIjlpJwiLCJ6aGlkYV9zb3VyY2UiOiJlbnRpdHkiLCJjb250ZW50X2lkIjoyNTg4NjI1OTgsImNvbnRlbnRfdHlwZSI6IkFydGljbGUiLCJtYXRjaF9vcmRlciI6MSwiemRfdG9rZW4iOm51bGx9.gYNjIlgEPM-m7i6kKlcxFLAd0OXysESxYmIfnuZJLjA&zhida_source=entity" \t "https: / / zhuanlan. / p / _blank )"般旋转的幻象,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能够坦然面对并分享自己梦境的人,才可能拥有完整的人格。法国思想家蒙田在《随笔集》中写道:"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能够属于自己又能够属于他人。"梦的赠予恰恰实现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既保持了自我的独立性,又实现了与他者的连接性。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超越言语局限的交流方式。从诗歌到音乐,从绘画到舞蹈,艺术正是这种方式的产物。梦,作为最原始、最本真的精神活动,或许将成为人类交流的终极媒介。当技术不再是障碍,当伦理不再有存疑,我们终将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不是以入侵的方式,而是以分享的姿态;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拓展心灵的边界,更会重新发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名师点评]
文章由梦的概念,引出“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一中心论题。然后从所给材料,指出将个人的梦境转化为集体的潜意识,将私人的感受升华为普遍的情感。第三、四段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指出“梦的赠予”的可能性及建立规范的必要性,第五、六段运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指出我们无论从何渠道接受梦境,都不能被动接受,而应该在保持自我的独立性的同时,实现与他者的连接性。最后文章回归主题:我们终将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不是入侵,而是分享;不是控制,而是理解。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范例4:
梦的赠礼:人类精神共同体的诗意栖居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些诗句穿越时空,将古人的梦境传递到我们眼前。梦,这一人类共有的精神现象,既是最私密的个人体验,又蕴含着超越个体的文化密码。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那不仅是意识的交换,更是灵魂的对话,是人类精神共同体的诗意栖居。这种梦的共享,将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无形壁垒,让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在更深的维度上相遇、相知、相融。
赠予梦境,首先是对他人生命体验的深度共情。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通过梦的意象得以表达。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梦为载体,抒发难以言说的情怀。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惘然,苏轼“人生如梦”的豁达,都以梦为媒介,邀请读者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若能直接将梦赠予他人,这种共情将更为直接而深刻。当一位战地记者将硝烟弥漫的噩梦赠予远离战争的人们,当一位母亲将孕育新生的美梦赠予尚未婚育的年轻人,人类的理解与同情将突破经验限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梦的赠予,成为跨越身份、年龄、文化差异的共情桥梁。
梦的共享更是文明记忆的传承与创新。敦煌壁画中飞天飘逸的梦境,但丁《神曲》中穿越地狱炼狱天堂的梦境,无不承载着特定文明的宇宙观与价值观。中国古代有“托梦”传统,认为祖先或神明可通过梦境与人沟通,传递智慧;美洲原住民则视梦为重要的灵性指引。若能将这些文明梦境赠予后人,人类将拥有一座无比丰富的文化基因库。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穷尽半生追忆“逝水年华”,其实是在重构记忆的梦境;若能将其梦境直接赠予读者,那将是对文学表达方式的革命性颠覆。在梦的共享中,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碰撞交融,催生新的文化创造。
最终,可赠予的梦指向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之所以震撼人心,正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公正与自由的共同向往。这些集体梦想——消除贫困、保护地球、追求和平——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曾探索“记忆移植”的伦理边界,而梦的赠予将这一思考推向更深层次:当我们可以分享最内在的精神体验,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界限何在?孔子“大同世界”的理想,陶渊明“桃花源”的遐想,乃至现代科幻中的虚拟现实,都可视为人类对共享精神空间的永恒追求。在这个空间中,每个人的独特梦境既得以保留,又能与他人产生共鸣。
梦的赠予虽仍是科幻想象,但它映照出人类对深度沟通的永恒渴望。从甲骨文的占梦记载到现代心理学对梦境的解析,从屈原的“梦登天”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人类始终试图理解并分享这一神秘体验。在日益碎片化的当代社会,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发现“梦”这一古老媒介的联结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科技的创新,让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能向他人敞开一扇窗。当梦想可以传递,当情感能够共享,人类将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理想,在浩瀚的精神星空中,找到诗意栖居的共同家园。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以“赠梦”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横跨古今、融汇东西的深邃思想空间。开篇以古典诗词中关于梦的经典意象破题,将“梦”这一私密体验升华为人类精神交流的媒介,展现出作者宏阔的文化视野。在论述展开上,文章巧妙编织了三重维度:从个体共情的深度体验,到文明记忆的传承创新,最终指向人类精神共同体的构建,层层递进如梦境般绵延展开。文中既能看到庄周梦蝶的哲学玄思与李商隐惘然诗情的古典美学,又能发现普鲁斯特的记忆重构与菲利普·K·迪克的科幻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令人耳目一新。语言表达上,诗化的修辞与严谨的思辨相得益彰,充满文学性的感染力。总体而言,这是一篇能让读者在古典诗情与未来哲思间自由穿行的佳作,其以梦为马的思想驰骋,既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也为困于信息茧房的现代人提供了精神交往的新可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