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涉及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表现: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兴起国际格局美国苏联1.冷战的起源材料一: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极为无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同意苏联在黑海海峡拥有基地……。材料二:如果土耳其(海峡)落入苏联之手,那将是自由世界的末日。——美国国会根据图片及材料,分析为什么美国国会下如此的结论?(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苏联黑海舰队↑↑↑↑原因:如果苏联控制黑海海峡,苏联海军可以进入地中海,控制出海要冲,包抄西方,在地缘战略方面西方将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一、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2.冷战的形成原因二、冷战的形成:苏联VS美国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材料二: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 年2 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苏]萨纳柯耶夫等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2.冷战的形成原因材料三: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一、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2.冷战的形成原因材料四: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 月27 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材料反映了美苏怎样的心态?双方展开了怎样的对抗?分析其原因。冷战鼻祖、遏制之父:乔治·凯南一、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知识归纳:冷战形成的原因(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双方战时同盟的基础消失;(2)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根本原因)(3)双方社会制度和 意识形态 的根本对立(4)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的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日本与西欧的衰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雅尔塔体系知识扩展: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一、美国酝酿和发动;二、国家利益说: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三、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四、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说。五、美苏文化差异说。六、个人因素说。七、核武器威胁说。八、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说。九、其他新角度观点。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白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湛江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09级《冷战的起源近十年之研究综述》国际学术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正统派”:在40~50年代占据主流。他们认为,苏联寻求世界霸权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修正派”在60年代成为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的爆发应该由美国负责。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一个世界体系,而美国的决策者们担心.苏联和其周围的共产党国家会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隔绝,因此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后修正派”于70年代兴起。他们认为,美苏两国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列决策错误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探讨了英国、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在冷战中的作用。——徐蓝《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对付苏联——1946年3月,丘吉尔富尔顿演说“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一、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4.冷战的形成表现及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地缘 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4.冷战的形成表现及两极格局的形成一、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1.思考:为什么没有从冷战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双方势均力敌、核武器的毁灭性国际反战呼声高涨、美苏共同利益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教材113页问题探究2.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国家利益之争、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美苏军备竞赛一、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积极:(1)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世界大战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推动世界整体发展(3)孕育多极化发展趋势(4)促进第三世界兴起(5)客观上利于科技发展消极:美苏对抗,核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5.两极格局的影响一、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冷战发展第二次柏林危机特征.通过谈判解决政治危机——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缓和与对抗二、冷战发展 多极力量成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多极力量成长西方阵营的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欧共体的成长和发展(1964年欧共体-1993年欧盟)②日本:经济的起飞,追求“政治大国”苏联与南、阿、中的关系先后破裂,导致阵营分化瓦解③中国:逐渐成长为国际力量的一个中心④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1955年“万隆精神”不结盟运动:1961年特征: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趋势三足鼎立美国欧共体日本二、冷战发展 多极力量成长1、冷战的新变化(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1、冷战的新变化(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3)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1990年德国统一1987年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1991年美苏核裁军美苏缓和的重要表现: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 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同意两德统一。1、冷战的新变化(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3)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4)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1、冷战的新变化2、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1、冷战的新变化2、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12月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1、冷战的新变化2、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12月原因: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情境:根据下列材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①历史: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根本原因)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③外部: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美苏(俄)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①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②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③苏联的退让和妥协④苏联解体(直接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中我们得到了哪些认识?①社义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②社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③社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义决不会拘泥于一种模式。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1、冷战的新变化2、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12月原因:①历史: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根本原因)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③外部: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崩溃,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3、当今的世界格局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当今世界格局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