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初中思政课议题式"三点五学"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十课 第一框认识民法典教育部新时代杨尚上名师工作室开发自学·质疑反馈自学任务单 1 阅读教材内容,提出你的学习困惑。2 自主质疑,提出你的学习困惑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结合视频思考:什么是民法典?展学·情境导入总议题:认识民法典议学·合作探究1.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2.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3.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4.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5.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6.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P83生活观察子议题1:民法典与我们一生紧密相关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和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议学·合作探究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P83蓝色字1.民法典的地位和调整范围调整范围: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P84-1议学·合作探究作为小法官,你会做出怎样的判决?72岁的沈老太在药店买药时突然晕倒在地,小李见状急忙施救,为老人做了心肺复苏。后送往医院,老人12根肋骨在做心肺复苏中被压骨折,右肺挫伤。沈老太儿子认小李救助不专业致母亲受伤,将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等9800余元及后续近10万元赔偿金。法院根据《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判决不承担赔偿,驳回沈老太诉讼请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案件1子议题2:模拟法庭为民法典点赞议学·合作探究大学生小吴通过线上贷款平台以周息30%的高额利息借款5000元买手机,因无法按期归还,利息不断增加,6个月后,小吴的“贷款”总金额滚雪球般增长至17万元。家人朋友收到恐吓短信,家门口被泼油漆。最终小吴将该线上平台诉至法院,请求按本金和正常市场利息偿还。法院根据《民法典》第680条规定,因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判决认定超出法律规定利率的利息约定无效,无需支付超出部分利息。使用威胁、恐吓方式强迫还款,涉嫌敲诈勒索罪。最终法院以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对该公司人员判处一年至八年不等有期徒刑。营造稳定公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小法官,你会做出怎样的判决?案件2子议题2:模拟法庭为民法典点赞议学·合作探究①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②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2.民法典的作用P84-1议学·合作探究子议题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P84探究与分享诚信文明公正法治和谐思考: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议学·合作探究子议题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议学·合作探究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P84-2议学·合作探究子议题4: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P85探究与分享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诚信原则议学·合作探究子议题4: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九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议学·合作探究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议学·合作探究认识民法典(1)地位和调整范围(2)作用(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知识总结拓学·迁移应用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1)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中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了什么 (2)“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从中,你体会出哪些道理 答案示例:(1)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2)①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②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践学·知行合一“典”燃法治之光:图解生活中的法律智慧制作民法典手抄报挑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条款,如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邻里纠纷处理、网络购物权益保障、婚姻财产分配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条款含义与实际影响。列举一些真实或虚构的生活案例,依据民法典相关条款进行分析,展示如何运用民法典解决实际问题,如常见的高空抛物伤人案例、房屋租赁纠纷案例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media1.mp3 media2.mp4 【议题式教学】10.1 认识民法典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