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河姆渡、半坡等文化遗存,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生产力进步对社会形态演变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阅读地图和遗址分布,掌握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及其地理位置,理解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异同。
史料实证:通过对比河姆渡与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运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实证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历史解释:通过解读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特征,解释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理解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逻辑。
家国情怀: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第一个子目同第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第二个子目与第三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粟农业的代表半坡遗址分别是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课本列举了大量文物图片,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同时,还配有《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生产工具的进步理解生产力的发展;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难点成因分析: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农业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务必掌握的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
难点突破方法设计:教师通过展示出土农具的图片讲述工具革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再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畅想之后的文明演进会是什么样的,讲述第三课时,再对该知识点进行复习。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的文化遗址遗迹较多,需要学生辨别清楚,课堂上注意梳理引导,形成知识体系。同时通过不同先民,不同文化的学习,要增强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
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 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环节二:整体感知
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 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环节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自主学习: (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
答案提示:采集、渔猎;
(2)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
答案提示:不可以; 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先民们开始从采集渔猎生活向农业生活过渡。
(3)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提示:管理;1万;人工栽培。
教师指导:【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水稻遗存且表现出明显的驯化特征;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由此可见,中国南方先民成功驯化水稻的同时,北方先民也成功开始粟和黍的驯化。
答案提示:①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②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③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粟和黍为主。
3、教师指导:【史料实证】这一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提示:磨制石器、饲养家畜、制作陶器、定居生活。 教师指导: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事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比较稳定的获得食物来源,陶器的发明,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些都有利于人类定居生活,同时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了生产力的提高,能够产出超过日常所需的食物,进而产生贫富差别,催生社会变革,促进社会文明的产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4、问题探究: (1)【空间定位】观察地图,归纳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答案提示:分布范围广泛,多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
(2)【唯物史观】这些遗址为何会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
答案提示: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 5、教师指导:【空间定位】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基本是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目标导学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1.居住房屋
【具体解读】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的房屋,过定居生活。
【问题探究】探究一: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
答案提示:河姆渡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探究二: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提示:使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业
【问题探究】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从以上图片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答案提示:图一中的“骨耜”,主要用途是耕地,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图二中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图三说明河姆渡人除了农耕之外,还进行采集活动,生活条件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3.畜牧业:会饲养家畜,以猪、狗为主
4.手工制作:河姆渡居民会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会用雕刻等技术制成艺术品
目标导学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教师讲述: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 000—5 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
2.教师讲述:仰韶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制作彩陶。
3.教师讲述并提问: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十分广泛,距今约6 000年、位于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遗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半坡人还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4页“知识拓展”栏目,指出半坡文化中的代表性陶器是什么? 学生回答:人面鱼纹陶盆。
5.教师总结:南方地势低洼、潮湿闷热,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北方寒冷干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
6.教师补充: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一枚牙雕蚕。这枚牙雕蚕造型较为写实,头昂尾翘,正是吐丝或者即将吐丝状态的蚕,使得人们从实物即可看出这是一只家蚕的造型,继而可判断出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
7.教师讲述: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一处重要遗址。这里发现了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经研究推测这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到了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表明当时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8.教师过渡并提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游地区孕育了仰韶文化。那么,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孕育的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是什么? 学生回答:大汶口文化。
9.教师讲述: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 900—4 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10.教师讲述并提问: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是龙山文化,它距今约4 400—3 800年。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陶器是什么? 学生回答:蛋壳陶(黑陶)。
11.教师补充:蛋壳陶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它以“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特点,代表了当时中国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
环节四:教师进行总结:
原始农业的主要表现有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南方、北方农业的差异。早期先民们在农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为之后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