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涉及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表现: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兴起国际格局Contents目录【课程标准】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947-1948年,美国拥有世界钢产量的55%,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55%,黄金储备的75%。……战后初期曾一度垄断了原子武器,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世界通史》1939-1945年,苏联武装部队从540万人增加到1140万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仅次于美国的空军。……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赢得各国人民的普遍尊敬和赞扬。----《世界通史》独占鳌头政军强大为什么是美苏?壹冷战与两极格局——二战后期—50年代中期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处于对峙和竞争状态。冷战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一、冷战与两极格局材料二: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根据材料,概括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材料一: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冷战的基础。一、冷战与两极格局根据材料,概括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材料三:美国在经济上因战争而大发其财,它的黄金储备几乎占世界的2/3,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在海外56个国家驻军并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在战后初期垄断了核武器;美国已把整个西欧至于控制之下,影响力空前强大。苏联在经济上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军队数量达1140万,在1949年打破美国核垄断;政治上,扶植许多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影响空前提高。(3)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一、冷战与两极格局根据材料,概括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杜鲁门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4)美苏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根本对立。一、冷战与两极格局根据材料,概括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材料四: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5)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背景(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3)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 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4)美苏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根本对立。(5)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冷战的基础。根本原因:国家力量的变化,国家利益冲突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背景2、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1955-1991)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 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马歇尔 计划”(1948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政治政策的经济运用(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材料一: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利,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合作探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材料二美帝国主义(1)杜鲁门主义讲话中所说的“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 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漫画说明“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你怎么理解?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实质: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称霸世界。(2)直接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根本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作用: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3)实质同: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手段异: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干涉他国的内政;马歇尔计划是用隐藏的经济援助方式。合作探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 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马歇尔 计划”(1948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政治政策的经济运用(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柏林危机(1948年)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北约(1949年)华约(1955年)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直接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两极格局:1955-1991雅尔塔体系19451991战后世界秩序划分各国边界建立联合国等政治格局两极格局19551991奠定 基础从属于“冷战”19471991对抗 形式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特点:“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61-1973)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史料阅读:……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力量对比前沿阵线主导力量斗争方式体现矛盾两极对峙格局(1955-1991)的特征对抗激烈剑拔弩张,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全面对抗。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1、冷战的背景3、冷战的影响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消极: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②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积极:2、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1955-1991)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贰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60年代末“柏林墙”: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空中走廊”:德国分裂不可免1、冷战的发展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945年二战结束,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德国分裂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修筑“柏林墙”1990年“柏林墙”拆除,德国统一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 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弹头的B-52 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 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 姿态。但是,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 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这 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1917—1963)和 赫鲁晓夫(1894—1971)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1、冷战的发展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美军越过三八线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冷战的发展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冷战的发展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思考:为什么没有从冷战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双方势均力敌、核武器的毁灭性国际反战呼声高涨、美苏共同利益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教材113页问题探究2.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的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国家利益之争、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美苏军备竞赛1、冷战的发展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 20纪50-70年代主要本主交国家经济增长率材料二 1959年法国总统藏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材料一 112页《史料阅读》2、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2)日本经济的“起飞”材料三 早在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佐廉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1981年7月,中曾根首相在他的故乡发表讲话时说:“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太阳神塔是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象征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所建的展区2、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2)日本经济的“起飞”(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两弹一星2、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1)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2)日本经济的“起飞”(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的兴起。①1955年亚非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②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标志着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材料: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2、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叁--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瓦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教材学习聚焦?三、两极格局的瓦解赫鲁晓夫专机抵达美国赫鲁晓夫在华盛顿街头被分占的奥地利后成为缓和区1897 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教材113三、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西方和平演变下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瓦解的事件。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次日立国69年的苏联正式解体。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三、两极格局的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当今世界格局三、两极格局的瓦解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两极对峙中,国际关系可谓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1、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冷战思维不利于社会主义获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冷战后,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北约东扩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念影响C.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D.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体现出美苏盟友关系,1948年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则反映出美苏冷战对抗,故选D项;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故A项错误;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故C项错误。“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B.战时同盟解体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D.国家实力变化解析:材料认为“冷战”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即因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产生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导致“冷战格局”的形成,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