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时空观念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建立政权1、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二)废除丞相制度材料一: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①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教训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②根本原因:相权太大,威胁皇权1、原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二)废除丞相制度皇 帝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左右丞①1380年诛杀丞相胡惟庸(诛其人,解决人的问题)2、措施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废其制,解决制度的问题)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永不立,永久解决制度的问题)中书省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三: 宰相制度的废除,改变了长期以来君主通过丞相管理国家的历史。此后君主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同时也说明持续千年的君相之争的结果是君权兼并相权,君权取得了完全胜利。这样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材料四:明代自永乐帝后,宦官权势开始增强。皇帝为强化权力,而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的特务机构,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分;宦官通过充任监军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3、影响(二)废除丞相制度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六: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材料五: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③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二)废除丞相制度3、影响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三)设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2、确立: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充当秘书,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内阁官员称某殿或某阁大学士3、内容:上报奏章内阁票拟皇帝批红4、发展:明朝中后期,有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三)设内阁宰相制 内阁制相 同 不同 权力来源职权(有无决策权)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决策权,统领百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秘书机构),不是法定、正式的中央一级决策或行政机构。内阁作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七:明代内阁和司礼监所分配的权力是动态的,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稳定,但同时,开启了明代宦官擅权与明代“党争”的开端,决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据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四)宦官专权上报奏章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司礼监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重,出现首辅专权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重,出现宦官专权辅助皇帝批红掌握特务机构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央地方改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对朝廷负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内阁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司礼监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目的炫耀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与威望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异宝特点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朝贡体系(公元前3世纪-19世纪末)畿服制度——册封制度——羁縻制度——朝贡制度(最终版)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材料二: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材料三: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走私贸易兴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为什么商人会与日本流寇勾结?明太祖严禁海外贸易海禁政策让滨海人民无法谋生,于是与日本海盗勾结。什么是“倭寇”材料一:(嘉靖年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明史·日本传》“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嘉靖实录》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海禁倭寇戚继光抗倭隆庆开关材料一: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明史·朱纨传》材料二: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嘉靖平倭衹役纪略》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澳门大三八牌坊1553年(嘉靖年间),葡萄牙海盗商人请求上岸晒货物,暂居1557年,开始长期居住1887年,清政府被迫承认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1624年(天启年间)以后,荷兰侵占台湾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还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1642年(崇祯年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人,独占了台湾。《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①北方:蒙古防御、战争、议和贸易(开放马市)②西藏:册封、行政管辖经济交流(贡赐、茶马贸易)③东北:设都司、卫、所,封授官号④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⑤西南:设土司边疆管理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616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163616441644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明清易代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课堂小结】明朝建立清军入关明朝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殖民势力东来蒙古藏族女真强化旧体制世界的变化带来新问题传统方法协调边疆旧体制的弊端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A2、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D课堂练习3、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C课堂练习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课堂练习明朝的兴亡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边疆治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由开放到故步自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