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永宏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永宏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永宏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等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进了一步。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对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是文学自觉性发展进程的最高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对语言形式美更自觉的追求。
B.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文学性明确丰富的表现。
C.世情思想的新变,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等共同推动了文学自觉的进程。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认为文章既有突出价值,也可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
A.《史记》中的《三代世表》记录了五帝、三代的历史。
B.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孔子教育弟子要终身奉行“恕”的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杜牧的《阿房宫赋》体现了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的相关论述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得怎么样了?”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的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它,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儿,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被删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
9.文本三《墨子·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圣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汉高祖,泗上一亭长耳,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然更延十数年,纵逸之败,亦不可保。”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已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终》)
材料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A今虽太平B臣等犹未C以为D喜E惟愿F陛下居安G思危H孜孜不怠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遇贤臣”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贤”词义相同。
B.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C.施,文中指延续,与《谏逐客书》“功施到今”中的“施”词义相同。
D.暇,空闲,闲暇,与《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中的“暇”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四夷都已顺服,五谷丰登,盗贼不作,内外宁静,这样的大好局面是自己努力和大臣们共同辅佐的结果。
B.魏征认为,自古以来君臣往往不能两全其美,明君和贤臣难以同时出现,而唐朝当时有贤臣,又有明君,才有了天下太平。
C.房玄龄进奏说,唐太宗有谦让之心,把功劳推让给群臣,使国家治理升平,而臣下没有什么功劳,希望陛下有始有终。
D.唐太宗认为自己在武功、文治和怀柔远邦方面都胜过古代的国君,奠定了坚实的治国基础,但在德的方面还有很多欠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14.材料二中,魏征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请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太宗认为要“慎终”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写下了这首诗。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腐儒”是杜甫的自嘲之语。
B.颔联的“片云”“孤月”等意象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颈联写诗人面对眼前落日虽感慨年老而怀壮志,面对飒飒秋风而病情却渐好转。
D.尾联可理解为用“老马识途”典故,说自古养老马非为取其体力,而是用其智。
16.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与《江汉》《登岳阳楼》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梁柱之多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还要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 ”。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表情达意大都委婉含蓄,常以“用典”的手法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蒿素,也称黄花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后制成的一种药物。它的发现,源于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疫情愈演愈烈,疟疾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疯狂蔓延,像一个无情的恶魔,肆意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导致大量人口患病甚至失去生命。医院里挤满了被疟疾折磨的患者,社会秩序也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在这危机重重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们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寻找抗疟新药的征程。屠呦呦带领团队查阅大量古代医籍,他们 A ,最终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青蒿素的分子结构独特,这种结构赋予了它高效的抗疟活性。与传统抗疟药物不同,青蒿素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疟原虫,尤其是对那些已对传统药物产生奈药性的疟原虫,效果更为显著。它的出现,为全球疟疾防治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整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如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领域,并且在其他疾病的研究中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在国际上,青蒿素也 B ,成为中国医学对世界的一大重要贡献。
18.下列词语与文中“青蒿素”的命名方式最相似的一项是( )
A.甘草酸 B.赤小豆 C.罗汉果 D.西洋参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某科普节目计划制作一期关于青蒿素的动画短片,需要为青蒿素设计一段开场白,请根据以上材料,替青蒿素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生动,不超过8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给戏剧下定义,说戏剧是“演员当着观众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精彩的人生”。我很喜欢这个定义,它经得起逐字(词)分析。让我们从最后一个词看起:“人生”,戏剧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来自人生。戏剧所表演的是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它演出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戏剧取材人生和小说近似,但是比小说更严格入世。
许多人说过好莱坞的出品太商业化了,我们可以从这些“太商业化”的影片里去看观众的分量。观众有好奇心,因此影片有曲折的情节;观众有同情心,因此片中有受苦的弱者;观众有时幸灾乐祸,因此片中有残忍暴行;观众有时党同伐异,因此片中有群众对抗;观众好声色之娱,因此片中有华丽歌舞。在战争片里,将军多半庸愚,军曹多半忠勇,为什么?因为在观众席上做过将军的人毕竟是少数。以医院为背景的片子里往往批评医生,为什么?因为观众席上究竟做医生的人少,做过病人者居多。美国社会崇拜金钱,可是美国电影往往鄙薄富翁,美化穷人,因为制片人想过,一国之中有几个富翁?他们能买几张票?
(节选自王鼎钧《文学种子·剧本》)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戏剧所表演的是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历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3.请你借鉴文本第二段,从下面二个剧本中任选一个,结合剧本说说观众是如何影响该剧本写作的。要求:不少于两个要点。
①《窦娥冤》 ②《雷雨》
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
近期我校即将开展以“抱负和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上材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启发?请你作为参赛选手,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B 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 5.①文体特征鲜明:体物写志、铺陈文采,具有“赋”的特征;②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多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③体现了生命意识与人生体验: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④体现了文学自觉的渐进:突破汉赋局限,展示时代乱离,承载社会责任。
6.A 7.C 8.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评点:小说塑造了墨子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和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评点:①正面描写(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等方面分析);②侧面描写:可以从墨子学生的表现、环境等方面分析。 9.①内容上,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国遭遇搜身、“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使小说内容丰富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更加鲜明。③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地揭示出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这一主旨。④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
10.BEH 11.A 12.D 13.(1)天下非常安定太平并且风俗习气得以改变,子女孝顺而臣下忠诚,这是文治胜过了古人。
(2)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人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14.①安不能忘危,治不能忘乱,虽然今日无事,也要考虑保持始终。常能如此,才是可贵。②自古以来的君主做过好事的,也往往不能坚持到底。③善始善终,才能永远巩固宏大的基业,代代相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也不能经常实现治化,假使内部安定,必定还会有外部的干扰。如今远方的四夷都已顺服,五谷丰登,没有盗贼出现,内外平安宁静。这样好的局面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靠你们共同辅佐。然而安不能忘危,治不能忘乱,虽然今日无事,也要考虑保持始终。常能如此,才是可贵。”魏征对答说:“自古以来,君臣往往不能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或是当时的君主称得起圣明,臣子却不贤良;或是遇到贤能的臣子,却没有圣明的君主。今天陛下圣明,所以达到治平,假如当初只有贤臣,而皇帝不想治化,也不能有什么助益。虽然天下如今太平,我等臣子还不以为喜,只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以求而不懈怠!”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自古以来的君主做过好事的,也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比如说汉高祖,原本只是泗水亭的一个亭长,最初能够拯救危难剪除暴政,成就了帝王事业,但让他在位的时间再延长十几年的话,也会放纵自己贪图安逸而走向衰败,也不能保住他创下的帝业。”贞观九年,唐太宗对公卿大臣说:“朕奉行端坐拱手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四境异族全部归服,这难道是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实在是靠诸位的大力扶持啊!应当思考善始善终,永远巩固宏大的基业,使子子孙孙,一代代相互辅佐护卫。让丰功伟业、深厚利益延续到后世,使数百年后读我朝历史的人们,感到伟大的功勋、盛大的事业光芒耀眼,很值得观看,难道只是称颂周朝,西汉与汉光武帝、汉明帝的事功制度而已吗?”房玄龄借机进奏说:“陛下有谦逊退让之心,把功劳推让给群臣,使国家治理升平,本来就在于陛下的大德,臣下有什么功劳?只希望陛下有始有终,那么天下人就永远有了依靠。”唐太宗又说:“朕年少时从军,没有多余时间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明白了教育感化的根本,发现了执政方略的渊源。施行了数年,天下非常安定太平并且风俗习气得以改变,子女孝顺而臣下忠诚,这是文治胜过了古人。从古代周朝、秦朝以来,外族总是内侵中原,现在戎狄外族都叩头归服,成为臣属,这又是怀柔远邦胜过了古人。这三方面,朕有什么德行能承受得起?既然具备了这样的功业,怎么能不善始善终啊?”
材料二: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人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
15.C 16.
异:①《江汉》流露出诗人虽已年老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
②而《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
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又心系国家的情怀。
17. 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8.A 19.①“奈药性”应改为“耐药性”。②“整救”应改为“拯救”。 20.A.百折不挠(呕心沥血)B.声名远扬(举世闻名、闻名遐迩) 21.大家好!我是青蒿素,诞生于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我能高效杀灭疟原虫,改变了全球疟疾防治格局,还在探索更多疾病治疗的可能性,为人类健康助力。
22.①原句提出了人“活着”的三个层面,并概括了生命的几种经历,相较于改句中“生活与生命历程”的笼统说法,更具体可感。
②原句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强调了剧本与人生的关系;短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富节奏感。 23.《窦娥冤》:①观众多为底层民众,处于受压迫受侮辱的境地,因此剧本让窦娥的三桩誓愿借助神明之力来实现;②观众追求公平正义,因此剧本设置了由窦天章为女儿洗刷冤屈的情节。
《雷雨》:①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与周朴园的对抗,直接映射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与阶级矛盾。②观众中普通民众占多数,对权贵的批判诉求促使剧本强化底层角色的抗争性(如鲁大海揭露周家罪恶),并通过鲁侍萍撕毁支票的举动传递底层尊严不可践踏的价值观。③这种情节设置既满足观众对正义的期待,也暗含对社会变革的呼吁。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