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件(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件(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中世纪欧洲大学分布图》和教材内容,获取有效信息,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初步认识早期的欧洲大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法兰西琅城市民为争取自由、自治而斗争的史实,感受早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力求获得市民身份的战斗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目录
CONTENTS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三、大学的兴起
牛津大学(英国)
壹·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一)背景
在蛮族征战西欧之时,当年繁华的城市走向衰败。罗马就是当年盛况的一个残影。这座在古代有100万人居住的帝国都城,居民数量仅为2万人左右。 有时像座鬼城,其中的宏伟建筑已人去楼空。
——《中世纪盛期的欧洲》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
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废墟。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农奴)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毫无疑问,经常出现在他头脑中的是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 甚至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
90%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农奴被束缚在庄园里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二)城市兴起概况
兴起时间:
代表城市:
城市特点:
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法兰西(巴黎)、英格兰(伦敦)、德意志(科隆)等
公元10世纪起
思考:这些城市都有哪些特点?
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的地区;规模小,人口少。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三)城市兴起原因
脱离农业的手工业生产已不再是为了满足领主和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追求交换价值,各类商人遂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为了更方便地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城市。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
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根据材料,总结城市兴起的原因?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四)中世纪城市特点
1.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2.规模小 、人口少
3.大部分是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
根据材料总结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如道路的交会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城市。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 000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相关史事
巴黎6万人
开封100万人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五)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琅城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城市。这个城市的领主戈德里主教,把城市居民当成农奴,不择手段地榨取市民的财富1106年,市民通过支付赎金的方式跟国王、副主教缔结了琅城获得自治权的协定。
戈德里从外地回来,十分不满,但无奈国王同意琅城自治,戈德里只好收下赎金。但是戈德里不守承诺于1112年取消琅城公社的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起义,杀死戈德里,重新建立公社。不久,这次起义在国王军队镇压下失败了。后来,琅城市民进行了多次起义。
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实行自治。
——摘编自王乃耀主编《世界通史故事》
琅城的故事
琅城是谁的领地?
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方式是怎样的?成功取得自治权的标志是什么?
方式
标志
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五)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自由城市
自治城市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国王
城市
即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了城市的拥护。
获得了自由与自治,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局限性: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
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贰·城市居民的身份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一)市民阶级的形成
商人
手工工匠
来源
途径
进入城市、
住满一年零一天
一般由周围
农村的农民
农奴转变而来
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
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
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
靠出卖产品换取
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
也是店铺。
从事商业和贸易,
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市民阶层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提供劳动力
工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
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二)行会的出现
商人
手工工匠
普通手工业者
大手工业作坊主
富商
银行家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
准备了条件。
不断分化
城市中有行业组织如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商人行会的行规严格限制外地人在城内经商,强制执行统一的商品价格,禁止囤积居奇等。也禁止外地手工业者及其产品进入,规定本行业产品的制造工艺、规格、原料和用量还规定工人的人数、工资与劳动时间。
行会出现
早期的资产阶级
叁·大学的兴起
三、大学的兴起
(一)背景
城市经济的发展
“新”文化的传播
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12世纪新建的政治、法律、管理、宗教机构,以及随着长期贸易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与银行机构,都要求有一批具有新知识的人才。这一社会需求是促进大学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转引自刘新成《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研究》
城市的兴起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随着贸易剧增,导致西欧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上,由拜占廷和阿拉伯人保存的古代希腊文化又回到欧洲,大大拓宽了欧洲的文化和智力水平。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三、大学的兴起
(二)概况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时间:
原因:
代表:
历程:
12世纪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欧洲。
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
(1)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必须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
(2)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3)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中世纪大学堂
三、大学的兴起
意大利 博洛尼亚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
英国牛津大学
“最美好的花朵”
中世纪城市
中世纪大学
孕育
促进
大学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二)概况
三、大学的兴起
(三)特权
1231年1月12日,英王首次认可牛津大学,并授予其特权。
1254年9月27日,教会以信件形式写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受教皇的保护,大学有免役权和免税权。同时规定,在牛津大学与市民发生冲突时,在教会审判全部的将牛津大学的学者传唤到牛津大学外审讯。
1254年10月6日,(教皇“特许状”)确认了大学的学术传统和既有法规,这意味着牛津的学术特权得到了教会最高权威的认证,牛津大学可以制定法规,自我管理,完全是一个法人团体。
1406年,亨利四世干脆取消了民事和刑事限制,凡是在牛津发生的有关学者的任何案件,即使是谋杀罪和故意伤害罪,校长都有权管辖。
——摘编自曹汉斌《牛津大学自治史研究》
大学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获得了哪些特权?
特权1:免赋税特权
特权2:教育自主权
特权3:司法特权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三、大学的兴起
(四)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七艺
2.专业课程:法学、医学、神学
文法
修辞
音乐
逻辑
算术
几何
天文
巴黎大学部分年份的各科教师人数表
当时的大学在培养怎样的人?
西欧大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培养实用性和职业性人才。
年份 艺学 神学 法学 医学
1283 183人
1348 514人 32人 18人 46人
1362 441人 25人 11人 25人
可以看出大学有什么特点?
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阅读材料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大学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中世纪重新兴起的城市,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洋溢着自由的空气,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点亮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
材料二:西欧城市兴起,促进了西欧工商业发展,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与封建势力相抗衡的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材料三:中世纪城市是大学产生的摇篮,大学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和学术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1.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欧封建庄园经济逐渐瓦解,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市民阶级的出现,促使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3.城市发展推动大学出现,大学促进为城市的发展和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课堂小结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城市兴起
10世纪
兴起时间:
争取自由与自治: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城市居民:
取得“特许状”
组成:
农奴→市民:
市民阶层分化:
住满一年零一天
大学兴起
12世纪
兴起:
发展:
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手段:
形式:
出现早期资产阶级
促 进
形式:
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兴办的学校
自治权利: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手工工匠和商人
肆·巩固练习
1.欧洲中世纪常常被认为是最黑暗的时代,但在这黑暗之中也盛开了“最美好的花朵”。“最美好的花朵”指的是( )
A.城市的自治 B.庄园法庭的建立 C.大学的兴起 D.工商业的繁荣
C
解析:A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城市的自治不属于教育方面,排除A。B庄园的兴起体现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发展,排除B。C根据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其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它推动了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D教会的统治与题干“最美好的花朵”不符,排除D。故选:C。
2.14世纪巴黎大学章程记载:“任何教师不得因学生出生地或贫穷拒绝授课,教学争议须由教师行会裁决。”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 )
A.依赖国王资助维持日常运作 B.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唯一目标
C.初步形成自治性与平等教育理念 D.完全脱离教会控制追求学术自由
C
解析:反映了中世纪大学初步形成自治性与平等教育理念,C项正确;虽然大学追求自治和平等,但题干并未提到依赖国王资助维持日常运作,排除A项巴黎大学虽与神学相关,但“唯一目标”说法绝对化,且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完全脱离教会控制”不符合史实,中世纪大学仍受教会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自由成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重要特征。德国有谚语云“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意大利也有谚语“农村产生动物,而城市创造人”。这说明了中世纪城市( )
A.自然条件优越且空气清新 B.农奴都获得了自由的身份
C.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D.孕育了社会发展的新因素
D
解析:自由成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重要特征。德国有谚语云“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意大利也有谚语“农村产生动物,而城市创造人”。这说明了中世纪城市孕育了社会发展的新因素。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
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 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 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C
解析:“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表明双方曾互相支持反对教会,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是“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
5.中世纪西欧自治城市的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是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团体印章、市政厅和钟塔;城市政府负责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据此可知,这些城市( )
A.鼓励商业贸易发展 B.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 D.不再受到封建压迫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自治城市的政府虽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是在诸多方面有一定的自治权,城市具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城市具有一定自治权,与“鼓励商业贸易发展”无关,排除A项;“实行资本主义民主”与题意不符,中世纪欧洲还处于封建社会,排除C项;“不再受到封建压迫”与题干中“自治城市的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不符,排除D项。故选B。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