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导入新课
这些动漫都是哪个国家的作品?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1)知道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认识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了解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大化改新的学习,认识到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升自己的一种重要途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目录
CONTENTS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孝德天皇(596-654)
壹·6世纪前的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特点:
影响: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6800多个小岛组成。岛上大多是山岭。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发展历程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汉朝时与中国已有交往,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绳文人
渡来弥生人
汉倭奴国王印
与中国文明联系密切
兴起相对较晚
兴起: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发展历程
3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出现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大和出现:
基本统一: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依靠
贵族统治
贵族
大王
(王室)
私人领地
生成组织形式
地位近似于奴隶
田部
海部
锦织部
锻治部
从事农业
从事海洋捕捞
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依其特长编入
部民
部民制是大和政权的经济基础
私有
奴隶社会
最高统治者

(三)大和的统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邪马台国)献男生口(男奴隶)四人。女生口(女奴隶)六人,班布(粗布)二匹二丈。
——《三国志.魏书》
邪马台
(四)落后的奴隶制
贰·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
(一)背景
7世纪时,日本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
贞观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无缺粮,民物蕃息,四夷将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食货志》
日本
中国
根本原因:日本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社会矛盾尖锐
“贞观之治”繁荣稳定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二、大化改新
(一)背景
“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曰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隋书.倭国传》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日本《东征传绘卷》遣隋使船队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大化改新
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
645年,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谋划实施了暗杀权臣苏我入鹿的宫廷政变。最终结果是权倾朝野的苏我氏宗家灭亡。自此,皇室夺回政权。
中大兄皇子等拥立轻太子为孝德天皇(36代天皇)。
宫廷政变
中臣镰足
苏我入鹿
中大兄皇子
大化改新—前提条件
(一)背景
二、大化改新
(二)内容
材料: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改新之诏》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日本中央官制
唐代中央官制
中书省
尚书省
户部
1.政治上
二、大化改新
(二)内容
(1)土地国有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2)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抑制了土地兼并,削弱旧贵族势力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充实国库,提升政府的综合实力
2.经济上
二、大化改新
(三)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九州
私地私民
贵族世袭
公田公民
中央任免
大化
改新
部民变成农民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二、大化改新
(四)“唐化”表现
唐长安与日本平城京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中日文字比较
唐装
日本和服
日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全方位学习模仿唐朝
二、大化改新
从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在日本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变革,一是“大化改新”,谓之“唐化”;二是“明治维新”,谓之“欧化”;三是“战后民主改革”,可以称之为“民主化”。“唐化”是对中国唐朝文化的吸收,“欧化”是与西方文化冲突、融合,而“民主化”无疑是“欧化”的深入,是日本的现代化。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冬君教授
要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要正视自身不足,积极改革,与时俱进;
改革能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五)启发
叁·幕府统治
三、幕府统治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形成封建庄园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
购买、 兼并 土地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
既不向国家纳税,
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
干涉庄园事务
影响: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 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背景
特点
10世纪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三、幕府统治
大庄园
武士
武士团
镰仓幕府
(源赖朝)
幕府统治
不纳税
不准官员
进入庄园
保护庄园
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
幕府统治时期。
武士:庄园形成后,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已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武士 ”。
武士团:武土出现后,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聚集在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的旗下,形成武士团。
三、幕府统治
征夷大将军
(幕府)
大名
(诸侯)
亲族、家臣
土地
土地
效忠
效忠
武士效忠的
不是国家,
而是他的主公。
大权旁落
实际上把持国家大权
天皇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
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概况
武士集团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时间、改革者
幕府统治
形成
特征
主要内容
影响
646年,孝德天皇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影响
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班田收授法
奴隶部民制
封建制度
背景
土地私有和兼并盛行,武士集团形成
肆·巩固练习
1.603年,日本圣德太子以儒家五常思想“仁礼信义智”为基础,在最高位加上“德”,形成“冠位十二阶”,各阶以相应的颜色作为区分,体现身份差异。这一举措凸显了日本( )
A.吸纳外来文化的创造力 B.大力发展民主政治
C.对中华制度的复制能力 D.努力践行民主思想
A
解析:日本圣德太子以儒家五常思想为基础形成“冠位十二阶”,体现了日本吸纳外来文化并进 行创新的能力;当时日本不是民主政治,也不是复制中华制度,更未践行民主思想。
2.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汉谟拉比国王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 B.屋大维独揽国家最高权力实行元首制
C.大化改新促进日本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D.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帝国打击下灭亡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大化改新促进日本社会的转型和进步,属于历史观点,评价了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是“促进日本社会的转型和进步”,C项正确。
3.《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中“重要的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C.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指的是日本孝德天皇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故选D项;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在11世纪,排除A项;日本在古代时期始终是独立发展的,排除B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C项。
4.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百姓大悦,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这说明,大化改新( )
A.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B.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仿效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D.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
解析:由材料“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可知,这反映了大化改新中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由材料“百姓大悦,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可知,这反映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高了,生产力得到发展。D项符合题意。
5.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B.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C.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
D.大化改新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改革
C
解析: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内容是建 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 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A、B、D三项属于经济 方面的改革内容,故排除。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