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阶段特征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总体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制度走向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有所质疑和冲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民族 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对外 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时空观念课文结构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三、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天灾人祸让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大规模农民起义。元朝明朝时间:1368-1644年 (276年,十二帝)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国都:应天府(南京),15c迁都北京“ 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明朝的建立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姓名:朱元璋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籍贯:安徽凤阳生卒:1328——1398职业:和尚——皇帝主要工作经历:1328年——1344年 放牛1344年——1352年 做和尚1352年——1368年 造反1368年——1398年 大明王朝皇帝“耐人寻味”的简历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 元·《醉太平·堂堂大元》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天灾人祸让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大规模农民起义。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主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元末明初,日本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长期战争造成大量落魄无赖的武士阶层,他们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阅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总结元朝灭亡原因?元朝灭亡又给明初统治者提代了怎样的治国经验?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处以极刑。——《皇明祖训》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胡惟庸传》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1、废宰相皇帝丞相工刑兵礼户吏皇帝工刑兵礼户吏材料一: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材料二: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1、废宰相材料一:(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立左右,备顾问而已。——《明史·职官制》材料二:(明成祖时)解缙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值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明史·解缙传》材料三:(宣德时)始令内阁杨士奇辈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元吉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及遇大事,犹命大臣面议,议既定,传旨处分。不待批答。自后始专命内阁条旨。——黄佐、廖道南《殿阁词林记》材料四:张居正(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隳振,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误发身后。——《明史·张居正传》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2、设内阁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非正式机构,咨询内侍机构,皇帝赋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宦官司礼监王振司礼监魏忠贤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2、设内阁设立: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明宪宗-西厂职责:监视和侦察,可直接逮捕官民司礼监:(1)协助/代理批红(2)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监视、侦查官民言行,有权逮捕、施刑魏忠贤生卒:1568-1627年职位:明熹宗 司礼秉笔太监外号:九千九百岁、老祖爷等成就:“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帝”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3、宦官专权中央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权归中央内阁辅政票拟宦官代行批红诸事皆奉圣断皇帝中书省(丞相)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行中书省废废内阁宦官(司礼监)东厂、锦衣卫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批红权票拟权代行批红权诸事皆奉圣断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目的性质特点概况影响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目的 1)政治:宣扬国威;2)经济: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性质 朝贡贸易特点 1)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2)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概况 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 积极方面:1)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期未能持续。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1)含义:(2)特点:(3)目的:(4)影响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厚往薄来,倍偿其价①政治:宣扬国威;②经济:满足统治者对于异域珍宝的需求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知识拓展:朝贡贸易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 ——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目的评价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局限:财政负担较大。性质:封建性质和平交往;积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探究:从全球史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经济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局限:给亚非拉带来灾难。性质:资本主义性质殖民扩张;积极:促进西欧社会转型;使世界连成整体;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厉行海禁海上居民与倭寇勾结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倭寇骚扰放松私人海外贸易限制2.东南抗倭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隆庆元年(1567),上谕“准贩东、西二洋”。万历十七年(1589)规定,每年准往东、西洋的商船各44只,后不断增加。(1)原因:(3)结果:a.明朝前期,由于倭寇(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海禁)。b.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造成巨大破坏。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明朝中后期放松海禁。(2)表现: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抗倭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1)原因:(2)表现: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荷兰人登陆台湾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扩张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1644年明朝灭亡明朝灭亡世界文明三、政权之变——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内陆边疆蒙古族女真族藏族修长城、战争、册封 、互市设奴儿干都司、册封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有何具体方略?方略有何特点?有何历史意义?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怀柔”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三、政权之变——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600前后时 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李自成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1636年1644年17世纪60年代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三、政权之变——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阉党乱政东林党争朕就是不想上朝皇帝昏庸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官员腐败、盘剥百姓、土地兼并、激化矛盾……明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探究课堂小结一. 制度之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建立政权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官宦专权二. 边疆之变海疆形势陆疆形势三. 政权之变内忧外患明清易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