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
人称“菩萨皇帝”
僧人从此吃素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发展概况
基础梳理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根据教材第42页,填写表格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二)思想特点:
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儒学式微
重点探究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相关史料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需要精神寄托。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三)儒学式微
重点探究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相关史料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需要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魏晋玄学
佛教道教
(三)儒学式微
重点探究
2、
相关史料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南北朝时期僧诗僧尼数量表
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三)儒学式微
重点探究
3、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
相关史料
“三武一宗之厄”: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范缜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四)儒学发展
重点探究
4、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归儒
《虎溪三笑图》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知识拓展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图
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
就行为言,其特色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
风气。 ——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一)文学
基础梳理
根据教材第43页,填写表格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唐 朝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重点探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755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将进酒》节选
李白(736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题》
李商隐(晚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
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文学
(二)艺术
基础梳理
根据教材第43-44页,填写表格
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王羲之“书圣”
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二)艺术
相关史料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金刚经碑》
(二)艺术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云冈石窟
莫高窟《胡旋舞》
相关史料
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
(三)科技
基础梳理
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术 隋唐
火药 唐
天文学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根据教材第45页,填写表格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重点探讨
2、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
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周积明《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1)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2)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等。
重点探讨
3、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4)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
(一)基本概况
基础梳理
1、佛教交流
相关史料
(一)基本概况
基础梳理
2、其他方面
(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3)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相关史料
中华文化圈
(二)基本特点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阅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2、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3、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4、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
5、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本课小结:新时期如何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继承、吸收、融合、创新;
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
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源于中华文化能不断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因时而变。著名史学家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决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