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文言篇目特殊句式梳理必修上册文言篇目特殊句式梳理《劝学》(《荀子》)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 状语后置:“于蓝” 为介词结构,后置作状语,正常语序为 “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状语后置:“于水” 后置,正常语序为 “而于水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定语后置:“利”“强” 为定语,后置修饰 “爪牙”“筋骨”,标志为 “之”,正常语序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状语后置:“乎己”(即 “于己”)后置,正常语序为 “乎己参省”。 輮以为轮 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为车轮 省略句:省略介词 “以” 的宾语 “之”,即 “輮以(之)为轮”。 《师说》(韩愈)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判断句:以 “者…… 也” 为标志的判断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懂得断句,不解决疑惑 宾语前置:用 “之” 提宾,正常语序为 “不知句读,不解惑”。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被动句 + 状语后置:“于时” 表被动(被时俗),“于余” 后置作状语(向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里用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状语后置:“于吾” 后置,正常语序为 “其年之先后于吾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 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通过语义直接判断。 《赤壁赋》(苏轼)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是一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判断句 + 宾语前置:“也” 表判断;“安在” 即 “在安”,疑问代词 “安” 作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 宾语前置:“何” 作介词 “为” 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 “为何其然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两个 “于……” 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 “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定语后置:“茫然” 后置修饰 “万顷”,正常语序为 “茫然之万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被动句:“于” 表被动,“困于周郎” 即 “被周瑜围困”。 《登泰山记》(姚鼐)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 判断句:以 “者…… 也” 为标志。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判断句:同上。 余始循以入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入 省略句:省略介词 “以” 的宾语 “之”,即 “循以(之)入”。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黑色的山背负着白雪,雪光映照照亮南边的天空 省略句:省略主语 “雪光”,“明烛” 前承前省。 必修下册文言篇目特殊句式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不吾知也 不了解我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 “吾” 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 “不知吾”。 毋吾以也 不要因为我而(停止) 宾语前置:同上,“吾” 前置,正常语序为 “毋以吾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宾语前置:“何以” 即 “以何”,疑问代词 “何” 作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把侵略的军队加在它上面,接着把灾荒加在它上面 状语后置:两个 “以……” 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 “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异乎三子者之撰 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状语后置:“乎三子者之撰” 后置,正常语序为 “乎三子者之撰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是乃仁术也 这是行仁政的途径 判断句:以 “乃…… 也” 为标志。 百姓之不见保 百姓不被保护 被动句:“见” 表被动,“见保” 即 “被保护”。 何由知吾可也 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宾语前置:“何由” 即 “由何”,疑问代词 “何” 前置。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 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 “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强调 “宜乎”。 舆薪之不见 看不见整车的柴草 宾语前置:用 “之” 提宾,正常语序为 “不见舆薪”。 《庖丁解牛》(《庄子》)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臣之所好者道也 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 判断句:以 “者…… 也” 为标志。 技经肯綮之未尝 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从未拿刀去碰 宾语前置:用 “之” 提宾,正常语序为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动作因此缓慢 省略句:省略介词 “以” 的宾语,即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在磨刀石上刚磨过一样 宾语前置 + 状语后置:“是以” 即 “以是”(因此),宾语前置;“于硎” 后置,正常语序为 “刀刃若于硎新发”。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宾语前置:用 “之” 提宾,正常语序为 “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状语后置:两个 “于……” 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 “于晋无礼,于楚贰”。 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判断句:以 “也” 为标志。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省略句:省略介词 “以” 的宾语 “之”,即 “以(之)为东道主”。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省略句:省略介词 “于”,即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鸿门宴》(司马迁)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判断句:以 “者…… 也” 为标志。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判断句:同上。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被动句:“为所” 表被动,“为所虏” 即 “被俘虏”。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 “何” 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 “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宾语前置:同上,“安在” 即 “在安”。 具告以事 把事情详细告诉(他) 状语后置:“以事” 后置,正常语序为 “以事具告”。 《谏逐客书》(李斯) 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判断句:以 “非…… 也” 为标志。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向西从西戎取得由余,向东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状语后置:两个 “于……” 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 “于戎取由余,于宛得百里奚”。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 省略句:省略介词 “以” 的宾语 “之”,即 “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 无特殊句式:正常陈述句,但需注意 “让” 译为 “拒绝”。 《阿房宫赋》(杜牧) 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判断句:以 “者…… 也,非…… 也” 为标志。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消灭秦朝的是秦朝自己,不是天下人 判断句:同上。 秦人不暇自哀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 “自” 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 “哀自”。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让支撑栋梁的柱子,比南边田亩上的农夫还多 状语后置:“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置,正常语序为 “于南亩之农夫多”。 剽掠其人 从百姓那里掠夺来 省略句:省略介词 “于”,即 “剽掠于其人”。 《六国论》(苏洵) 原句 翻译 特殊句式分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 判断句:以 “非……” 为标志。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而使自己力量亏损,是灭亡的原因 判断句:以 “…… 也” 为标志。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状语后置:“于秦” 后置,正常语序为 “于秦五战”。 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被动句:语义被动,“诛” 表被动(被诛杀)。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定语后置:“大” 后置修饰 “天下”,正常语序为 “大之天下”。 特殊句式类型总结1.判断句:以 “者…… 也”“乃…… 也”“非…… 也” 等标志词或语义直接判断。 2.被动句:以 “于”“见”“为所” 等标志词表被动,或语义被动。 3.倒装句: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或用 “之” 提宾。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如 “于……”“以……”)后置,正常语序需前置。 定语后置:定语用 “之”“者” 后置修饰中心词。 主谓倒装:为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后置(如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如 “以(之)为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