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9课,本单元主要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面临的问与挑战。本课包含“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个子目。教材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但并未触动造成这种贫困和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其历史局限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前一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后一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联系前后,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后格局变化,为学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打下基础。所以本课在单元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对上一课“冷战与国际格局变化”的补充与深化,对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战后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以及资本主义保障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缺乏深入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解决关键问题,能够对历史问题有多角度的解释,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本质,理解历史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
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了解变化的史实,理解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通过解读教材的历史图片、文字材料、数据表格等多种史料,学会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中的成就与问题。
探讨资本主义新变化存在的问题,尝试总结其中的历史规律,从中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及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出现的原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内容。
难点: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如果列宁、马云、马斯克穿越到2040年——谁说的对?”
如果三个完全不相干的人——苏联领导人列宁、中国企业家马云、美国科技巨头马斯克——同时穿越到2040年,看到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可能会吵起来。
学生任务:快速举手站队支持某一观点,并说出理由。(如:我同意马云,因为……)
教师总结:其实这场争吵的核心,正是我们19课要讨论的——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变了?它的变化是表面的还是本质的?今天我们就用历史证据来判案。
·新课讲授:
(过渡)列宁说:“只有首先分析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历史事实。”要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首先必须科学分析二战前后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并从时代阶段性主题的转变入手。
第一幕——大势趋变:是机遇还是挑战
学习任务一:了解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整的原因
(呈现相关文字和图片史料)
教师设问:阅读以上材料思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何急需调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端;②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的教训。这些因素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因此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史料加强直观感受,认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整的原因。
(过渡)战后的形势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课课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接下来就通过下面的内容来探究其变化和应对方式。
第二幕——适时应变:是延续还是创新
学习任务二:理解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新变化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16-120,归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新变化,完成表格填写,并分别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梳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对本课内容进行宏观把握。
[重点突破:经济之变——国家的宏观调控]
学生学习任务:结合材料概括各国调控经济的举措。
材料1: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来调节社会生产。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1960、1970、1980年分别为19.8%、22.3%和20.8%,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
材料2: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国加大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公路、桥梁、基建、学校、医院、水电网络、公园公厕便民设施)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以公路为例,由于战后美国全国公路网建设,不仅带动了美国的汽车行业发展,扩大了石油消费市场,同时也为农产品运输创造了条件,从而协同货币政策,集中更大资本,促进科学和新技术发展。
材料3: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简单举例:就像给全家人分工,既要有人赚钱(工业),也要有人种粮(农业),还要照顾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区域协调——西部大开发;城乡协调<学习互补;调座位——爱说话爱睡觉坐前排>、产业协调——农业工业发展协调<定班规——只许学历史不许学其它>、收入协调——缩小贫富差距,月薪5000以下不交税<收班费——收入多多交>、环境协调——要GDP也要蓝天<大扫除——值日生不达标罚扫地一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信贷:控制“谁可以借钱”,控制钱流向哪里,如收紧——2021年规定房企负债率不得超过70%,导致恒大等企业借不到钱;放松——2023年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让更多人能贷款买房。利率:调节“借钱贵不贵”,如房贷利率从3%到7%,老百姓不敢买房,房价降温;存款利率下调,存银行不划算,逼老百姓消费或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就像奶茶店折扣,打五折(降息),大家狂买,恢复原价(加息),销量立刻下跌。税收:决定“赚的钱留多少”,买电动车免购置税,省10%。如果小卖部利润超1000要交50%的税,会怎么调整价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
(医疗保障:从治病倾家荡产到全民医保,像班级的“互助金”,每人出5元,有同学骨折时全班帮他付医药费。养老保障:让农民也能领养老金,农民每月最低200元,上海等发达地区可达1300元。如农村老人过去靠儿女养,现在每月有“工资”,河北78岁张奶奶第一次领养老金以为是骗子。失业救助:失业不等于没饭吃。如深圳失业每月可领2124元,最长领24个月。教育保障:从上不起学到义务教育全免费,肉眼可见的变化云南山区小学从茅草屋到三层教学楼加电脑教室。)
教师设问:社会福利的钱从哪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税收——全班同学按零花钱比例交班费;国企利润——卖废品赚的钱;社保缴费——每人每月存5元到班级作为应急基金。社会保障就是国家用钱做三件事:保底线(饿不死、病不拖、老不弃)、促公平(农民工子女也能上学)、防风险(失业也有缓冲期)。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及贴近生活的举例,让学生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举措。
教师设问:各国调控经济的举措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分析材料回答: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到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补充:“滞涨”出现的原因——①外部冲击:1973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油价四个月内暴涨四倍,1979伊朗革命油价再翻倍,出现石油危机。就像篮球课没收所有篮球;②政策问题:乱印钱和乱加工资,企业成本上涨,物价上涨。就像班上滥收班费导致零食涨价;③身体老化:产业转移加技术停滞,二战时期雷达核能红利吃完,但计算机互联网还未成熟,科技青黄不接。像学霸班级后继无人。
教师设问:此时资本主义国家该如何应对?
学生回答: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认识到战后的宏观调控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也正体现在其通过不断调整政策来适应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设问:面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混乱无序,该如何解决?
(展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请帮以下国家找到能帮它们解决问题的经济组织。
案例1:韩国金融危机救援(1997年)
背景: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外汇储备仅剩39亿美元(不够一周进口),收支极为不平衡
学生回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急),对短期国内收支不平衡援助,提供210亿美元贷款(史上最大规模)。
案例2:埃及阿斯旺大坝(1960-70年代)
背景:埃及欲建水坝解决尼罗河泛滥问题
学生回答: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长期发展项目贷款,提供2亿美元贷款(占成本40%),技术援助:引入苏联专家团队。
案例3:美欧鸡肉战(1962年)
争议焦点:
欧洲以“卫生标准”禁止美国激素鸡肉进口;美国指控此为变相贸易保护
学生回答: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要求欧洲提供科学依据(当时无法证明激素有害),最终妥协,美国转销其他市场。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国际经济组织对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稳定。
(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措施,他们调整了经济机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隐藏着很大的危机,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其变化的本质。
第三幕——殊途同归:是短暂还是永恒
任务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以下人物来自198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请你替他们诉说国家发展变化对他们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杰克-福利制度-高福利高税收是缓和矛盾的手段,但未改变资本主义分配本质;琳达-新自由主义-减少干预刺激经济,但加剧了贫富分化;皮埃尔-社会运动-科技发展女性与男性的体力差距淡化,地位提高,但长期私有制导致女性附庸于男性。
教师设问: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①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②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③局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法避免。
学生进行总结: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这些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设计意图)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的调整。
【课堂小结】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资本主义发展百年视角来看,其政策是不断进行调整的——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政策,再到国家干预经济,到新自由主义经济,这种调节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其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中也给了我们启迪,即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这正是中国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思想智慧。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朋友圈模拟器
任务:假设你是1970年代的美国/英国/日本青年,用朋友圈形式展现当时的社会变化(手绘或文字形式均可)
要求:发布3条状态,分别反映:
①福利政策(如“终于领到失业救济金!”)
②科技生活(如“新买的索尼随身听太酷了!”)
③社会问题(如“汽油又涨价,车都开不起!”)
每条配1句解说(如“这条反映石油危机的影响”,可绘制气泡对话框或增加年代感贴纸。)
2、历史直播间
任务:用短视频脚本形式介绍一个"新变化"(无需真拍,写文案即可)
框架:
①开场:家人们!今天带你看1970年瑞典福利多夸张……(吸引眼球)
②核心内容:用1个数据+1个例子说明(如“全民免费教育,连大学生都发生活费!”)
③神评论:设计2条弹幕(如“慕了!现在考研党能领吗?”“钱从哪来?税收警告!”)
提示:可参考“医保改革”或“八小时工作制”等话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