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1368年1405—1433年1517年1644年1840年明朝清朝前期16世纪中期1616年1636年1662年1684年1689年1727年1757年1793年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欧洲殖民地东来明与鞑靼议和后金建立大清立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设台湾府中俄尼布楚条约设驻藏大臣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时期文艺复兴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近代科学革命16—17世纪《权利法案》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华盛顿宣誓就职启蒙运动17—18世纪鸦片战争爆发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空定位姓名:朱元璋(朱重八)家庭:贫农(至少三代)籍贯:安徽凤阳生卒:1328-1398主要工作经历:1328-1344 贫农,放牛1344-1352 和尚,乞讨1352-1368 造反1368-1398 大明皇帝1351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娶其养女马氏1368 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定都应天府(南京),建立明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清代历史学家孟森《明史讲义》朝堂上的大明——专制与专权四人的结局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卷二三九明太祖是如何设计“稳当”之制的?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宰相制度(明太祖)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 ——《明史·胡惟庸传》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擅政历史原因:历代宰相权势过重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洪或十七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 一 日的人天内,内外诸司送到望宫的奏章共 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 理411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知识拓展】【阅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思考明朝废除宰相的影响。演变特征:相权日趋削弱直至废除;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影响:①加强了专制君主权力,巩固了明朝政权的统治;②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③皇帝政务繁忙,负担加重,影响办事效率,易导致决策失误;④埋下了皇权异化的伏笔(宦官专权)。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设内阁制度(明成祖)思考:依据材料回答废除宰相制度后产生什么影响,有何补救措施?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①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君主专制加强②皇帝政务繁忙,易造成决策失误③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内阁“批红”“票拟”公务递交皇帝六部明成祖明太祖明宣宗明神宗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设内阁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内阁首辅(全盛)内阁演变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财政) (司法) (军政)撤内阁设撤行中书省中书省思考:内阁首辅等于汉唐的宰相吗?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 ——《明史》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卷内阁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而只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在嘉靖皇帝以前,(内阁)大学士三到六人,名义上大家地位平等。嘉靖皇帝后情况发生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出于他的推荐。——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设内阁制度(明成祖)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能够帮助皇帝拟出决策意见,在皇帝不愿处理政务之时甚至依赖此机制支撑中央决策的正常运转。但内阁的票拟只是决策的一个环节,内阁拟出决策意见还需皇帝进行最后处理,正常情况下,皇帝还是机制主动权的掌握者。早期内阁在中央决策体制中的行动是皇权效能的补充机制而非独立机制,而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内阁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摘编自张梦垚《明朝中央决策体制研究》【阅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内阁的地位变化,并分析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与实质。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运作特点: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存在;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票拟权力来自皇帝;后期拥有事实性决策权。【知识拓展】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表现:①司礼监获得代理批红权力 ,宦官更受皇帝信任②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督、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明朝锦衣卫的搭配:绣春刀、飞鱼服内阁:严嵩专权,被嘉靖皇帝罢免;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司礼监:刘瑾干政,被明武宗凌迟;魏忠贤干政,被崇祯赐自尽。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思考:归纳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及这一套政治设计的实质?1.郑和下西洋(上)乃命和及其侪①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③四十四丈、广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清)夏燮《明通鉴》卷十【注释】①侪:等辈,同类的人们。②赍:拿东西送人。③修:长,即船身长度。④广:宽,船身宽度。材料15世纪前期(1)时间1405—1433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概况“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目的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之郑和下西洋郑 和 下 西 洋 时间 1405-1433次数 先后七次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数200余艘人数 每次出海2.7万-2.8万多人海船规模 最大海船长44丈宽18丈所到地区 郑和曾到达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达非洲东岸,红海沿岸。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装载物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等1.郑和下西洋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④后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4)评价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三宝庙(泰国)三宝庙(马来西亚)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③促进了南洋地区开发。1.郑和下西洋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目的评价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局限:财政负担较大。性质:封建性质和平交往;积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探究:从全球史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经济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局限:给亚非拉带来灾难。性质:资本主义性质殖民扩张;积极:促进西欧社会转型;使世界连成整体;1.郑和下西洋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①元末时期日本武士利用中国政局动荡侵扰中国。③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1)背景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造成沿海的居民生活困难,走私猖獗,加剧了沿海的形势。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材料一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明世宗实录》材料二海防→海禁2.倭患严重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人们对于“倭寇”一词,容易望文生义,其实,所谓“倭寇”需要具体分析。单说倭寇是指“明朝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过于简化。……它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有“高丽时代的倭寇”“朝鲜时代的倭寇” “嘉靖大倭寇”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4—15世纪的倭寇,以及16世纪的倭寇。前者主要在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沿岸活动,是日本人与朝鲜人的联合体;后者大部分是中国的海上走私贸易群体,日本人的数量很少。“嘉靖大倭寇”时,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国商人;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要求废止“禁海令”,追求贸易自由化的海上走私贸易集团的首领。2.倭患严重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戚继光平倭形势图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绩: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与俞大猷合作,重创福建、广东两地倭寇《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止止堂集》戚继光(1528-1588)(2)措施:戚继光抗倭2.倭患严重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①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③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②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管控。(3)结果隆庆元年(1567年),当局宣布比较灵活的政策,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既然民间海上贸易合法化,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以此为契机,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2.倭患严重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1)背景(2)表现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一)蒙古族1.修长城2.战争3.和议4.册封5.互市“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经略边疆(二)藏族1.封授: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称号;2.设立机构:行都指挥使司3.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1.设立机构:奴儿干都司2.封授(三)女真族恩威并施、因俗而治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经略边疆(1)后金的建立:16、17世纪之交,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2)大清的建立: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称帝,国号大清1.清朝崛起2.农民起义(1)背景:①政治黑暗②土地高度集中③赋役压迫越来越重④自然灾害频繁(2)李自成起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2.明清易代3、明亡清兴(1)明朝的灭亡: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2)清朝的统一: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20多年,清军基本消灭农民军余部和明朝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2.明清易代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1644年明朝灭亡明朝灭亡世界文明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