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共4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共4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
高教版高二语文拓展模块第八课


课文导入

课文讲解

文言文知识总结

课程导入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课程导入
孟子名 ,字 。 时期邹国人, 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 、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子舆
战国
孔孟
亚圣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四书
  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五经
孟母三迁
孟子的青少年时期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周游列国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理想人格:“ 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关于《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
写作特色: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严谨。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王好( )战
hào
弃甲曳( )兵

数( )罟( )不入洿( )池
ɡǔ

衣( )帛( )
鸡豚( )狗彘( )之畜( )
tún
zhì
庠( )序
xiánɡ
饿殍( )
piǎo



然而不王( )者
wànɡ

移其粟( )于河内

申之以孝悌( )

读准下列字音
课文讲解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德之人
句末助词
黄河以北
为什么呢
收成不好
没有像
黄河以东
政治
谷子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少
提出____________的疑问
“民不加多”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管子》
阅读与思考
梁惠王为何忧虑“民不加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国内残酷剥削,鱼肉百姓,这样就造成了人口减少,兵员匮乏,劳动力不足。当时,各国既没有国籍制度的约束,也没有移民政策的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迁徙。
因此,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也就成了其是否稳定繁荣的标志。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 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有的人
(名作动)
敲鼓
逃跑
已经接触
拟声词
凭着
拖着
喜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过、只是
如果

(判断句)

通“毋”
不要

(状语后置)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阅读与思考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王如知此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引王回答,自我否定)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____________的原因
“民不加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密网
开端
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按季节
供养活着的人
违背

◆不违农时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层?
阅读与思考
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通“斑”
(名作动)
种植
(状语后置)
(名作动)
穿

错过
错过
认真
学校
百姓
教化
反复陈述
道理
这样
为王
(宾语前置)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王道”开始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结果又怎样呢?
为王之道(仁政)
措施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教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效果
结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谨庠序,申孝悌
不负戴(斑白者)
富民
孟子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鼓励养蚕(纺)
蓄养牲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教民
初步措施
根本措施
“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检, 涂有 饿殍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成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不是
饿死的人
食物

通“途”
道路
兵器
归罪
那么
归顺
约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孟子在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
阅读与思考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诸侯贵族)


(下层百姓)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类比
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
阅读与思考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君王的态度
(反省自己,清楚虐政,施行仁政)
文言文知识总结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假字
〖颁〗通“斑”
〖涂〗通“途”
〖无〗通“毋”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古今异义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河内凶
邻国之民不加少
或百步而后止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古今异义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谷不可胜食也。
(尽/胜利)
(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谷:粮食的统称 。今义指稻谷。)
①填然鼓之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王无罪岁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打鼓
穿
称王
归罪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2)动词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①请以战喻。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战争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3)形容词做作动词
使动用法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一词多义
文言文知识总结(字词)
(1)以
①请以战喻
②可以无饥矣
③以时入山林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用、拿)
(介词,凭借)
(介词,按)
(介词,把)
(一)代词。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2.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3.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三)动词。到……去。
例:是寡人之过也。
例:填然鼓之。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未之有也。
(2)之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总结(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
②非我也,岁也。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总结(句式)
(2)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树之以桑。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总结(句式)
(3)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总结(句式)
(4)固定句式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
③是……也 是亦走也。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译为:只……罢了。
译为:这是……呀。
译为:有的…有的。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解析】A.洿:wū;B.莩:piǎo,D.畜:xù
C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以:介词,按照/介词,用。 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B
4.下列选项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养生丧死无憾
D.弃甲曳兵而走
【解析】A.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B.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D.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行走。
B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非我也,岁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判断句 B.状语后置
C.宾语前置 D.状语后置
A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直不百步耳
C.黎民不饥不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涂:通“途”,道路。
B.直:通“只”,只是,不过。
D.颁:通“斑”。
C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