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盛世滋生图》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盛世滋生图》
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乾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力被剥削的最干净、意志被压制的最靡弱的时代。这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BC221 1368 1644 1723 1840 1949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华民族的屈辱、抗争与探索
思考:“鼎盛”与“危机”分别基于什么历史视角?
1.统一多民族国家视角的鼎盛
2.全球视野下的危机
前期
中期
何谓“康乾盛世”?
盛世: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康乾时期人口增长统计图
清朝版图
《盛世滋生图》(局部)
康熙二十年(1680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武力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中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平定西藏
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历经70年,平定准葛尔部叛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
信息:
①、清朝前期统一战争时间跨度长,区域广
②、集中在西北区域
③、既有内部叛乱也有外部(俄国)侵略
设立 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性质 中枢秘书机构
职责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 简、速、密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
1、设立军机处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宰相 内阁 军机处
法定机构设置 正式机构,直接统辖六部 正式机构,不能直接统辖六部 临时机构,有官无吏,不能直接统辖六部
法定 地位 一品,位极人臣 品秩不一 品秩不一
法定 权限 拥有决策权和 执行权 提供顾问,不具有行政或决策权。后获得票拟权(建议权) 承旨办事
意义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设立军机处
2.奏折制度(密折)
题本
通政司
皇帝
内阁
“圣上不知,同僚已知”
收交
传递
票签贴黄
官员
上级官员
皇帝
官员
皇帝
上级官员
单线联系
“我与圣上有小秘密”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
目的:
加强对思想文化控制。
3.制造文字狱
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①.乾隆之前,文字狱数量逐渐上升;
②.乾隆时期文字狱数量最多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秦到清中枢机构的变化及趋势
巩固
中外朝制
中书省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
(顶峰)
确立
三公九卿制
秦朝
唐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趋势:
【归纳总结】
1 、辽阔版图的奠定
清朝疆域图(1820)——统编教材P79
二、疆域的奠定
阅读教材,梳理清朝疆域奠定的基本进程,并指出其疆域方位。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清朝统一台湾
1684 清朝设台湾府
东南
东北
抗击沙俄,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 楚条约》,划定中俄东 段边界。
西北及新疆
击败蒙古准噶尔部势力
平定维吾尔大小和卓叛乱
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
遣驻藏大臣共治西藏
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
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改土归流,强化管理
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抗击沙俄,签订条约; 法律固疆,边界意识。
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
新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疆域的奠定
1 、辽阔版图的奠定
方式 区域 措施
抗击侵略 东南
东北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东北 西北
边疆治理 北部 西北 西南
中央
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抗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击败准噶尔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蒙古设立盟旗制度
设立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阅读教材,梳理清朝疆域奠定的基本进程,其措施有什么特点
1683年康熙收复台湾。
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金瓶掣签。
云贵改土归流
特点:
恩威并施、方式多样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二、疆域的奠定
有疆无界
明朝疆域图(1443年)
清朝疆域图(1820年)
有疆有界,疆界分明
问题:对比地图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加强边疆治理的意义。
从有疆无界——有疆有界、疆界分明,原本含混不清的传统王朝边界开始清晰,是传统王朝边界向近代主权国家边界转型的开端。
1 、辽阔版图的奠定
二、疆域的奠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清朝疆域图(1820年)
问题:对比地图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加强边疆治理的意义。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1 、辽阔版图的奠定
二、疆域的奠定
史料阅读
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阅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梳理康乾盛世后期社会危机初显的表现
内部危机:①人口增长,资源危机显露;②政治腐败,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③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
外部危机:中西差距扩大(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英国发动光荣革命;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
清嘉庆九年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
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教材延伸】
中西兴衰易位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知识拓展】
清朝中前期(1644-1840) 欧美(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经济
对外
阶级
制度
思想
科技
文艺
【阅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梳理清朝前中期中、西方历史联系对比(1644-1840)
自然经济主导
闭关海禁,外贸出超;
市民壮大,没有形成资产阶级;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思想专制;经世致用、民主思想萌发;
西学东渐中断;科学落后于世界;
世俗小说、昆曲、京剧等;
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英、荷等殖民争夺,英国主导世界市场;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势力衰落;
英、美、法革命确立近代民主政体;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自由主义;
近代科学确立和发展(牛顿力学等)
图书馆、博物馆、近代大学;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名义:参加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庆典
迫切目标:促使中国改革外贸体制,允许自由贸易;
长远目标:开辟港口;租地居留;
真实目的:准确估计中国的实力。




原因:①天朝上国心态;②维护小农经济和封建统治的需要。
影响:①稳定沿海形势、抵御西方侵略起到一定作用;②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把我们最新的发明,如蒸汽机、绵纺机、梳理机、织布机介绍给中国人,准会让这个好奇而灵巧的民族高兴的。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阅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乾隆皇帝为何拒绝英国的通商请求?闭关锁国对清朝造成什么影响?
【知识拓展】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盛世的反思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盛世之治
二、盛世之危
三、盛世之思
1、君权强化
2、疆域治理
(1)皇帝勤政
(2)奏折制度
(3)设军机处(4)兴文字狱
1、内部危机
2、外部危机
1、从内在机制再看盛世
2、从世界坐标再看盛世
1.清朝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雍正帝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调查李卫,并以密折上报皇帝。后来李卫任浙江巡抚时,雍正帝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的优劣所知不多,要求李卫“于伊在任后,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以上现象说明(  )
A.密折制度形成于雍正时期 B.雍正皇帝对地方官高度信任
C.密折制度强化对官僚控制 D.雍正设置军机处以加强皇权
C
课堂练习
2.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
A.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 D.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
课堂练习
3.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百姓赋役获免除 B.地丁合并征收
C.各民族平等征收 D.人身束缚加强
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