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4课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珐琅彩柳燕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故宫博物院藏(一)农业材料:湖南一省,半山半水。至于深山穷谷,地气较迟,全赖包谷、薯、芋、杂粮为生。——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提高了粮食产量1.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2.多种经营方式兴盛材料: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1)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2)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农业产品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加深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二)手工业材料: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三)商业1.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材料:白银大量内流之际,正值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国陆续被卷入世界市场。此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丰富的银矿,仅秘鲁的波多西一地年产白银已达20余万公斤……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以及其它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极好的声营和销路。几乎同一时期,明朝部分开放了海禁,私人出海贸易部分获得了合法的身份。——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影响》①新航路开辟②美洲银矿的发掘③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④明朝部分开放了海禁为什么白银会大量流入呢?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2.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材料: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3.商人群体的形成晋商徽商(三)商业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8世纪,中国与西方比,无论在国富还是民富上都胜一筹,至少旗鼓相当。但是富的不一定先进,往往更保守。——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局限性①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②专制统治僵化,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重农抑商闭关自守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王守仁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思想的新变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④经济主张:②思想观念:③政治理念:①求理方式:维护专制思想束缚重农抑商工商皆本反对专制理的外求理的内求思想解放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史料阅读】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前中期处于大转折的前夜,其国内表征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文化出现,国际条件是西方近代文化初入中国。然“萌芽”幼弱、“启蒙”声稀,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来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阅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思想领域有哪些新变化,并分析其背景。新变化:①陆王心学的发展;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③市民文化的兴盛; ④“西学东渐”的出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双向互动);⑤总结性巨著的编纂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初现,市民阶层壮大;②专制僵化;③社会矛盾加深;④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强化,禁锢思想;⑤“西学东渐”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清思想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创立发展春秋魏晋隋唐正统低谷西汉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复兴明清之际批判继承【学习探究】材料1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原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发生了急剧变化。二、思想领域的变化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不同点 世界本原方法论道德观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拓展】二、思想领域的变化三、小说与戏曲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清中期 吴敬梓曹雪芹戏曲 明 汤显祖清 孔尚任 明清道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牡丹亭》《桃花扇》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昆曲长期流行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下表。这些文艺作品反映出明清思想领域的何种新变化?思想领域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倾向特点:平民化、通俗化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2.前期文学形式提供了基础3.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产生了新的反思4.印刷术的成熟和出版业的发展。【史料阅读】出家人尚且惜钱如此,更有何人不爱钱。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永结同心。 ——汤显祖《牡丹亭》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在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的作品近七十篇。清朝的知识系统,事实上已一分为二:一套是知识分子拥有的主流历史观与伦理观,另一套是民间建构的通俗历史观与伦理观。 ——许倬云【阅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梳理明清文学、艺术的特点,并总结其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明清文艺之变与不变的理解。特点:①数量繁多,题材广泛;②通俗化、平民化;③反礼教、反礼教;④追求个性、批判现实;⑤重视教化作用趋势:文学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知识拓展】理解:①(变)人性解放的诉求,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的背离;②(不变)仍然坚持封建的纲常礼教。三、小说与戏曲【史料阅读】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阅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并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原因: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②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③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⑤印刷术的发展作用:①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②有一定教化功能;③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知识拓展】三、小说与戏曲◎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徐弘祖和《徐霞客游记》1.总结性科技著作出现2.大型典籍的编纂对内:结汇——科学技术③局限:传统科技总结,无创新以本民族传统的绘画方法为根基,同时吸纳西洋画法进行艺术加工再创造……是东方散点透视与西方焦点透视的有机结合。——范金民:《<盛世滋生图>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②以实用科技为主思考:科技成果如何?有何特点?四、科技——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对外:交汇——西学东渐由清康熙帝支持,法国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参加测绘的《皇舆全图》,在完成后,就被收入内府秘藏起来......《数理精蕴》,虽然介绍了自晚明以来传入中国的几何学、三角学、代数和算数知识,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也就是说,西学源于中学。“西学中源”说,颇可使“天朝大国”的骄矜心理得到满足,但它却导致故步自封,以及对新事物的蔑视和拒斥。 ——摘编自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局限:对外来科技成果持排斥态度思考:西学东渐是什么过程?有何局限?学习拓展四、科技合作探究:明清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危机材料五: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清)钱泳《履园丛话》材料六:国家太平日久,人口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乾隆《吴县志》材料七:在16、17世纪的中国,最为现实的问题是,高压在民众头上的磐石不是神权,是君主专制及其意识形态,不撼动这高压在民众精神上的磐石,就不足以构成启蒙思想的主潮。——刘志琴《晚明社会与中国文化近代化》小农经济的固守人地矛盾的突出专制时代的压制封建思想的禁锢东西方分流经济新发展文化新成果思想新变化变化挑战VS盛世危机小农经济的固守专制时代的压制封建思想的禁锢明清时期的中国 对比 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政治 封建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统治黑暗腐败,人民没有自由和民主 专制—民主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 虽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男耕女织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工业 工商业发达,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字狱, 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禁锢—自由 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诞生;启蒙运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文学艺术繁荣,思想活跃,科技世界领先对外政策 盲目自大,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封闭—开放 开辟新航路,发展海外贸易,拓宽资本主义发展和活动空间,进行殖民扩张综合国力 在农耕文明的传统轨道上继续滑行,综合国力日趋衰弱 衰弱—强大 在工业文明的近代化进程中快速发展,日益强大对比结论 近代中国落伍,19世纪以后面临巨大挑战;西方国家日益强大 【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对比经济之变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倡导个性自由科学技术发展小说戏曲繁荣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思想控制小农经济主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世界潮流百年危机政治文化之变思想之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堂小结世界之变1.明清时期,珠三角地区农民“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蓄鱼,桑叶饲蚕,蚕矢(粪)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西北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粮、草、畜相结合的农牧生产方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B.经营方式多元化趋势加强C.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作物改良 D.摒弃了重农抑商传统观念B课堂练习2.王阳明在传授《大学》时删除了朱熹所做的注释,仅保留“孔门所传之旧本”,认为朱熹的错误在于“过信孔子”,“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这表明王阳明( )A.敢于挑战儒学权威地位 B.提倡还原孔子学说的本貌C.提倡抛弃传统的纲常伦理 D.反对程朱理学的修身方法D课堂练习3.明初,“学天文有厉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明孝宗时,朝廷征召历法人才竟“卒无应者”,邢云路提议改历却险遭治罪。《大统历》估算月食与日食均出错,但一直沿用了300多年。迟至崇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和耶稣会士利玛窦等才编纂了《崇祯历书》。这可以用来说明( )A.外来文化冲击传统科技 B.政治环境影响科技创新C.中西交流推动历法成熟 D.选官制度导致人才匮乏B课堂练习4.明代中期,随着《水浒传》的刊行和仿作大量出现,文人士大夫开始为它作序跋、点评。与前人评点历史演义强调“羽翼信史”“裨益教化”不同,他们肯定了《水浒传》的虚构,如胡应麟称赞《水浒传》“述情叙事,针工密致”“曲尽人情”。当时文人的点评( )A.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兴起 B.反映思想领域的新变化C.迎合了大众的娱乐需求 D.突出了小说的教化功能C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