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17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讲义课标解读: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2.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认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列强侵华方式的不断变化加深;【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史料实证】了解戊戌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内容,运用史料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特点和历史意义;【历史解释】结合时代背景和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家国情怀】了解中国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伟大祖国奋斗牺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考情考向:年份 试卷 考点2024 安徽卷 甲午战后有识之士探索救亡之路辽吉黑卷 20世纪初国人经济救国愿望浙江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23 全国甲卷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新课标卷 民主意识增强湖南卷 《辛丑条约》的影响天津卷 戊戌变法运动2022 全国甲卷 维新派变法策略的局限全国乙卷 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特点浙江卷 严复思想的影响辽宁卷 戊戌变法时期列强维护在华侵略权益考向分析:1.考查方向: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和变法运动是命题的重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影响考察的不多。2.考查方式:运用报刊言论、人物活动、史论等创设情境,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涉及,命制的开放性试题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复习备考:1.新教材在侧重点有所调整,对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记忆要求增强,重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事件的核心史实记忆;2.强化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道路史实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关注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注意民族工业兴起并初步发展。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教学过程:考点一:戊戌维新运动(结合选必1)(一)概念:1.广义上的戊戌变法:指的是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到1898年的“百日维新” ;2.狭义上的戊戌变法:指的是从1898年6月11到9月21日的“百日维新”。 它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二)背景:材料一 自甲午以前,吾国民不知国之危也,不知国危则方且岸然自大,偃然高卧,故于时无所谓保全之说。——梁启超《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人教版《历史2》必修材料三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归纳为: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4.思想: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在洋务运动中,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为后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 早期的维新思想(1)历程:①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②中法战争之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思想主张:①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③思想:主张西学。(4)影响:①从学科技到政治制度方面,启蒙作用;②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③局限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实践。重点探讨: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特点及原因。(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托古改制”。(3)原因①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②主观原因:维新派对理论认识不足:把外国的理论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知识拓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概念:(1)近代工业:指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2)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由中国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一般地说,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民办)的企业,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和市场)。(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2.概况:(1)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其原因:①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快;③外商企业刺激明显,有利于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2)民族资本家来源: 官僚、地主和商人。(3)企业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1866年,方举赞)、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1873年,陈启沅)、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1878年,朱其昂)。(4)企业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3.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或甲午中日战争后)1.原因(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根本原因)(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3)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1)典型代表:光绪年间状元张謇“挂冠从商”,实业救国,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面粉厂);周学熙在唐山创办洋灰公司。(2)资本总额大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3)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4)分布: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②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三)概况:(过程、内容及作用)(四)结果: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这就是“戊戌六君子”。2.结果: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止。(五)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和破坏;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1)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经济、阶级、群众);(2)没有严密的组织;(3)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策略失误);(4)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措施密集、牵涉太广);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核心素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运动。材料一 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提示:积极:①政治上: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具有爱国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②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③思想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启蒙作用;④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⑤社会风气:在反对封建陋习,倡导讲文明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如反对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剪辫易服”、重卫生、反跪拜等。(2)局限:①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核心的政治主张,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②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难以在根本上进行变革。(3)启示(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归纳综合: 晚清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趋势。1.过程:2.趋势或特点:(1)学习西方的主体由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2)伴随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步深入;(3)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4)学习西方的层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5)对待传统的态度由布新而不除旧转为既布新又除旧。知识链接: 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择性必修1 P38-39页)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2.概况:知识链接: 晚清时期近代教育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3 P77-78页)(1)概况: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②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如严复、詹天佑等。③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⑤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1904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⑥留学教育:A.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B.近代以后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分4批共120名赴美留学。(2)影响:①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素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高考真题:1.(2024·安徽卷)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正确答案:D。2.(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正确答案:C。变式训练:1.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絜矩之道” 相通。这反映了严复( )A.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D.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正确答案:A。2.《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 )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正确答案:B。考点二:义和团运动(一)基本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二)关于口号“扶清灭洋”:重点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材料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列强殖民侵略和西方教会恃强扩张的必然结果。……义和团是华北民间各种拳(刀)会与秘密教门的多元融混,其组织和活动形式中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但未把工具和运用工具的人加以明确区分是义和团的不足。——摘编自彭淑庆《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提示:(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2)评价:积极性:①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进行改革。局限性:①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②“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缺点;③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能力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的异同.(1)比较:(2)启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高考真题:1.(2021·重庆卷)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1.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在此,马克。吐温认为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可取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正确答案:D。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过程:(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第一批联军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随后天津和北京失陷;(4)慈禧出逃并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3.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4.东南互保:(1)背景:①义和团运动兴起;②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2)内容: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问题思考:你怎么看待东南互保?(1)性质:汉族地方大员聚众反清的运动。(2)影响:①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稳定;②它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扩张。(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1.签订: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与英、俄、日、法、意、美、德、奥匈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主要内容: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3.影响:(1)消极: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③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2)积极: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政治: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B.迫使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总之,近代中国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综合归纳1: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综合归纳2: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趋势、特点及影响。(1)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3)特点:①阶段特征: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②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服务;③参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从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趋势。(4)影响:消极性:(主要)①政治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上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造成近代中国的长期落后;③文化上传统文化遭到侵蚀,大量文物遭到破坏。积极性(建设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①政治上打破闭关锁国,外交观念近代化,融入世界发展潮流;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并不断深化。高考真题:1.(2024·浙江卷1月)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曾记述:“这次占领北京的主要特点,是军队大肆进行抢劫,皇宫也遭到了抢劫……我们听到一些传闻,说俄国军官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国军官。”该记述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正确答案:C。2.(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正确答案:A。变式训练: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认可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出的“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这一变化体现了(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B.列强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侵华的同盟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力D.中国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获得列强承认正确答案:B。2.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时,在司员官役设置以及经费方面,“一切规模,因陋就简”;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种变化体现了( )①清政府主动适应国际通例 ②民族危机加深的总趋势③国际法原则得以充分实践 ④外交近代化的逐步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正确答案:B。思维导图: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 讲义(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28张PPT)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17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解读: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2.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认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列强侵华方式的不断变化加深;【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史料实证】了解戊戌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内容,运用史料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特点和历史意义;【历史解释】结合时代背景和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家国情怀】了解中国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伟大祖国奋斗牺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考情考向:年 份 试题 考点 考向分析2024 安徽卷 甲午战后有识之士探索救亡之路辽吉黑卷 20世纪初国人经济救国愿望 浙江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3 全国甲卷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新课标卷 民主意识增强 湖南卷 《辛丑条约》的影响 天津卷 戊戌变法运动 2022 全国甲卷 维新派变法策略的局限 全国乙卷 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特点 浙江卷 严复思想的影响 辽宁卷 戊戌变法时期列强维护在华侵略权益 1.考查方向: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和变法运动是命题的重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影响考察的不多。2.考查方式:运用报刊言论、人物活动、史论等创设情境,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涉及,命制的开放性试题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复习备考:1.新教材在侧重点有所调整,对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记忆要求增强,重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事件的核心史实记忆;2.强化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亡道路史实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关注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注意民族工业兴起并初步发展。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考点一:戊戌维新运动(结合选必1)(一)概念:1.广义上的戊戌变法:指的是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到1898年的“百日维新” ;2.狭义上的戊戌变法:指的是从1898年6月11到9月21日的“百日维新”。 它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二)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4.思想: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在洋务运动中,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为后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材料一 自甲午以前,吾国民不知国之危也,不知国危则方且岸然自大,偃然高卧,故于时无所谓保全之说。——梁启超《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人教版《历史2》必修材料三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知识拓展: 早期的维新思想(1)历程:①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②中法战争之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思想主张:①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③思想:主张西学。(4)影响:①从学科技到政治制度方面,启蒙作用;②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③局限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实践。重点探讨: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特点及原因。著作主张共识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的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变法通议》核心是“倡民权”《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仁学》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严复(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托古改制”。(3)原因①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②主观原因:维新派对理论认识不足:把外国的理论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和市场)。(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2.概况:(1)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其原因:①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快;③外商企业刺激明显,有利于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2)民族资本家来源: 官僚、地主和商人。(3)企业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1866年,方举赞)、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1873年,陈启沅)、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1878年,朱其昂)。(4)企业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3.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知识拓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历史解释:1.近代工业:指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2.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由中国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一般地说,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民办)的企业,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或甲午中日战争后)1.原因(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根本原因)(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3)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1)典型代表:光绪年间状元张謇“挂冠从商”,实业救国,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面粉厂);周学熙在唐山创办洋灰公司。(2)资本总额大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3)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4)分布: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②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知识拓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考点一:戊戌维新运动(结合选必1)(三)概况:(过程、内容及性质)经过 序幕: 实践: 开始标志: 高潮: 领域 内容 作用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性质 局限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增强军事实力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报纸、政治团体、办学堂学会(四)结果: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这就是“戊戌六君子”。2.结果:变法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余都被废止。(五)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和破坏;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1)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经济、阶级、群众);(2)没有严密的组织;(3)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策略失误);(4)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措施密集、牵涉太广);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考点一:戊戌维新运动(结合选必1)材料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一 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素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运动。(1)积极:①政治上: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具有爱国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②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③思想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启蒙作用;④文化教育上: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⑤社会风气:在反对封建陋习,倡导讲文明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如反对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剪辫易服”、重卫生、反跪拜等。(2)局限:①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核心的政治主张,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②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难以在根本上进行变革。(3)启示(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归纳综合: 晚清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趋势。2.趋势或特点:(1)学习西方的主体由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2)伴随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步深入;(3)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4)学习西方的层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5)对待传统的态度由布新而不除旧转为既布新又除旧。1.过程:知识链接: 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择性必修1 P38-39页)废 除变 革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②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③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①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②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③1905年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1905年,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2.概况:知识链接: 晚清时期近代教育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3 P77-78页)(1)概况: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②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如严复、詹天佑等。③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⑤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1904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⑥留学教育:A.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B.近代以后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分4批共120名赴美留学。(2)影响:①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素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高考真题1.(2024·安徽卷)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2.(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DC考点一:戊戌维新运动1.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絜矩之道” 相通。这反映了严复( )A.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D.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2.《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 )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AB变式训练考点一:戊戌维新运动考点二:义和团运动原因口号兴起 (1)1898年山东,山东民众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清政府的态度:转移发展 漫延京津地区高潮 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根本: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主要:反洋教斗争的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直接: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德国抢占胶州湾)“反清复明”→“扶清灭洋”基本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转战直隶→清政府的态度:招抚;→列强:镇压;廊坊大捷、天津保卫战、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北京失陷后,慈禧西逃颁布了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材料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列强殖民侵略和西方教会恃强扩张的必然结果。……义和团是华北民间各种拳(刀)会与秘密教门的多元融混,其组织和活动形式中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但未把工具和运用工具的人加以明确区分是义和团的不足。——摘编自彭淑庆《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重点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2)评价:积极性:①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进行改革。局限性:①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②“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缺点;③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能力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的异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矛头时间组织程度对西方态度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①性 质:②斗争方式:③结 果:④作 用:⑤失败原因: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主要指向清政府主要指向帝国主义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未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有革命纲领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盲目排外都是以农民为主的旧式农民运动;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农民阶级局限性。都采用了暴力斗争的形式;高考真题1.(2021·重庆卷)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1.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在此,马克。吐温认为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可取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DD考点二:义和团运动变式训练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过程:(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第一批联军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随后天津和北京失陷;(4)慈禧出逃并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3.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材料 1900年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八国联军侵华4.东南互保:(1)背景:①义和团运动兴起;②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2)内容: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问题思考:你怎么看待东南互保?(1)性质:汉族地方大员聚众反清的运动。(2)影响:①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稳定;②它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扩张。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1.签订: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与英、俄、日、法、意、美、德、奥匈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主要内容: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受制于列强,变成洋人的朝廷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馆界”,实际成为列强华的基地和“国中之国”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奴役中国的工具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3.影响:(1)消极: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③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2)积极: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政治: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B.迫使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总之,近代中国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综合归纳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综合归纳2: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趋势、特点及影响。(1)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3)特点:①阶段特征: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②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服务;③参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从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趋势。(4)影响:消极性:(主要)①政治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上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造成近代中国的长期落后;③文化上传统文化遭到侵蚀,大量文物遭到破坏。积极性(建设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①政治上打破闭关锁国,外交观念近代化,融入世界发展潮流;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并不断深化。高考真题1.(2024·浙江卷1月)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曾记述:“这次占领北京的主要特点,是军队大肆进行抢劫,皇宫也遭到了抢劫……我们听到一些传闻,说俄国军官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国军官。”该记述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2.(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CA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认可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出的“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这一变化体现了(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B.列强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侵华的同盟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力D.中国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获得列强承认2.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时,在司员官役设置以及经费方面,“一切规模,因陋就简”;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种变化体现了( )①清政府主动适应国际通例 ②民族危机加深的总趋势③国际法原则得以充分实践 ④外交近代化的逐步发展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④BB变式训练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7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课件.pptx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第17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讲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