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必修3 政治与法治专题六 全面依法治国第十四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 标要 求 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常 考考 点 1.法的职能和作用:2022湖北卷,T6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2023福建卷,T6;2022天津卷,T3备 考建 议 1.依托本年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系列法的修改或制定等,了解、把握我 国的法治建设情况。2.以某一个或几个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及其新的动向为主题和情境,考 查法律的本质和作用等,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整体架构考点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 产生的法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 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 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基本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 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 基本形式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 法维护一定 阶级统治的 作用 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社会职能: 法管理一定 社会公共事 务的作用笔记:[巧记速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2. 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时间 内容春秋战国 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 展。《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1840年鸦 片战争以后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 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笔记:源远流长、独树一帜3. 我国法律发展的评价: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 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D①建立公民道德规范,健全社会法治体系 ②强化监管主体责任,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③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公民身心健康 ④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该法的颁布实施不是为了建立公民道德规范,排除①。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等国 家机关应强化监管主体责任,而不涉及提高政府服务意识,排除②。《中华人民共和 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夜间施工噪音等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这有利于改善生产生 活环境,保障公民身心健康,有利于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③④符 合题意。解题方法本题属于目的类选择题,“旨在”的意思是主要目的或者主要作用是什么,要区别于 原因、结果和手段等。做好该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把握,切忌“主观 断”“无中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强调的是依法治国, 加强执法监管,与“建立公民道德规范”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均无关。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纠正: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 会生活。2. 东周列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纠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 布法律。3.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宗法结合。纠正: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4.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纠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 同意志。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纠正: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决定的,而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D解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进行保障。”这 是基于法治保障是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有力保证,也是基于法律由国家制定 或认可,国家机关能保证贯彻落实,②④符合题意。“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我 国法律体现人民意志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构建“一带一路”中强化法治保障重要性 构不成因果关系,①不符合题意。投资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法治保障降低投资风险 说法不符合现实,③错误。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C解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①表述错误。 通过法定程序表决并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表明法治是我 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符合题意。经过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 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表决稿,并最终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表明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③符 合题意。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④表述错误。考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为什么(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 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建设。笔记:[知识链接]法治 法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怎么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 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 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 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 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 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 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笔记:1 [知识链接]必修3 我国的国家性质,必修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 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 3 [巧记速记]法律(规范作用) 道德(教化作用) 归纳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关系笔记:[考向预测]从命题方式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 贯穿必修3的相关考题的主线。以国家治理的实践和成就为材料,结合三者有机统一 考查不同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和意义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新高考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考查较少,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以现实生活中的法治案例为情境考查相关知识成为常态。试题选择题选项一般 设置相关知识陷阱,如混淆法律规范体系与法治实施体系等,一般可通过设问 类型限定法予以选择。B①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②司法办案重点适时调整,犯罪活动得 到有效遏制 ③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社会法治化水平稳步提高 ④法治保障力度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材料中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 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说明我国依法有效惩治犯罪,全面依法治国 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也说明国家通过司法提升法治保障力度,使人民群 众的安全感日益增强,①④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司法办案取得实效,不涉及司法办案 重点的调整,②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国家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不体现全民法治 观念与时俱进,③不符合题意。解题方法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选择题,做好该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的关键信息,切 忌“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多组数据呈现“一升一降”说明司法办案取得实效, 国家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不涉及司法办案重点的调整,也不体现全民法治观念与 时俱进。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纠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纠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纠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4. 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纠正: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5. 我们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纠正:我们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6.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纠正: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B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 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在维护国家安全 上堵塞了漏洞、补齐了短板,聚精会神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更加牢固”表 明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 要依托,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没有体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②不符 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D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① 表述错误。材料强调依法治国,没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不符合题 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 建设,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③④符合题意。限时跟踪检测限时跟踪检测(十七)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选择题①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并执行其决议 ②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 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坚定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④我 国深化改革,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一府两院一委”是人大的执行机关,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 专门委员会,①错误。修改立法法,是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的体现,是完善我 国的法律体系的具体表现,②正确。形成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新局面,表明我 国坚持依法治国,坚定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③正确。材料未体现制度优势 和治理效能,④不符合题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C解析:司法机关不是科学立法的主体,且材料未涉及立法过程,排除①。全国各级法 院在319件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117%。适用惩罚性赔偿是 司法机关严格实施法律的体现,彰显了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②符合题 意。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落实知识产权严格保护政策的重要举措,是 坚持依法治国的体现,彰显了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③符合题 意。材料强调的是法治,没有体现德治,④不符合题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B解析: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征 求了36家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这说明坚持 党的领导是我国立法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①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不能代 表全国人大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②错误。在我国,公民间接管理国家事务,而不是 直接,③错误。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 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说明完善法治有利于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和规 范化,④正确。优秀传统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① “九州归一”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② “以德配天”“为政以德” 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③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 不易其宜” 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A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九州归一”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符合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 领导的制度,①正确。“以德配天”“为政以德”强调道德的作用,与坚持依法治 国、依宪治国无关,②错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反映了宗教信仰 与民族文化习俗的关系,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③正确。“法不阿贵,绳不 挠曲”强调的是法治的作用,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无关,④错误。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D解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② 正确。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 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④正确。材料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 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体现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 案,①不符合题意。③夸大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作用,排除。6. (2025·安徽合肥二模)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 党的治本之策,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2024年1 月1日起施行。在第三条总体要求中增写“坚守初心使命”“切实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 业观”等内容。在第四条工作原则中增写“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等内 容。……A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①符合题意。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 活力的法宝,②错误。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加强全面从严治 党,上述条文的修改和实施是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 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③正确。应该是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④ 错误。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对社会公平正 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①③符合题意。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没有完成,排除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不 能相互替代,排除④。A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A解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 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的 重要举措。这体现了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领 导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①②入选。我国的根本法是宪法,材料 没有体现宪法,③不选。材料体现的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施行具有重大意 义,是健全法律规范体系,不是健全法治实施体系,④不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B解析:粮食安全保障法立足我国国情、粮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 制度。其中,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规范,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 这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国推进依法治国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 中国特色,①③入选。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该体系仍在不 断完善中,②不选。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坚持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未涉及党依宪 执政、依法执政,④不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我国修改完善反洗钱法,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以法治保障人民的根 本利益,①正确。题干反映立法,没有体现法律实施问题,②不符合题意。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我 国修改和完善反洗钱法,符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③正确。材料没有体 现推动国家权力依法行使,④不符合题意。B二、非选择题11. (2025·福建福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修改完善这部法律 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此次修订始终坚持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重大理念。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严格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组织全 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向社会全文公布,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广 泛凝聚立法共识。此次修订是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依法行政的实践经验,依据宪法 的相关规定,总结吸收国务院工作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充分体现新时代的特 点和要求,作出了专门规定,标志着中国政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所贯彻的依法 治国的原则。答案:①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适应了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总结实行法治的成功经 验,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坚持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新修订 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战略部署,依法、全面、正确 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密切 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广泛凝聚立法 共识,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