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九章 机械和功制作简易升降机第六节1了解我国古代机械的智慧,认识简单机械的实际应用。2小组协作设计并制作简易升降机,培养动手能力和工程思维。3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滑轮组的省力规律和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任务一 了解我国机械发展的历史,并与组内同学分享讨论。(1)这些机械如何体现杠杆、轮轴或滑轮的原理?记里鼓车水力鼓风系统战国云梯车对比古代与现代机械,动力和结构有哪些进步?用滑轮组、支架、绳子等材料设计一台省力且机械效率高的升降机。1.要求:能竖直提升物体,提升距离大于10 cm。2.设计展示:每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设计图,解释你们小组选择的绕线方式。任务二 制作升降机任务三 测量升降机的机械效率1.实验原理:η=。2.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的重力G,按照图甲所示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钩码和绳端的位置。(2)如图乙所示,竖直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的值,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3)应用公式W有用=Gh、W总=Fs、η=分别求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4)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5)换用图丙所示的装置重复实验步骤(1)~(3),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次数 1 2 3 4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有用功W有/J 测力计拉力F/N 绳子移动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 3.实验归纳(1)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时,提起的物重越重,机械效率 。(2)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到相同高度时,动滑轮越重,做的额外功越多,机械效率 。越高越低1.(2024·苏州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欧洲中世纪使用的吊车,如图乙所示是我国古人使用的绞车。关于吊车与绞车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的吊车是轮轴与定滑轮的组合B.图甲中工人脚踩巨轮走过的距离一定大于重物上升的高度C.图乙的绞车是轮轴与定滑轮、动滑轮的组合D.图乙中的定滑轮改变了施力方向C解析 图甲中,吊车顶端是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中间是轮轴,绕着共同的一个轴转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轮轴省力,但是费距离,故工人脚踩巨轮走过的距离一定大于重物上升的高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乙的绞车是两个定滑轮和轮轴构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图乙中,定滑轮只能够改变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大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2.(2024·武威凉州区开学考)实验小组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次数 物理量 1 2 3 4钩码重G/N 4 4 6 6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2绳端拉力F/N 1.4 1.8 2.4 2.4绳端移动距离s/m 0.5 0.3 0.3 0.6机械效率η(结果保留整数) 57% 74% 83% η4(1)实验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解析 根据功的公式W=Fs可知,需要测量力的大小和通过的距离,故需要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2)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 (选填“甲”或“乙”)图装置做的。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钩码重G/N 4 4 6 6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2绳端拉力F/N 1.4 1.8 2.4 2.4绳端移动距离s/m 0.5 0.3 0.3 0.6机械效率η(结果保留整数) 57% 74% 83% η4匀速甲解析 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弹簧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其示数才能够反映拉力的大小;实验2中,h2=0.1 m,s2=0.3 m,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3倍,则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是3股,故用的是甲图装置;(3)计算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若不计摩擦,比较1和2两次的实验数据,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比较3和4两次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_________无关。试提出一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83%动滑轮的重力物体上升的高度见解析解析 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η===≈83%;比较1和2两次的实验数据,实验1中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5倍,故采用的是滑轮组乙,物体重力相同,动滑轮个数不同,机械效率不同,故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比较3和4两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相同,物体的重力相同,上升的高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由1和2两次的实验数据可知,减轻动滑轮的重力可以提高机械效率;(4)在第4次实验中钩码上升的时间是6 s,则该次实验中拉力F的功率是________W。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钩码重G/N 4 4 6 6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2绳端拉力F/N 1.4 1.8 2.4 2.4绳端移动距离s/m 0.5 0.3 0.3 0.6机械效率η(结果保留整数) 57% 74% 83% η40.24解析 第4次实验所做的总功为W=F″s″=2.4 N×0.6 m=1.44 J;做功的功率为:P===0.24 W;(5)已知每只滑轮重1 N,请计算第2次实验中由于机械摩擦损耗的功为_______J。 0.04次数 物理量 1 2 3 4钩码重G/N 4 4 6 6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2绳端拉力F/N 1.4 1.8 2.4 2.4绳端移动距离s/m 0.5 0.3 0.3 0.6机械效率η(结果保留整数) 57% 74% 83% η4解析 第2次实验做的总功:W总=Fs=1.8 N×0.3 m=0.54 J,有用功W有=Gh=4 N×0.1 m=0.4 J,对动滑轮做功W动=G动h=1 N×0.1 m=0.1 J,则克服摩擦力做功:Wf=W总-W有-W动=0.54 J-0.4 J-0.1 J=0.04 J。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