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专题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情境探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情境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 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 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人类同自然进行交互活动时要始终秉持生命共同体 理念,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环境底线,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探究: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始终秉持生命共同 体理念”。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 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始终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为自然守住 安全边界和环境底线,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中国的做法既顺应了大自然是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又在此基 础上积极主动地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情境材料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 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 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包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要站在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高水 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 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同时,自然恢复的局 限和极限,对人工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积极作为的广阔天地,处理好自 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指出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关系的实质并简 要分析。答案:实质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生态建设中,一方面要尊重 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人工修复自然的水平。知识链接:名词解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个方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上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我们党领导人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对世界现代化 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唯物 论道理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尊重客观规律。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运用正确的方法治理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政治与法治生活道理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政治保障②人大行使立法权,建立健全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人大行使监督 权,确保相关法律落实见效③坚持科学立法,使保护生态环境有法可依,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法治保 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坚持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解析:在此背景下,举办博鳌防灾减灾大会。大会的主题是“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服 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①符合题 意。不能“消除”自然灾害,只能降低其影响,②表述错误。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而不是顺从自然,③表述错误。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广 趋强的态势,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体现了自然界的形成和发 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符合题意。D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要不断增 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①错误。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习近平 主席的讲话是基于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发挥主 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②④符合题意。人类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 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主动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③错误。3.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 明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福建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1988年3月,面对 污水横流、鱼虾绝迹的筼筜湖,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 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拉开了筼 筜湖综合治理的序幕。经过先后五期大规模整治,曾经的“臭水湖”变身“城市绿 肺”。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30多年来,厦门积极推进“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 护修复,致力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从秉承“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 的理念,探索开展滨海沙滩修复工作,到兴建海洋与湿地公园、浪漫岸线、环湖环湾 休闲步道,拓展城市生态休闲空间,再到探索“市民园长”“市民湖长”管理模式, 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依法治理、科 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强 大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 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绘就了一幅美丽中国的“厦门画卷”。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知识,说明厦门是如何绘就美丽中国“厦门画 卷”的。答案: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厦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生态环境 治理现代化水平。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条件。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坚持依 法治理、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绘就了一幅 美丽中国的“厦门画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