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专题八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十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专题八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十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专题八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 标
要 求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常 考
考 点 1.认识与实践:2024浙江1月卷,T14;2023北京卷,T3;2023河北卷,T9; 2022北京卷,T7;2022山东卷,T9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23江苏卷,T15;2023辽宁卷,T10;2023湖南卷, T8;2023湖北卷,T14;2023全国乙卷,T22;2023全国甲卷,T40(1);2022 江苏卷,T13;2022广东卷,T13;2022全国甲卷,T21;2022全国乙卷,T22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024湖北卷,T13;2023山东卷,T9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024山东卷,T11;2023新课标卷, T19;2023海南卷,T11;2023山东卷,T10;2022湖北卷,T12、20(2);2022 广东卷,T20(1)
备 考
建 议 1.重视自然科学生活,依托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认识 的发展过程。
2.结合我国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发展的历 程
整体架构
考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过 程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 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 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内 容 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 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 律性的认识
形 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特 点 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与反映 对象直接接触) 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对反映对象间接 认知)
程 度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 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 括
联 系 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 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笔记:2023浙江6月卷T17,考查气候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蕴含的认识的相 关知识
归纳提升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误区
(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与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面现象与本质都是客观的,都无正 误之别。
(2)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 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 实践
(1)内涵
实践是人们改 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 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 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 是人 们改 造客 观世 界的 物质 性活 动 对象:
客观
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 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 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 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基本
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笔记: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提醒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 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 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 动、认识活动。
(3)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 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是认识活动。
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 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 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社会历
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笔记:1 2024浙江1月卷T14,考查贵州交通的发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蕴含的实践的 特点等知识 2 孤立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  
归纳提升
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 性和能动创造性。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 世界,
3. 准确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具体阐释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 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 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 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 践,认识在实践 的基础上“从无 到有”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 识的来源;把认识 的来源与获得认识 的途径等同
具体阐释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
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 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 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 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 力 认识的动态发展 是由实践推动 的;认识在实践 中“深化和发 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 想僵化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 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能把主观和 客观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 验真理的标准
具体阐释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 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要回到实践 中去、服务于实 践,突出认识的 终极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 兵;认识不为实践 服务;认识的根本 目的是获得真理
提醒 (1)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获得认识或获 得知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
(2)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获得真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4.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笔记:2024湖北卷T13,以漫画形式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
新高考对于实践与认识的考查集中在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两个方面, 对前者的考查力度更大些,常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背景,以漫画形式考查相关知识成 为常态。选择题一般可通过直接排误法和排除异意法予以选择。
D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科研意识的转变程度能够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①错 误。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 空白,体现了水产育种实践中提出的渔业种苗问题引导渔业科研的发展方向,②符合 题意。实践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强调的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③错误。材料反映水 产育种人通过渔业科研突破了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 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
解题方法
本题属于说明类选择题,命题陷阱主要是“用词不当”以假乱真”。一方面,要全面 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明确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但不具有“决定”作用,据 此可以排除①;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用“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代替了“实践”,是错误的。
例2 (2023·北京卷,T3)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 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
A. 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 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C. 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
D. 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
解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是将繁多的数据变成 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A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 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说法错误,排除B。发布森林体验 指数,只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排除C。应提供均等化的 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排除D。
A
解题方法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选择题。一是要基于对必备知识的准确理解,排除本来就错误的 说法,如根据“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可以排除B;提供 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均等化”的面不是“差异化”的据此可以排除D。二是要从 材料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读,不能“无中生有”,该题需要正确理解“发布森林体验 指数”的原因和意义,这一举措与“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没有直接关系,可以 排除C。
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
1.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纠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2. 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纠正: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纠正:盲目的实践是以错误认识为指导的实践,是存在的。
4.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纠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5. 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纠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纠正:实践并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可以获得认识。
7. 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纠正: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B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 命、最活跃的因素 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 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 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 一,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①③符合题意。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 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材料没有涉及,因此无法 体现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实 践不能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错误。
B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 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 确。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未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 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排除②③。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 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 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的认识的发展,④正确。
考点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真理的含义和特点
笔记: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 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 谬误
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 限,二者相互对立
真理 谬误 真理

系 相伴
而行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真理就 无所谓谬误;反之亦然
在一 定条 件下 相互
转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 转化
笔记:[易错易混]真理被推翻( )
认识 客观对象
3. 认识过程的特点
反 复 性 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图示:
原因:①认识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无 限 性 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图示: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 升 性 含义: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图示:
方 法 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 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笔记:[时政热词]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4. 图示法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认 识必须向前发展。认识是无止境的。
笔记:[题型预测]以漫画等形式考查认识的特点、真理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C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笔记:[易错易混]认识→实践→认识( )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对互花米草认识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不同影响,并非强调量变、质 变,且“必然趋势”说法绝对,排除①。互花米草既起到过保滩护堤的作用,又带来 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体现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只有把握这种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 物,②正确。一开始只看到互花米草的好处而引入,后来随着其发展表现出更多问题 才意识到要防治,说明认识受客观过程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③正确。真理是从 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获得的,④错误。
解题方法
本题的命题陷阱主要是“以假乱真”顺序颠倒”,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辨识与判断观 点本身的正误,①“必然趋势”说法绝对:④“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应 为“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A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道理是直的,道路却是弯的”说明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是 对立中的统一,①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 验,在弯曲的道路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②正确。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但是漫画未涉 及,④不符合题意。
解题方法
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解答漫画类选择题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 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是指我们要弄清漫画是 褒还是贬,这对于解题有导向作用。本题“道理是直的,道路却是弯的”,说明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未涉及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再者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用词不当”,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
1.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
纠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纠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纠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4. 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纠正: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的过程。
5.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纠正: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和 发现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 的认识,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 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 发展自己,并不是一个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而是对已有认识的超 越。“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排除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错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解析:我国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安装完成,为准确捕捉中微子和进一步测量其 质量顺序创造了条件,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对中微子认识 的深化,②符合题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 质量极小、不带电,难以捕捉,说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认识中微子受其 本质暴露和展现程度的影响,③符合题意。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既有主观因素的 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科学家的预测在对中微子的认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 用,但不是受制于科学家的预测,①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不是认识具有直 接现实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