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专题八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专题八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专题八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二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 标
要 求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常 考
考 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024湖南卷,T7;2023河北卷,T10;2023广东卷, T12;2022广东卷,T16;2022江苏卷,T9
2.社会发展的规律:2024湖北卷,T1;2022湖南卷,T15;2022江苏卷,T15; 2022山东卷,T8;2022湖北卷,T20(1)
3.社会历史的主体:2023全国甲卷,T23;2023湖北卷,T20;2023辽宁卷,T19 (1);2023海南卷,T25(1);2022全国甲卷,T40(2)
备 考
建 议 1.结合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永葆赶考意识、我国法律政策的出台等考查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依托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考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 解。
3.结合经济建设成就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就,分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 体及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整体架构
考点  社会历史的本质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是社会历 史的起点 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全部社会生活 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 ①经济领域: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②政治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 治领域
③精神文化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 文化领域
笔记:[知识链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
提醒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文化生产等方面。首先,改 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 础;其次,变革社会的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的基本形 式就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最后,科学实验等科学文化实践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 实践活动。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 存在 与社 会意 识的 辩证 关系 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 有相对独立 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 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 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 存在 与社 会意 识的 辩证 关系
笔记:2024浙江1月卷T26,以“千万工程”创设情境,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 证关系
3. 全面把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笔记:2023海南卷T10,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考查社会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归纳提升
正确区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B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 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 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 会意识 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潇湘的自然山水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正确。艺术家不能用手中画笔为自然山水设定法则,②错误。 “潇湘八景”虽作于宋初,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这说明社会 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正确。共性 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共性寓于自成一派的 “潇湘山水”之中,④错误。
解题方法
本题属于体现类选择题,此类题目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既要排除说 法错误的选项,又要排除与题意无关、情境材料无法体现的选项。该题旨在考查社会 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做好该题的关键在于对材 料的准确解读。
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
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有目的的适应性活动。
纠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不一定是落后的 社会意识。
3. 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纠正: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近年来,人们为了健身等目的,再次选择骑行,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 众的消费热潮,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①符合题意。客观决定主 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主观范畴,不能决定客观的生活面貌,②说法错误。事 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说法错误。多地出现骑行热 说明绿色低碳出行观念这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④符合题意。
B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 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说明社会意识依赖于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①③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体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考点  社会历史的发展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 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辩证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
笔记:1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 成为科学 2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023辽宁卷T8,以“新农 人”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归纳提升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区别 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
段,对社会发展起着决
定作用的矛盾
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 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 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面社会主要矛盾 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笔记:[时政热词]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
归纳提升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笔记:[情境预测]马恩经典著作,基层治理新实践,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等
A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唤醒了很多人的创业梦想 ③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  ④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让新能源汽车走俏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体 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①正确。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 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善,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唤醒了很多人的创业梦想体现了生 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②正确。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属于生产关 系的调整,但“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二者之间无直接因果关 系,排除③。④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
解题方法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解答本题需要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 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不 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涉及生产 关系的调整。
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
1.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 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纠正: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 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解决了当前对抗性的社会基本矛盾。
纠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 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纠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要对我国 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
4. 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纠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 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新农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发展现代农业,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①不符合题意。农业新技术有利于转变 农业发展方式,发挥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潜力,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 力,②正确。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 头人,这说明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③正确。新农人的专业知 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支持,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而非精神活力,④错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解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①错误。从“生产力 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们所达 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 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论述中可以看出,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 标准,②正确。材料未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③不符合题意。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④正确。
考点  社会历史的主体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 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 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 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 民群众的范围。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
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是 社会物质财 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 社会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 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 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 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笔记:2023湖北卷T20,以粟的演化过程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
跨模块 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可结合必修1中的“中国 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必修2中的“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修3中的“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必修4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进行掌握。
归纳提升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区 别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 和根本观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 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 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 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
联 系 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 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联 系 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 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 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笔记:12024北京卷T2,考查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中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强调思想 态度 3强调实践行动 4[时政热词]“四下基层”,考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实践的 重要性
归纳提升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 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顺序。
(3)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从实践到 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4)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 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 效的实现形式 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④只要坚持“到 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通过网络等媒体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这为党的二十大相 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这说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也说明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①②正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 主体,而不是“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也不是“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③错 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的是矛盾普遍 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群众中来,是问题的上传,从一个一个的问题中找出共 性,研究出对策;到群众中去,用于指导解决群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是只有从群众中 来,才能到群众中去,这才符合认识事物的顺序,④错误。
解题方法
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命题陷阱主要是“说法绝对”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 的性质和作用,不要随意扩大概念的外延,不能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历史主体,都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注意识别“只要就”这一类说法绝对的词。
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
1.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纠正:个人总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纠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 命运的根本力量。
3.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 本工作路线。
纠正: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 根本工作路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解析:2024年“两会热词”中,“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呼声不减。代 表委员们通过两会集思广益、凝心聚力;各国家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具体、更实 在的政策与行动,让人民有更多期待,让民生“实景图”更加色彩斑斓。这充分彰显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表明了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④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人大代表是人民 的代言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引领者,③错误。
D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人民群众(而不是每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并推动历史的发展,①不选。实 践(而不是正确的观念)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②不选。该地根据 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农林果蔬产业,可见,该地根据地方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把握规律、干事创业的立足点,③正确。村两委领着干、党员带头干、大家一起 干,修了路、通了气、建了便民设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使村子越来越美,路子越 走越宽,这说明人民群众借助实践这一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共建美好家园,推动地 方的发展,④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