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必修 4 哲学与文化专题九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课 标要 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 意义常 考考 点 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2024黑吉辽卷,T8;2024湖北卷,T15;2023江苏 卷,T11;2022湖南卷,T11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2024安徽卷,T10;2024北京卷,T16;2022天津卷, T10;2023湖北卷,T20;2023全国甲卷,T40(2)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2023湖南卷,T20(2);2022辽宁卷,T20(3)备 考建 议 1.文化多样性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常通过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文化节目 等的差异,考查文化多样性,备考时,关注中外文化遗产。2.文化创新与借鉴、交流与交融的关系属于常考点,常通过我国文化发展中融 合外来文化的典例,考查文化交流、交融整体架构考点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特 点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 化形 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 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作 用核 心体 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 服饰等方面笔记:1侧重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2[知识链接]精神支柱——爱国主义 精神火炬—— 民族精神 精神根基——民族文化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归纳提升(1)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 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2)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性 世界性区别 表 现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 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是 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成 因 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 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联系 ①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 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 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 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存在了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 文化具有多样性地 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形 成原 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 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 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 求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如 何对 待笔记:1各国文化无优劣之分 2[易错]文化趋同弱化文化多样性( )提醒 (1)认同本民族文化,不能说认同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尊重、相互借 鉴、求同存异。(2)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 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 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来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3)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 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之和。笔记:中华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新高考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集中在文化多样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情境考查 相关知识成为常态。试题选项一般设置相关知识陷阱,如混淆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多 样性等,一般可通过直接排误法和排异法予以选择。非选择题往往以中华文明为背景 设置意义类或措施类问题。备考时关注中华文明进步的时政热点。B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笔记: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解析: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年轻 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 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新式马面裙融合 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渐成时尚,④正确。满足人 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排除②。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 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③。解题方法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选择题。一方面,要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不能“无中生 有”。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 包容性,排除③。另一方面,要准确理解所学基本理论和观点,正确认识满足人们基 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据此可以排除②。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纠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 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纠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3. 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纠正: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纠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D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 壤中,③④正确。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材料表明每 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未强调文化多 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这说明文化既有民族 性又有世界性,也说明这些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仅 仅阐释了传统文化,并未突出时尚性,也未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排除 ②④。B考点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笔记:2024黑吉辽卷T8,三彩骆驼载乐俑印证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是双 向的,作用是双重的,有利也有弊2.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笔记:2024新课标卷T19,“鲁班工坊”系统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归纳提升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发展的关系笔记:[知识拓展]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文化传播的主要 手段:大众传媒 文化交流/交融≠减少文化多样性 措施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意义 对经济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对国际政治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意义 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 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使世界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笔记:12023浙江1月卷T20,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 2≠主导 或引领世界文化4.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错误 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 化停滞不前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正确 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 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笔记:1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2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原 因 ①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 用②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要 求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共同促 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 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③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 化发展④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文化交流中的强大功 能跨模块 可结合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笔记:[热点预测]以馆藏文物为情境材料,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交融 的意义归纳提升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意义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意义对文化 发展 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 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对经济 发展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 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对政治 的影响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 减少隔阁,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对自身 的影响 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 展和创新: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 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对世界 的影响 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 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新高考对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考查集中在文化交流的意 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情境考查相关知识成为常态;试题选 择题选项一般设置相关知识陷阱,一般可通过直接排误法和排异法予以选择。C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笔记:[易错提醒]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神 解析: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 果,①错误。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 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 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 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立 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应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 同,④错误。解题方法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选择题,命题陷阱主要是“用词不当”。做好该题的关键是正确 理解所学知识,对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等有正确的价值认知,进而能够准确识别易混 易错点,明确“吸纳人类文化成果”增进文化相互认同”等说法都是错误的。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纠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 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纠正:文化交流不会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 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3. 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纠正: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纠正: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5.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坚持学习外来文化成果。纠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坚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成果。A. 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体现着黄河文明的特殊性B. 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C. 没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繁荣进步D.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是内在统一的D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因此黄河文明的特殊 性体现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强调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B与题意不符。材料不强调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 作用,C与题意不符。 整合黄河流域具有鲜明文明基因和影响力的仰韶文化遗址,开 展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扩大仰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对于进一步认识中 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性、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力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是内在统一的,D符 合题意。C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博会场馆建设的精神根基 ②独特的中国馆建筑展现了物质 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③中国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促进建筑创新 ④以艺术 品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中国馆特有的价值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世博会有各国的场馆建设,并非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①错误。 中国馆大红外观,斗拱造型,雄伟庄严,气势非凡,传达出振奋向上的精神气韵,向 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表明独特的中国馆建筑展 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②正确。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层层出挑、 挑战重力的斗拱造型体现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与美感,这说明中国营造法则和现代 设计理念相融合促进建筑创新,③正确。“是中国馆特有的价值”说法错误,其他文 化也可以以艺术品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排除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