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必修 4 哲学与文化专题九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二十三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 标要 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常 考考 点 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2024湖南卷,T9;2024安徽卷,T9;2024新课标卷,T39 (1);2023湖南卷,T10;2023全国乙卷,T19;2022全国乙卷,T19;2022北 京卷,T7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北京卷,T3;2023广东卷,T10、20(2);2023湖 北卷,T16;2023全国甲卷,T21;2023全国新课标卷,T18;2023全国乙卷, T40(1);2023海南卷,T10;2023重庆卷,T14;2023河北卷,T11;2023福建 卷,T8;2022广东卷,T19;2022湖南卷,T20(1);2022湖北卷,T10;2022 天津卷,T113.中华民族精神:2024湖北卷,T19(1);2024浙江1月卷,T16;2023全国乙 卷,T20;2023海南卷,T12;2022全国甲卷,T20;2022湖南卷,T10备 考建 议 1.常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为背景,考查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2.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优秀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领导人的讲话为材料,考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当代价值。3.以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情境,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其作用整体架构考点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角度 内容文化的 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 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 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 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文化的 本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但通过社会实践,文化能够转化为 物质力量文化与 社会的 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 西不能称为文化角度 内容文化与 经济、 政治的 关系文化的 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 文化生活文化与 文明的 关系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 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角度 内容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 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 性质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 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不同性质的文化 对经济和政治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角度 内容文化具 有相对独立 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 完全同步笔记:1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先于”经济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发展 2[情景预测]借用文化载体为情景,考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 意义、作用归纳提升区分文化与文明项目 文化 文明概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现象 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立,是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性质 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 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包括精神文明,还包括制度文明、生态 文明、物质文明笔记:相同点: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 要内容引领风尚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 文明素养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 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 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 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笔记:12023全国乙卷T15,阐明推动优秀文化“活起来,热起来”的意义,涉及文化 的功能 2不要忘记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归纳提升正确认识文化的影响(1)从地位上讲,文化属于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2)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推动作 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起阻碍作用。(3)从领域上看,文化不仅影响个人成长,也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4)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 造主 体形 成过 程 内部因素 中华文化由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 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 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 成过 程 外部因素笔记:1劳动中创造 2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外部吸收借鉴(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 和平性。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归纳提升比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角度 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纵向) 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 向)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 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 文化历史悠久、从未中断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 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 华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刻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笔记: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新高考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集中在文化的功能、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个方面,以传统村落、传统工艺为情境考查相关知识成 为常态;试题选择题选项一般设置相关知识陷阱,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一般 可通过直接排误法和排异法予以选择。B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润物细无声”反映文化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①正确。文化的力量,成为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不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② 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强调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③ 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说明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 度,促进社会发展,④正确。解题方法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选择题,做好该题的关键是对所学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和 把握,需要正确认识文化的功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识别 ②和③的错误之处。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纠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纠正: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3.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纠正: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4. 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纠正: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不是两个过程。A. 人们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语言文字塑造的B. 雅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个体意识C. 事物的美感来自自然界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雅称呈现了意境之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D解析:物质决定意识,人们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客观存在塑造的,A错误。“雅 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不是个体意识,B错误。 事物的美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也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 C错误。雅称富有诗意,呈现了意境之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D正确。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C解析:周立波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 的真挚情感,是《山乡巨变》成功创作的重要因素,表明《山乡巨变》是对特定时代 的反映,进一步说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②正确。文化是在人民群 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创作源泉。《山乡巨变》的成功在于作者深入农村进行亲身调研,这说明人民 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④正确。纯粹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所以山乡的自然风光不具有文化属性,①错误。《山乡巨变》描写了对农村农民的真 挚情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③错误。考点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 先进文化的过程。笔记: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两个过程(2)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 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归纳提升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1)传统文化不一定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有有益健康与腐朽落后 之分,只有有益健康的文化适应人民的需要,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2)对待传统文化要么全盘继承,要么全盘抛弃的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 精华、去其槽柏。(3)对传统文化先继承后发展的观点错误。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 承,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制裂。标准 途径 目标 侧重按照当今时 代的特点和 要求 对传统文化中有 借鉴意义的内涵 和陈旧的表达形 式予以改造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 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 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 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在于改造和转化按照当今时 代社会生活 和社会实践 的进步和发 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涵进行 补充、拓展和完 善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 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 形式 在于创新和发展笔记:12024湖北卷T15,新式马面裙渐成时尚 2在已有基础上作出顺应时代的变革 与完善 3 在已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归纳提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性 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必然要求。笔记:2023辽宁卷T19(4),为“辽宁自主创新辉煌成就图片”撰写前言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归纳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笔记:2023山东卷T18,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新高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 集中在意义和措施两个方面,以民族精神为情境考查相关知识成为常态;试题选择题 选项一般设置相关知识陷阱,如具体某个精神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 征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等,一般可通过直接排误法和排除法予以选择。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笔记: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情境材料,考查其文化意义与作用,选项设置综合性较 强,在文化学习中要加强知识整合,构建思维导图,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B解析:材料指出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 韵、铸造乡魂,这表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 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①正确。“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表述不准确,乡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地名处于核心地位,②不 选。“弘扬传统道德”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③不选。将地名与文旅、 特色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实现了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产业振 兴,④正确。解题方法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选择题,旨在考查文化的功能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及其意义。命题陷阱主要是“张冠李戴”“主观夸大”,不能 简单地说地名处于核心地位,②不选。“弘扬传统道德”表述不准确,应该是 弘扬传统美德,③不选。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笔记:[术语总结]工匠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 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工匠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丰富了民族精神,是 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B解析: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 艺的形象表达。工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①正确。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 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 永远的精神火炬,而不是工匠精神,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 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③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 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工 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的生动诠释,④正确。解题方法本题的命题陷阱主要是“张冠李戴”,将“工匠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中 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相混淆。做好该题,一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 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 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二是明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 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纠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先进行创造性转化,再实现创新性发展。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 后之分。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纠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精神火炬。4. 民族精神能够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纠正:民族精神能够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影片在“牛郎织女”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编排,运用“计白当黑”的中国画 表现形式表达了乡情、团聚等情感,做到了古为今用,实现传统美学和现代情感融会 贯通;做到了与时俱进,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 调的是文化创新,而不是继承传统,且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错误。影片做到了锐意 创新,但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并不是艺术创作的根本追求,③错误。故本题选C。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A解析:雷锋精神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弘扬和传承,激励人们践行雷锋精神,服务社会、 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这表明雷锋精神能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引领社 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①③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并不是雷锋精神,②错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不 是雷锋精神,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