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专题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 标要 求 1.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表达无神论立场。3.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常 考考 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024新课标卷,T18;2022海南卷,T23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2024湖北卷,T14;2023辽宁卷,T9;2023湖北卷, T15;2022辽宁卷,T93.发挥主观能动性:2024湖南卷,T8;2024黑吉辽卷,T9;2022江苏卷,T10; 2022湖南卷,T12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023山东卷,T10备 考建 议 1.结合漫画、历史典故、文学创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等,考查 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等。2.以人类违背自然界客观规律而受到惩罚的具体事件或人类探究自然的最新成 果等,考查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理解。3.以国家针对自然界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而采取的各项政策,考查对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解整体架构考点 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物质概念(1)把握物质的内涵(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 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区 别 特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联系 ①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笔记:1 抽象、一般、共性 2 具体、个别、个性 2. 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笔记: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其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其构成要素(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依 据 从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 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结论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笔记:1 2024黑吉辽卷T9,依托《诗经·采薇》中的柳树形象及地理特性考查物质与 意识 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归纳提升有关意识的几个注意点(1)从意识的性质看:有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 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错误意识的内容也来 自客观存在,只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2)意识并不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是对客 观存在的创造性反映。笔记: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客观 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 3.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 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 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 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强 调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 动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误 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笔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 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 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 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特别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强调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非意 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是普遍的,但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 的提醒 (1)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发明、改造、改变和消灭规律。(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 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3)规律没有好坏之分。(4)规律不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笔记:常考考点与易错易混点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新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和规律的客观性 三个方面,对后者的考查力度更大些,常以漫画、名言警句为情境考查人类如何利用 规律。试题选择题选项一般设置相关知识陷阱,如规律的客观性等,一般可通过直接 排误法和排除异意法予以选择。A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笔记:[易错易混]摆脱条件制约( )解析: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为防止其负面影响,需要因地制 宜,说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①正确。秸秆离田容易导致黑 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这说明正确的生态价值 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②正确。科学离田并不能摆脱条件制约,要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错误。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减少黑土流失,但“避 免”说法绝对,④错误。解题方法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题目,考查具有综合性,以统筹规划秸秆离田为情境考查规律的 客观性,需要注意理解和把握命题情境的主旨和意图。该题的命题陷阱主要是“夸大 其词”,统筹规划秸秆离田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能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能避免黑土流失,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法”进行正确选择。A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 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 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 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①②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意识有 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错误。意识反映 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会 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错误。解题方法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题目,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意识的本质,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 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命题陷阱一是“用词不当”,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二是“以假乱真”,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纠正: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纠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纠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4. 人不能违背规律,但人可以创造、废除、改变、消灭规律。纠正:人不能违背规律,也不能创造、废除、改变、消灭规律。5. 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纠正: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 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D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 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设问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 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苏轼主张“让地与 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于人 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以恢复、保护为 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他的治水理念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 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自然界 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自然条件制约” 说法错误,排除③。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A解析:“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 农时”说明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①符合题意。 规划农时属于认识活动,不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②错误。周天子将燕来与子 孙繁茂相联系,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也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③符合题 意。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确定节气、规划农时,指导农耕活动,而 不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④错误。考点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 现 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 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 提 条 件 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 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 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 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笔记:2024湖南卷T8,以漫画形式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归纳提升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目的性 侧重于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笔记: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有选择的,而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2. 正确把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 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 法 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 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注 意 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冒险蛮干的唯心主义;反对片面 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思想笔记:[时政热词]探月工程、载人航天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归纳提升图示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笔记:[考向预测]以古诗词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让考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 感悟人生哲理是 什 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 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为 什 么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怎 么 做 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怎 么 做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 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 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笔记:1[考向预测]以某地实践经验为例,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 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知识 22023山东卷T10,依托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考查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醒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 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笔记:[时政热点]“四下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归纳提升全面把握辩证唯物论原理一般来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是客 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结合下图来把握:B把握考向研透考题新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集中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个方面。试题往往以国家政策为背景考查一切从实际出 发。选择题选项一般设置相关知识陷阱,如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般可通过辩证思 维法予以选择。B①全面把握客观实际,是肯做好事达到积极效果的前提 ②方法论比世界观更重要, “会做”比“肯做”更不容易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会做”是对“肯做”的 否定 ④正确发挥能动性,才能实现由“肯做”到“会做”的转变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漫画显示,一个人出于好心帮别人打伞,但却遮住了被帮助人的眼睛,给被帮 助人带来了麻烦,这启示我们不仅要肯做好事,还要会做好事,做好事时既要全面把 握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 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①④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很重要,既要“肯做”,又要 “会做”,二者不可偏废,②错误。我们要把“会做”和“肯做”结合起来,“会 做”不是对“肯做”的否定,③错误。解题方法本题属于漫画解读类题目,漫画题是哲学考查中的常见题型,一方面,需要读懂漫画 本身的寓意即蕴含的哲理;另一方面,需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哲学观点进行分析。正确 解答本题需要读懂漫画强调既要“肯做”,又要“会做”,据此可以运用排误法排除 ②③。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笔记:[说易错]不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 在的反映B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强调要去深 入调研,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的道理,①符合 题意。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未必是正确的决策,只有正确的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 积极作用,排除②。不能把产业决策作为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这样 会陷入唯心主义,排除③。通过调研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调研是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④符合题意。解题方法本题属于蕴含类题目,一方面,需要从材料中准确提取信息和对应知识,另一方面, 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命题时 主要通过“似是而非”的观点影响考生的判断,做题时可以从材料出发选择对应的观 点,也可以运用排误法直接排除错误的说法。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意识能够直接改造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纠正: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不 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真理性认识作为行动的依据。纠正: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 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3.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地位一样。纠正: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 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4.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纠正: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B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体现了不同文化和科技的和谐共生,很好地诠释 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①正确。赠送复制品展现了中国与他国友好交流,体现了中 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④正确。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客观存在,不 是客观实在,②错误。“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是对技术的融合,并没有创新“天人 合一”思想的内涵,③错误。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A解析: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作者通过思维对柳树这一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创 造后展现出来的,体现了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①正确。因为柳树根系发达, 所以人们才能够利用其固堤护路,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前提条件,②正确。古诗中 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于现实中柳树的客观状态,而不是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排除 ③。“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采用 的是类比推理中的功能类比,强调的是抽象思维,而不是强调形象思维,排除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