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专题十二 逻辑与思维第三十六课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课标要求 1.结合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 系。2.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 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3.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 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常考考点 1.把握辩证分合:2024安徽卷,T16;2024广东卷,T20(2);2024新课标 卷,T39(2);2024湖北卷,T19(2);2024浙江1月卷,T282.理解质量互变:2024山东卷,T133.推动认识发展:2024黑吉辽卷,T19;2022山东卷,T9备考建议 1.以古今中外智慧案例、日常生活场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作为命 题情境,考查辩证思维的含义、分析与综合、认识发展的历程。2.选择题、主观题都有考查,且主观题常与创新思维、科学思维结合起来综 合考查整体架构考点 把握辩证分合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辩证思维(1)辩证思维的概述必要性 ①事物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构成,有多层 次、多方面的属性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 以及个别属性,而且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发展趋势含义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实质和核心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特点 由自发走向自觉过程 古代人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近代人们开始自觉地、系统地研究辩证思 维,但这时的研究大多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 形态的辩证思维学说→随着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复杂 大系统的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辩证思维学说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2)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辩证 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 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形而 上学思维 如果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 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3)辩证思维的特征笔记:2024湖北卷T19,依托“油菜院士”傅廷栋研究耐盐碱油菜考查辩证思维的特 征 [题型预测]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辩证思维的特征 要求 作用 注意的问题整体性 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 何解决问题 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 之间的关系;能够科学地处理整 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动态性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 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 题 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 展过程;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 规律 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4)辩证思维同唯物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含义 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 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 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 方法 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 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 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 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特征 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 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优 点)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 产生片面认识(局限性) 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 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 特征。(优点)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 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 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局限性)笔记:①2024浙江1月卷T28,月见草对不同频率声音反应的研究过程如何体现分析与 综合的辩证关系 ②[巧记速记]化整为零 ③[巧记速记]化零为整 (2)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归纳提升系统掌握分析与综合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分析 综合在科 学研 究中 常运用4种方法:①定性分析,主要解决“有没 有”“是不是”的问题②定量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题③功能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 用”的问题④因果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 题 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 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 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 质和规律分析 综合在哲 学中 辩证唯物主义闸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 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 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 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醒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转化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 析—再综合这样相互转化、无限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由此构成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运动。笔记:[考向预测]以党中央的具体政策,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情境,考查分析 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D解析:该机构是根据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肉蛋奶、蔬菜以及食糖、食用油消费量变化 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这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①错误。这一认识过程运 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未涉及辩证否定,且辩证否定应该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 否定的过程,②错误。该认识过程随着时间推移,根据消费数据的变化得出结论,体 现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③正确。先是对居民饮食消费有具体的了解,然后得出 营养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结论,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达到了理性认识,④正确。解题方法本题考查辩证思维的特点。辩证思维的动态性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 动的观点看问题,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辩 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分析与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纠正: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2. 分析是综合的先导,综合是分析的基础。纠正: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3.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因果分析法的体现。纠正: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4. 我们要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纠正:我们要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A解析:科学家研究某池塘生态圈的分析报告运用了分析的方法,将池塘生态圈分解为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部分,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 “点”认识透彻、精确,①③符合题意。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在综合基础上分析”说法错误,排除②。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 联系上,综合的结果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排除④。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解析:《节约用水条例》着力构建全面系统的节水制度体系,属于行政法规,有利于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①正 确。《节约用水条例》针对节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立足我国水 资源利用的现实情况和问题,但不能提供具体方案,排除②。《节约用水条例》是国 务院公布的,属于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 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排除③。《节约用水条例》从加强用水管理、完善节水措施、 强化保障监督、严格法律责任等方面,着力构建全面系统的节水制度体系,体现了分 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完善了相关的制度规范,④正确。考点 理解质量互变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质量互变规律(1)质与量: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量是事物 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 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提醒 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 为某物。(2)量变与质变: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 质变即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 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 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②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 与间断性。③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 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笔记:[易错易混]区分连续性、渐进性与间断性、飞跃性 2. 适度原则笔记:2024山东卷T13,“中则正”蕴含的适度原则 (1)度实质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内涵 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意义 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2)适度含义 适度原则是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内涵 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要求 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3)掌握适度原则①目的: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 内,防止过犹不及。②含义: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③要求a.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b.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 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c.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 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当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提醒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 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折中主义)笔记:[时政热词]全面深化改革,考查辩证思维、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认识发展 的历程 A. “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外延上是一致的B. “石峡关长城”和“长城”是属种关系C. “接续努力、久久为功”,说明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D. “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此处的“带动”关系为对称关系C解析: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是种属关 系,“长城”的外延小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的外延,A错误。“石峡关长城” 和“长城”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错误。“接续努力、久久为功”指要重视量的积 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人们把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飞跃性的 关系,C正确。对称关系指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也 有这种关系,“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此处的“带动”关系不是对称关 系,D错误。解题方法本题中“接续努力、久久为功”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 求人们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 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纠正: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 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2. 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会使某物变为某物。纠正: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 为某物。3.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趋势。纠正: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4. 关节点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纠正: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5. “得中”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 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纠正:“得当”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 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B解析: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①错误。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 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治大国 若烹小鲜”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要在积极有为 中实现发展的最佳状态,②④正确。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③错误。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A解析:“一旦出现入睡困难,不要一直强化‘一定要快点睡着’或者‘今天又睡不 着’的意念,因为这样会妨碍身体进入睡眠模式。”说明意识能调节人的生理机能, 影响睡眠,①符合题意。“一旦出现入睡困难,不要一直强化‘一定要快点睡着’或 者‘今天又睡不着’的意念,这样反倒妨碍身体进入睡眠模式。”专家建议,有睡眠 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画画等健康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说明联系具有多 样性,要善于趋利避害,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度的把握,③不符合题意。以专 家建议为指导有利于睡眠,但不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必要条件,④说法绝对,排除。考点 推动认识发展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1.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笔记:[考向预测]以最新科研成果为情境,考查辩证否定观、真理的特点、认识发展 历程等相关知识 肯定 否定对立 含义 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 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 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影响事物性质 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 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 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 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统一 肯定中包含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 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统一 否定中包含肯定 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 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要求 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 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2. 辩证的否定观笔记:[时政热词]建设航天强国 含义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 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发展的环节 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这 样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联系的环节 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 留,这种保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 之中实质 是“扬 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 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归纳提升比较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 形面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 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 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 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 既克服文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 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制裂,主张要 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辩证否定观 形面上学否定观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3. 认识发展的历程笔记:[考向预测]以引文类选择题的形式,要求考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上,体会认识 发展的历程 [易错易混]认识有不同性质之分 (1)第一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原因 ①感性具体的含义: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 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②感性具体的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 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 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 象环节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③简略化是表述 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果 思维抽象: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 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零散、片面的认识)提醒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 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 某种共性,等等。(2)第二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笔记:2023江苏卷T13,依托米氏散射自然现象,考查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认识 发展过程 原因 思维抽象: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 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 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环节 ①起点: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 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②桥梁: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 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③终点: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结果 思维具体:是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 果,而不是起点提醒 全面把握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联系①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认识上 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 展。实践→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实践。②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 错误。4.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掌握辩证思维 目的、意义分析与综合辩 证统一 掌握分析与综合方法量变与质变辩 证统一 认清事物质与量的规定性,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 性,掌握适度原则肯定与否定辩 证统一 不作简单否定与肯定,在辩证否定的“扬弃”中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具体与抽象辩 证统一 实现认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和 飞跃C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 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 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了共变法,而不是求异法, ①错误;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是从个别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 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②正确; “中则正”体现了要适度,说明维持事物质的 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③正确;应该是从个性中抽取共性,上升到思维抽象, 而不是思维具体,④错误。解题方法解答本题需要区分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 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1. 肯定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纠正:在事物内部,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存在。 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 身的否定。2. 相对于否定阶段,肯定阶段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纠正: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否定包含肯定,否定阶段具有更丰富内容,是较后也是 较高的环节,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3. 辩证否定中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纠正:辩证否定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肯定是对旧事物、旧矛 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且不是照搬,而是改造、包含。4. 感性具体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 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纠正: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 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5. 分离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 规律。纠正: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 和规律。6.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纠正:思维抽象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的反映。7. 思维具体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形成关于事物整 体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纠正: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对认识对象整 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A. 肯定和否定没有界限,肯定即否定,否定即肯定B. 有些事物包含着肯定因素,另有一些事物则包含着否定因素C. 肯定与否定互为条件,且只存在于它们的联系中D. 处理复杂问题,既不能持肯定态度,也不能持否定态度C解析: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事 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因此肯定与否定有界限,A错误。任何事物 都包含着肯定性因素和否定性因素,B错误。“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也可以 称否定为肯定”,这说明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在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 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C正确。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肯定 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D错误。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C解析:认识具有无限性,“把握抽象时间观念是认识活动的终点”表述错误,①排 除。从生活场景中的具体时间感出发,是我们认识时间的起始,从洗手、吃饭等生活 场景中的时间流逝开始体会时间,②正确。时间观念是对时间感的抽象概括,把握时 间观念比仅仅认识具体的时间感更深刻,③正确。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对象之间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材料未体现运用比较方法 和类比推理抽象出时间概念,④排除。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