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专题十二逻辑与思维第三十四课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专题十二逻辑与思维第三十四课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件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专题十二 逻辑与思维
第三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标
要求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 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 义。
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逻辑思维的三个基本要求
常考
考点 1.思维的基本形态:2023北京卷,T6
2.科学思维:2022北京卷,T17
3.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024浙江6月卷,T24;2024浙江1月卷,T23;2023 天津卷,T11;2023浙江6月卷,T28;2023北京卷,T7
备考
建议 1.依托生活实例,理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以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把握思维与科学思维、明确科学思维的意义等知 识。备考时,注意科学思维的范围,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 知识
整体架构
考点  思维与科学思维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含 义 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②“逻辑与思维”中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 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具 体
表 现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 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特征
能动性
区 别 表 现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 感性材料、已有的经 验和知识,透过事物 的现象,揭示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实现对 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 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 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 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 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 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 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 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 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 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侧 重 借助一定的媒介揭示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个性中把握共性 对认识对象的能动反应, 侧重思维活动的结果
能动性
区 别 关 键 词 通过……推断 出……;揭示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 上……;共性在于……;总 结出…… 有选择地……;主动、自 觉……
联 系 思维的间接性内含着思维的概括性、能动性;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 维的能动性
笔记:①[速记]已知→未知;现象→本质 ②[速记]个别→一般;个性→共性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 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2.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1)思维形态的类别
标准 分类 解释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 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
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 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 和思考问题
形而上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 和思考问题
标准 分类 解释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 单元 抽象思维 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笔记:注意: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不能说谁比谁更有价值
(2)思维的基本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别 含义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 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 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 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 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 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基本
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
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 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别 主要
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 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 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联系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而区分的两种不 同思维形态;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形象思维是 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 思维
提醒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一种思维方法发挥作用时, 就有另一种思维方法相助。
(2)对于形象思维来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逻辑通道,这是创新的有利条件,正因 为这种无常规性,单纯的形象思维容易出现谬误。
(3)抽象思维较为严密,但灵活性和新奇性较差。
思维
特点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基本
条件
含义 ①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 维
②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 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的统称
(2)科学思维的特征
具体阐释 内在联系
科学 思维 追求 认识 的客 观性 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统一的。正因为有 客观性、预见性,才有 可检验性
具体阐释 内在联系
科学思维的结 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统一的。正因为有 客观性、预见性,才有 可检验性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笔记:①思维≠正确思维 ②③二者缺一不可 ④[温故知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 的、动力、检验标准 
4.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思维
素养
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通过学习逻辑知识, 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
②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 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 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思想
政治
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 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 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②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 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 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总体
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 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D
A. 以逆向思维消除了物与画之间的差别
B. 是在思维具体中复制了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
C. 通过超前思维展现了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
D. 体现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逆向思维,A不符合题意。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 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B错误。超前 思维是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画好 一幅植物博物画,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运用形象思维概括植物的形象特 征,还要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运用抽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D符合题意。
解题方法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选择题,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张冠李戴”式的命题陷阱,思维 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直观的整 体表象。二是要注意“无中生有”式的命题陷阱,超前思维是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 的思维形态,材料没有体现,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达。
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
1. 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 情感性。
纠正: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 谨性。
2.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就能保证思维科学。
纠正: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3. 科学思维即经过逻辑规则检验而证明正确的思维。
纠正: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 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 错误,坚持真理。
4. 科学思维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是对实践中遵循 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纠正: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 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5. 接受实践检验后的思维才具有科学性。
纠正: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但自身的科学与否与是否接受了实践的检验 无关。
6. 学习科学思维的作用在于捍卫真理。
纠正:学习科学思维,不仅有利于捍卫真理,还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 律,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帮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D
①写诗如画是这幅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基础
②古诗国画是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晶
③诗画言志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④诗画交融体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这幅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基础,①错误。画作 里风雨骤急,渡口空虚无人,扁舟闲横,垂柳飘摇,正是何香凝身在他乡心系 祖国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古诗国画是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晶,诗画交融体 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②④正确。诗画言志并不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精 神特质,③说法绝对,排除。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解析: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着眼于中国的国情,否定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 提出的“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指导思想,说明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追求认 识的客观性,①②符合题意。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 说明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而材料没有涉及结果的可检验性,③不符合题 意。科学思维能够对事物的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说明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 预见性,材料没有体现预见性,④不符合题意。
考点  把握逻辑要义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不同用法
解释 范围 举例
“规 律” 客观事物变化发 展的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
“这是生活的逻辑”
逻辑
规律
与规则 思维领域内的客 观规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
“说的不合逻辑”
思维
方法 指某种理论、观 点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霸权主义逻辑”
“诡辩家逻辑”
解释 范围 举例
逻辑学 关于逻辑规律与 规则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
“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
(2)形式逻辑
含义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形式逻辑,把研究辩证思维中 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学问称为辩证逻辑。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 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
研究
重点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
核心
任务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意义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 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科学的思维必须是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要坚持同一律、矛盾律、排 中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内涵 任何一种论断都必须有 其确定性 任何一种论断与其否定论 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任何一种论断与其否定 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 真
公式 A是A A不是非A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 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 一性,不能混淆概念, 也不能转移论题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 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 论断“A”和“非A”, 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 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 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 成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易犯
错误 “偷换概念”或“偷换 论题” “自相矛盾”
注意
事项 ①只要求在同一个思维 过程中保持确定。
②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 发展。
③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 作用
笔记:①该是什么 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②[巧记速记]同时肯定A和非A ③ [巧记速记]同时否定A和非A  
(2)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原因: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 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 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 科学的思维。
A
解析:A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符合题意。B是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推 理,没有违反同一律,不符合题意。C为换位推理,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互换位 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周延,推理是正确的,没有违反同一律,不符合题 意。D为换质推理,推理结构正确。没有违反同一律,不符合题意。
解题方法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同一律的要求,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在此基础上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C修正思维矫正偏差
1. 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纠正: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
2.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纠正: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3. 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纠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 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纠正: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 “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5. 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纠正: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解析:材料中强调我们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所获信息中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 的,不等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选项违背了同一律, 排除①。材料强调的是发明工具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而“除了人类, 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发明或利用工具”偷换了论题,违背了同一律,排除④。浩瀚宇 宙和微小粒子远超我们感官的极限,为探索其奥秘我们必须不断发明工具,说明借助 工具是人类认识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的必要条件,②正确。为了探索宇宙和微小粒子 奥秘,人类必须不断发明工具,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③正确。
A. 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 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 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 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B
解析:“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句话反映在同一时 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同真,违 反了矛盾律, 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排除 A。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 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 不是自相矛盾的,排除C。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排除D。
A. 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
B. 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
C. 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
D. 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
D
解析:材料中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而A 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材料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 而B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 而C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D 强调背通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 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正确。
限时跟踪检测
限时跟踪检测(四十三)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一、选择题
A.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互补性
B. 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和预见性
C. 艺术思维对科学发展有批判性
D. 创新思维必须关联科学与艺术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材料中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受到了音乐的启发, 这启示我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互补性,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科学思维的客观性 与预见性,B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艺术思维对科学发展有批判性,C排除。 “必须”说法绝对,创新可以关联科学与艺术,也可以不关联,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立春蕴含“阴阳转化,阴退阳升”,是对于时空与阴阳关系的思考,把世界的 本原归结为阴阳,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转化、退、升体现出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 发展的,体现了辩证法,彰显古人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玄妙智慧,①正 确。惊蛰寓意“春雷始鸣,惊醒蛰虫”,意思是惊蛰节气前后,频繁的春雷“叫醒” 了冬眠的昆虫,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但实际上,地下冬眠的昆虫是听不到雷声 的。真正让它们结束冬眠、爬出地面的原因是气温回升。反映蛰虫受节律变化而复苏 生机,这是用形象思维描述了事物的现象,而没有揭示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②错 误。事物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 积极功能和属性,谷雨意为“暮春时节,雨生百谷”,民间素有“春雨贵如油”的说 法,可见事物的价值会随着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③正确。小满隐含“小得盈满,不 求太满”,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启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 而不是启示我们抓住机遇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工业部门是指由社会分工分离出来的、专门生产同类产 品的企业总和,①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符合题目要求。“这件事儿我没有 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 误,②不符合题目要求。“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犯了“划分标 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符合题目要求。“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犯了“主 项和谓项配合不当”的逻辑错误,④不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同一律 B. 排中律
C. 矛盾律 D. 概括性
解析: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材料中老 人的意思是强调马戏演员的不容易,而学生却理解为狮子吃这个头不容易,这是违背 了同一律,未涉及思维的概括性,A正确,D不选。材料未涉及在同一时间、从同一 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论断,未体现违背排中律,B不选。材料未涉及同 一个人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论断,未体现违背矛盾律,C不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甲同学说:“中国人都应该有文化自信。”乙同学惊讶地说:“想不到你思想 这么狭隘,居然不愿意承认外国的先进文明。”乙同学违背了同一律。“这次战争死 伤过万。”有人问:“伤者中轻伤者的占比高吗?”没有犯逻辑错误,①不符合题 意。“有钱人居然在路边吃辣条。”有人回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 吗?”违背了同一律,②符合题意。“你上课是不是睡觉了?”一同学说:“我就是 小睡了一会儿,我没有睡觉。”违背了矛盾律,③不符合题意。“老板,有新鲜的羊 肉吗?”老板答:“我家从来不挂羊头卖狗肉。”违背了同一律,④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材料中对西红柿颜色变化的论断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遵循了思维的确 定性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 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有关西红柿的论断遵 循了思维同一律原则,强调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涉及矛盾律和排 中律,①③与题意不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排除①。三个 吉祥物分别代表不同的情感寓意,是运用联想等反映事物,体现了思维运行方式的想 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②正确。形象思维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以感性形 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三个吉祥物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古城遗址、京杭大运河与三 潭印月,体现了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排除③。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将源远 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开拓创新的现代文明进行了巧妙融合,把良渚古城遗址、 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西湖、三潭印月、钱江潮、互联网等融入其中,这说明了三个 吉祥物的设计立足时代之基,融通不同资源,推动文化发展,④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2025·福建莆田三模)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学校拟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共赴春 约。关于春游的地点,同学们有诸多猜测。
小红:“我觉得如果不去西湖公园,就会去云顶山。”
小明:“我认为既不是去西湖公园,也不是去云顶山。”
小丽:“肯定不会去云顶山的。”
A. 小明的预测是对的
B. 小红的预测是错的
C. 春游地点是云顶山
D. 他们最后去了西湖公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材料显示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为真。小红的预测可以理解为“或者去西湖公 园,或者去云顶山”,与小明的预测构成矛盾关系。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两个互相矛 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预测为真的同学必在小红和小明之间,所以小丽 的预测一定为假,春游的地点就是云顶山,C符合题意,A、B、D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2025·河北秦皇岛二模)甲、乙、丙都是3班的同学。3班拟重新民主选举班长, 甲呼声很高。乙和丙闲聊,下面是二人的对话:
乙:“你会支持甲吗?”
丙:“我不会把票投给甲。”
乙:“那就是说,你认为他当选对3班不利了?”
丙:“我并没有说不利。”
乙:“没说不利就是觉得有利。”
①丙认为甲是否当选对3班没有影响 ②乙问话的用意是让丙给一个明确答案 ③丙 的两次回答前后矛盾、违背矛盾律规则 ④乙完全听懂了丙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丙:“我不会把票投给甲。”乙:“那就是说,你认为他当选对3班不利 了?”丙:“我并没有说不利。”丙的真实意思就是甲是否当选对3班没有影响,① 入选。乙:“那就是说,你认为他当选对3班不利了?”丙:“我并没有说不利。” 乙:“没说不利就是觉得有利。”乙问话的用意是让丙给一个明确的回答,②入选。 “有利”与“不利”之外存在第三种情况“没有影响”,所以丙的两次回答并不矛 盾,并没有违背矛盾律规则,③不选。乙误以为丙认为甲当选对3班不利,没有听懂 丙要表达的真实意思,④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2025·广东江门二模)在某次慈善献爱心活动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 一位同学捐了1 0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回答如下:
甲 乙 丙 丁
这笔钱不
是我捐的 这笔钱是
丁捐的 这笔钱是
乙捐的 肯定不是
我捐的
D
A. 甲说的是真话,是丙捐的
B. 乙说的是真话,是丁捐的
C. 丙说的是真话,是乙捐的
D. 丁说的是真话,是甲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乙和丁是的回答构成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律可知,二人回答必有一真一假,而 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甲和丙一定为假话,甲说假话,则这1 000元钱一定是甲捐的,D 正确,A、B、C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非选择题
11. (2025·福建龙岩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原告赵某与被告刘某系邻居,十多年前,原告以被告的院墙作为后墙修建房屋数 间出租。2022年3月,被告在自家院落修建三层楼房时,拆除部分院墙,在拆除过程 中致原告两间房屋中的土炕坍塌。而且被告建房过程中,在原告房屋上搭建脚手架, 致使原告房屋屋顶受损。施工后,被告对原告房屋屋顶机瓦进行了更换、修复,但将 更换掉的破损瓦片及部分建筑垃圾遗留在屋顶。之后,原告与被告协商赔偿事宜未 果,并因此发生口角。
在诉前调解时,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原告坚决要求被告退还侵占的土地并赔偿 房屋损失,而被告否认其侵占原告土地,且认为自己已对受损屋顶进行修复,不应再 承担赔偿责任。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承办法官立即联系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耐心 细致地进行实地勘查,对双方的土地进行了丈量,发现被告并未侵占原告土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主审法官认为“既不支持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也不反对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 请问他的话是否违背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违反逻辑思维明确性的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即要遵 循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既不支持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和“也不反对原告的 所有诉讼请求”不是矛盾关系的判断,是反对关系的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2025·河南驻马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演 讲,回顾亚太合作的非凡历程,总结亚太发展的历史经验,回答“亚太合作下一个30 年将走向何方”这一新的时代之问,为携手应对时代挑战、谱写亚太合作新篇章指明 方向、注入动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0年前,面对冷战结束后“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致同意超越集团对抗、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深 化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致力于共建一个活力、和谐、繁荣的亚太大家庭。这一重 大决定推动亚太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入快车道,助力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全 球发展稳定之锚和合作高地。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 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洞察地区发展大势和时 代进步潮流,强调“开放包容是亚太合作的主旋律”“共同发展是亚太合作的总目 标”“求同存异是亚太合作的好做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亚太发展靠的是开放包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而不是对立对抗、以邻为壑、 “小院高墙”。发展是亚太地区永恒的主题。正是因为始终聚焦发展,不断深化经济 技术合作,亚太地区过去30年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还要多,为人类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 展作出重要贡献。亚太地区经济体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亚太地区推进合作不 能要求整齐划一,只能走求同存异的路子。只有坚持求同存异,才能不断将成员多样 性转化为合作动力,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亚太经合组织制定了布特拉加亚愿景,明确提出2040年建成亚太共同体。各方应 秉持亚太经合组织初心,牢记历史赋予的使命,坚持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求同存 异,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思维特征的知识,对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进行分析。
答案: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增 长动能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是符合国际社 会实际的正确选择。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书面演讲符合 地区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为携手应对时代挑战、谱写亚太合作新篇章指明方 向。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实践证明,30年前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关于亚太合作和一体化的重大决定是正确的,我们要把握正确方向,推动亚 太合作向下一个 30年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