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学期初中期中质量监测卷
初三历史
2025.4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满分为50分。
第Ⅰ卷 客观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中国经济史》记载:“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产生于( )
A.史前时期 B.春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大变动”指(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3.下图为中国古代儒学地位的变化示意图,促成b段高位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思想的衰落 B.科举制度发展的延续
C.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 D.传承文化发展的需求
4.《晋书·文苑列传》记载:“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其代表作是( )
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兰亭集序》 D.《清明上河图》
5.下图为汉、唐、宋三代经济分布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到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始终重合 B.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C.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6.元朝参照南宋旧制,先后设立泉州、上海、温州等市舶司,招集舶商赴海外交易珠宝、香料等物,并制定“市舶则法二十三条”。这表明元朝( )
A.驿站制度发达 B.奉行重农抑商 C.草市贸易繁荣 D.重视海外贸易
7.某学者指出:这一地区不但是东亚海域国际商贸转运站,更具有中国东南海疆藩篱的作用,却被荷兰殖民者所窃取,直到明清易代之际才回归祖国。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帝平定叛乱 D.左宗棠收复新疆
8.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9.历史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与这一“国耻”相关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以下是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空白处应填( )
A.创办《民报》 B.发动武昌起义 C.建立中华民国 D.组织护国战争
11.《中共一大百年回望》中写道:“这个在寻常日子召开的、在当时报纸上没有一点报道的会议,无声却有力地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上炸响了开天辟地的惊雷,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这个会议的召开(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C.确定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2.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历史地图的图例“▲”部分应是( )
A. B. C. D.
13.如图是创作于1945年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4.名人传记能够使我们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如《状元实业家:张謇传》、《荣氏兄弟:为天下人布芳馨》、《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侯德榜传》等书籍共同反映了我国近代( )
A.民族工业的历程 B.教育事业的发展
C.政治制度的变革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5.1955年的春天,雷锋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张入社申请书,并交出珍藏的二亩四分田的土地管理证。他坚定地回答:“这些田都是党分给我的,我坚决听党的话,走合作化的道路。”这反映出雷锋参加了( )
A.土地改革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今年是上海浦东开发35周年,浦东由当年的“烂泥地”发展成今日的经济“摩天柱”,到2023年底,累计吸引外资1373.47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B.公私合营热潮出现
C.乡镇企业不断发展 D.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17.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为“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焦裕禄、王进喜 B.钱学森、邓稼先
C.袁隆平、屠呦呦 D.杨利伟、翟志刚
18.从遵循“习惯法”到创生一部新法律——“成文法”,使罗马共和国的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件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武断和专横”。这部“成文法”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19.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主题学习的成果,该示意图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
A.复兴欧洲古典文化 B.浓缩东方文明精华
C.完全照搬外来文化 D.成为文明交流使者
20.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这个国家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紧箍咒’。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这个国家”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意大利
21.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下表所列为不同史观对同一事件的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是( )
唯物史观——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文明史观——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全球史观——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社会史观——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A.亚历山大东征 B.启蒙运动 C.西欧庄园兴起 D.工业革命
22.对以下图片人物所反映的俄国(苏联)的历史进行解读,匹配正确的是( )
A.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②废除了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③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立了苏联模式
D.④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3.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电影,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利用电影对柏林人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B.电影艺术上的文化较量
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竞争 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24.2024年11月,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会上联合国强烈呼吁包括二十国集团在内的各大经济体,携手采取集体减排举措,减少极端天气事件。这表明,全球需共同面对和协商解决的问题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世界粮食短缺
C.恐怖主义盛行 D.生态环境恶化
第Ⅱ卷 主观题(共26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8分,第26题9分,第27题9分,共26分)
25.(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打开中西交往的官方通道之后,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稳定与互信,为丝绸之路的通达提供了保障。无论是西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前138年)的博望侯,还是东汉和帝时期西域地方政府出使大秦(97年)的甘英,都肩负着政治、外交使命。
——摘编自张国刚《传统丝绸之路的动力源》
材料二 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太宗以博大的胸怀去吸收异族外来文化,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外交流的增强,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朱伟东、邵志国《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丝绸之路通达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北朝时期“统治者主动政策”的相关史实,并概括民族融合的特点。(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三所体现“外来文化”的宗教名称,并回答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敦煌莫高窟的史料类型,并阐述其历史价值。(2分)
26.(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打破了以往清帝国的“天朝”体制,开始形成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这些条约为西方在中国的掠夺,披上了“合法外衣”。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这场爱国群众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来。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外交战略走过了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后,和平发展成为中国重要任务;二是苏东剧变后,强调与世界接轨;三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转向和平崛起;四是十八大以后,转向全球融合,努力成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建设者和贡献者。
——摘编自朱锋《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与世界关系》
材料四
时间 事件
1949 年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0 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 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 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01 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5 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整理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名称。并据材料一,概括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外交带来的影响。(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并据材料二,指出此时中国在对外交涉中的态度变化。(2分)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历程。(1分)
和平发展→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至少两则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27.(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8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是“以最残酷的暴力方式进行赤裸裸的劫掠”,西班牙人在美洲开采矿山……英国人则从事贩卖黑奴的勾当。这一时期,北美沦为英、法的殖民地,拉美则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征服,而亚洲则仅有若干沿海据点被占领,广大内地暂时还没有遭到殖民侵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从殖民主义制度的出现到殖民主义体系的最终形成,其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过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经济扩张,资本输出以及从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除了冰冻的极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毕。
——摘编自(法)雅克·阿尔诺《对殖民主义的审判》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殖民主义转向新殖民主义,列强在放弃直接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通过政治手段间接控制新生国家,西方国家竭尽全力编织一张遏制发展中国家资金链的大网,将其围困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从文化价值层面进行深度渗透。
——摘编自毕健康《新殖民主义之“新”》
材料四 中非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共同斗争中曾相互支持、彼此援助。双方都深知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公平正义的可贵,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非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机制框架下,实现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国家间相互依存和合作,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摘编自周文涛《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对于世界的重大贡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进行殖民扩张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英国“贩卖黑奴勾当”的史实。(2分)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殖民掠夺方式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史实。并据材料三归纳“新殖民主义”的扩张手段。(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新殖民主义”。(2分)
2025年春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初三历史
2025.4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满分为50分。
第Ⅰ卷 客观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 2 3 4 5 6 7 8
B B C A D D B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D B C A B A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B D C D A C D
第Ⅱ卷 客观题(共26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8分,第26题9分,第27题9分,共26分)
25.(8分)
(1)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稳定与互信(1分)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1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相互影响(双向交融)(1分)
(3)佛教(1分) 开放(1分)
(4)实物史料(1分) 有利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状况;是研究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和经济的重要资料(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26.(9分)
(1)《南京条约》(1分)
打破了清帝国的“天朝”体制,开始形成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1分)
(2)五四运动(1分) 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1分)
(3)与世界接轨→和平崛起→全球融合(1分)
(4)示例:(共4分,观点1分,2组史论结合共2分,结论1分)
示例一:
观点:新中国外交取得伟大成就。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言之有理即可)
综上所述,新中国外交取得伟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示例二:
观点: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建交高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贡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言之有理即可)
综上所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其他观点:综合国力提高推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中国从国际秩序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建设者、引领者;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平外交推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新中国外交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等等
27.(9分)
(1)暴力劫掠(1分) 三角贸易(1分)
(2)加紧对外经济扩张,资本输出、瓜分世界(1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3)万隆会议、“非洲年”、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任答一点得1分)
政治手段间接控制,经济遏制资金链、围困西方体系,文化价值深度渗透(任答两点得2分)
(4)相互支持、彼此援助、相互依存和合作;坚持独立自主、捍卫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机制框架下,实现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等(任答两点得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