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乾隆帝
(1711-1799)
华盛顿
(1732-1799)
中国与世界
中国古代史人物
世界近代史人物
19世纪初以前,中国经济总量仍雄居世界榜首。1700年,中国、西欧的GDP在世界的占比分别为22.3%和22.5%,1820年则分别为32.9%和23.6%。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落后?!
这又如何解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清中国由一个比较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并与世界接轨。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通史》(社科版)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请根据“时空定位”并阅读教材,你认为明至清中叶“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变化”)在经济与文化上有哪些表现?
经济之变:农作物、手工业经营方式、商业(货币、商人、商路、市场)变化
思想之变:变在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承古萌新”)。
文学艺术之变:变在体裁:小说和戏曲;变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平民化和通俗化。
科技之变:变在内容,对传统的总结,对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明朝后期手工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①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②自由雇佣劳动(雇佣关系)
(一)手工业
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1: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民窑达九百座。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
——摘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
机户
机工
雇佣
出资
被雇佣
出力
(二)农业
材料2:景德镇陶瓷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瓷业用地不断扩大,占据的农业用地不少,于是关于瓷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的记载屡见于文献。
——陈立立《论景德镇明清瓷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
面临农业用地不断减少,景德镇居民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①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并推广
材料3: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现象,从明朝中期起逐渐多见。 ——《中外历史纲要(上)》
②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①货币: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
(三)商业
材料4:欧洲银币在景德镇市场上可以通用,为包括景德镇瓷器在内的中国商品的大规模外销提供了便利,也为当时以中国为中心的“银本位”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全球通用的货币基础。
——牟晓林《海外需求对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影响》
②市场:长途贸易、海外贸易兴盛
材料5:徽商的到来,为景德镇瓷器产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经验。他们引入了一些高级瓷器的制作技艺,丰富了景德镇的产品种类。徽商还将瓷器的销售网络拓展到全国各地。
——叶谦《论景德镇徽商之探究》
③商人:商帮形成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明后期商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苏州) 乌泥泾镇(上海) 合溪镇(湖州)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三)商业
④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
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6:瓷器上专门且大量的出现以仕女为主题的绘画装饰,还是肇始于明代初年。明初宣德一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了为数不少的以各类仕女为主题的青花瓷,器型包括碗、盘、高足杯及高足碗。
——蒋艺《从诗意到世俗:明宣德御窑青花仕女图瓷及后代仿烧现象研究》
清 康熙 景德镇 青花开光仕女花卉纹盘
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考: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中潜藏着哪些危机?
材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集市)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清代耕织图
材料:反观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经济:
(2)政治: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君主专制、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特点:“承古萌新”---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一)明朝中期:陆王心学
陆九渊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王阳明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提出“致良知”(思想核心)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材料: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始终;天理即是良知。……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南宋陆九渊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读材料,感悟陆王心学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年谱》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1472—1529)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
【温故知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不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世界观 (世界本原)
方法论
哲学范畴
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向外求理)
内心反省,“致良知”、知行合一(向内求理)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思想特点
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二)明清儒学的发展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末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循天下之公”、唯物思想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列思想家的思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原因: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政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3)思想:思想文化专制,西学东渐之风
(4)社会:市民阶层扩大和世俗化倾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学习聚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这种倾向为何出现?)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积极影响:
1、冲击封建专制,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3、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探究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特点,请分析其思想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思想家 批判 继承 发展
黄宗羲 君为臣纲 先秦民本思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 空谈心性 脱离实际 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 提倡“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理学的唯心主义 荀子“天行有常” 张载“气本论” 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守旧:明清思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叛逆:与资木主义萌芽相适应,又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
【知识拓展】
【阅读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明清思想文化的叛逆与守旧
【归纳小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创立:
继承:
重创:
主导:
冲击:
融合:
发展:
批判式继承:
春秋时期,孔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宋明时期,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孔子
孟子
朱熹
南宋 陆九渊
王守仁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小说
《三国演义》
《红楼梦》
(二)戏曲
传奇、昆曲、京剧
《西游记》
施耐庵
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章回体
罗贯中
吴承恩
曹雪芹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水浒传》
神话小说杰作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高峰
讽刺小说杰作
阅读教材,连线。
作者
著作
地位
三、小说与戏曲
阅读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文学的新气象。
提倡个性解放;讽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礼教
材料13:材料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通俗化;走向市民阶层
材料14:《红楼梦》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及他们建筑在共同理想上的爱情,惋惜他们不能逃出封建势力的牢笼。
——摘编自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上期末试题
【学习探究】
三、小说与戏曲
成书时间 著作 作者 门类/性质
科技著作
明后期 《本草纲目》 李时珍 中医药学
明后期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农学
明后期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工艺学
明后期 《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 地理和地质学
典籍 明成祖时期 《永乐大典》 类书 清乾隆时期 《四库全书》 丛书 ◎《农政全书》书影
概括明清时期科技成果的特点
多总结性
富实用性
含经验性
缺理论性
四、科技
【问题】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而为何到16世纪以后却衰落了?
材料: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李约瑟难题又称为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问,李约瑟困惑。
提示:可以从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问题探究】:李约瑟的难题
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束缚。经济:中国没有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无法为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经济基础。思想文化:长期以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儒家文化,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知识发展程度不高。外交:“闭关锁国”的政策,脱离了与世界的联系。科学家重视的是工匠精神,侧重实用和总结,没有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科技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意大利人利玛窦
徐光启与利玛窦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来中国传教。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中国人的视野大为拓展。传教士也将中国的文字、历史与文化介绍到西方。(利玛窦等翻译中国的“四书”)
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材料: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说明了什么?
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 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康熙
四、科技
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然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然而未撼动理学的统治地位;
出现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然而缺少创新成就,逐渐落后于西方。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外闭关自守。
19世纪中期,
中国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了近代化世界。
理解全球视域下明清社会发展的危机与困境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科技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至清中叶的
经济与文化
农业新现象
手工业进步
商品经济繁荣
发展
局限
小农经济占主导、
专制统治强化
陆王心学
明朝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世俗化、平民化,反封建,反专制
总结性的著作多,实用为主,西方科技传入
繁荣、发展但日薄西山
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
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
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B
B
课堂练习
3.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学的正统思想    B.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A
C
课堂练习
5.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由于(  )
A.程朱理学衰弱 B.商品经济发展
C.农耕经济的强化 D.西学的传播
6.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 中每一个奴婢都是鲜活的,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贾宝玉也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他们打成一片,这类情节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当时
A.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批判 B.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
C.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
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