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必修 4 哲学与文化专题九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二十三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突破主观题型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措施类试题的命题例 [2023·山东卷,T18(1)]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精神家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 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 廊……②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①成为引发强烈共鸣 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 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 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③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 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 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审题路径】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明确,根据情境信息的判断,运用必修4《哲学与 文化》的有关知识撰写。第一步:审设问、审材料→明方向审设问,标出 关键词审材料,画出 关键句 材料中已标记①②③笔记:1措施类 2问题指向第二步:调知识、找联系→组答案①答案溯源 材料本身 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教材知识 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答题语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华文化的丰满形象和精神面貌②答案溯源 材料本身 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教材知识 可联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转化答题语言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③答 案溯 源 材料本身 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 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教材知识 可联系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 化答 题语 言 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 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 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 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 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答案: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 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华文化 的丰满形象和精神面貌。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 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 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③中国共产党正是以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 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 化自信。④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 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题型模板措施类主观题答题方法(1)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明确知识范围和内容限定。(2)审材料:提取信息,对接知识点。确保答题要点全面且准确。(3)组织答案:序号化、段落化、条理化,确保语言既条理又规范。[押题训练] (2025·陕西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美丽中国建设,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 量发展,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 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具体划定过程中,国家坚持“应划尽 划”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识别出来,划入生态保 护红线。(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答案:(1)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尊重生态规 律,保护生态环境。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 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情况划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硬杠杠,不容挑战和触碰。红线划定难,严守更难,严守生 态保护红线的主要因素在人。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加强生态保护红 线监管,建立自上而下的考核问责制度,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 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宣传,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作用讲清楚, 要让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清楚,谁敢越过红线、破坏环境,就要承担责任,付出 代价。只有人人胸怀“国之大者”,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才能守住守牢生态保护红 线,不断筑牢美丽中国安全屏障,实现这一制度的初衷。(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如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答案:(2)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推进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宣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作用,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责 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的责任。②爱国主义是中 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推进我国生态文 明建设,要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推动人们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限时跟踪检测限时跟踪检测(二十七)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选择题①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②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③承载的文化内容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④以独树一帜的中国元素为世界文化添彩A1234567891011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瓷器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从原始青瓷到成熟瓷器、白釉瓷器,再到各种颜 色的釉瓷,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①符合题 意。两千多年来,瓷器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艺,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 涵和独特魅力,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是不能回答瓷器之所以能代表中国的原 因,排除。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以独树一 帜的中国元素为世界文化添彩,不是瓷器,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B1234567891011解析: “蓝田新婚礼”模式得到青年推崇,简约、文明、新潮,文化味和人情味十 足,成为当地婚庆形式的亮丽风景。而这,正源于历史久远的《吕氏乡约》所带来的 启发,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传统理念融入其中,并体 现出勤俭、绿色等新风。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优秀文化具 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①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优劣之分,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塑造文明新风,且“只有融入传统文化才能塑造文明新风”说法绝对,②不 选。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A1234567891011解析:该剧自开演以来在国内数十个城市演出上百场,用民族古典舞蹈的韵味打动了 数十万观众。这表明优秀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①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提供借鉴,②不符合题意。舞 剧《水月洛神》将“诗书礼乐舞”融汇一堂,为观众细腻地描绘出一段跨越千年的凄 美之恋。这表明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符合题意。 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传承,④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D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根据爆竹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物质条件,但“难与 社会发展相协调”说法绝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排除①。对于传 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求两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传统应该让步于当 代”说法错误,排除②。关于到底要声光寓意还是要绿色生态、要就业和产值还是要 安全与清新,说明传统文化的扬弃,应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为取向,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③正确。传统文化的发展,应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作 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④正确。1234567891011B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由于演职人员老龄化致使武戏部分已经没人能演,由于没有新的剧目上演致使 演出缺乏新意,前来参观欣赏的外来游客越来越少,束缚了柏峪燕歌戏持续发展。针 对这种情况,要融入时代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动力,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传统 戏曲的表达方式,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束缚柏峪燕歌戏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 新意,不是强调依托当地资源,形成特色品牌,也不是借助文旅融合,满足不同受众 的文化需求,排除①④。1234567891011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B1234567891011解析:万年仙人洞的考古证实,1.2万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对野生稻的利 用,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表明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 的连续性和创新性,①正确。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摒弃传统文化,②错 误。先民们辛勤劳作,逐步掌握了稻作技术,并精心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 源早”,表明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铸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③正确。材料体 现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未体现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的影响,排除④。1234567891011A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以来形成的政治品质和精神特质表明红色基因代代相 传,筑牢了海军坚定的忠诚信仰,爱国主义精神为海军提供必胜的精神动力,①③符 合题意。价值观影响海军的文化实践和生活,但不是决定,②说法错误。没有文化的 繁荣昌盛就没有海军的政治过硬,该说法夸大了文化的作用,④不选。1234567891011B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佐证了 雷锋精神同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能激 励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①④正确。中华民族精神寓于雷锋精神之中,排除②。雷锋 精神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精神标识,排除③。1234567891011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B1234567891011解析: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承载着国家强盛、国运兴的梦想, 中华体育精神能够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③正确。经济、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 济、政治决定文化,①表述错误。材料未反映文化与体育的关系,且文化不是体育发 展的土壤,④排除。1234567891011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B1234567891011解析:从抗日战争到现在,从古至今,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而前 赴后继,不懈奋斗,铸就了盛世中华的富足和强大,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力 量深深熔铸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和奋起的实践中,中国梦已成为激荡在十四亿 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没有体 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排除②。中国共产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盛世中华的重要因素,“铸就盛世中华的富足与强大” 夸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作用,③错误。1234567891011二、非选择题11. (2025·江西萍乡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 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匠心聚,百业兴。近年来,在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的引领下,产业工人的技术创 新风起云涌,我国的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产业升级日新月异。正是他们对产品生产独 具匠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坚持和追求,汇聚起了为中国式现代化强 基赋能的磅礴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让我们继续秉持其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的 可贵品质,遵循其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驰 而不息向前进。1234567891011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 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 大的精神动力。工匠精神彰显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蕴含了严谨、 执着、敬业、创新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工匠 精神,有利于培育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有利于营造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 会风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结合材料,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12345678910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