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标】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学习目标1. 认识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梳理发展线索。(时空观念)2.探究二里头遗址等,了解夏商周相关史实;认识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夏商周的更替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暴政,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家国情怀)1、阅读P22-26的介绍,划出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相关内容。2、阅读P22,找出夏朝王位继承的变化?3、阅读P25,勾出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4、归纳夏商周的更替的主要原因?启示?阅读P15-19,勾划出以下内容。(独立完成)部落联盟首领图1:大禹治水像图2:戴冠冕的夏禹夏朝的国王思考:大禹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 (si)氏。”这是《史记·夏本纪》中对禹建立夏朝的描述。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一)夏王朝的建立任务一:阅读P22-23,梳理夏朝相关内容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都城:禹阳城(今河南登封)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统治措施:①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②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形势图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贤德血缘公天下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任务一:阅读P22-23,梳理夏朝相关内容(二)继承制的变化考古发现信息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爵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饰,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复原图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它们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差别很大。反映了夏朝时期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的文明发展水平: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三)夏朝的文明:二里头遗址任务一:阅读P22-23,梳理夏朝相关内容下述考古发现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这是《史记·夏本纪》中对于禹建立夏朝的描述。思考题:对于夏朝的建立,史记中有记载,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夏朝的存在,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关系是什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关系:①都是认识历史的途径;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要相互佐证、去伪存真。二里头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任务一:阅读P22-23,梳理夏朝相关内容(四)夏朝的灭亡桀(山东武梁祠汉刻拓片)①夏桀统治残暴;原因:②商汤灭夏。材料: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史记 殷本纪》二、商朝的统治任务二:阅读P23-24,梳理商朝相关内容1.亳(bó) ……今河南郑州2.嚣(xiāo) …今河南荥阳3.相…………今河南内黄4.邢…………今河北邢台5.庇…………今山东郓城6.奄…………今山东曲阜7.殷…………今河南安阳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盘庚迁殷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建立者:3.都城:汤亳殷(一)商朝的建立二、商朝的统治任务二:阅读P23-24,梳理商朝相关内容4.巩固统治的措施:①对外:长期征战②对内: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P23相关史事商朝的周围聚居着请多民族,形成许多方国,即文献中记载的“多方”“邦方”。商王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这些方国。方国除对商王表示臣服外还要承担朝贡、纳税,以及随商王征代等义务。P24相关史事商朝时,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被迫在农田上集体耕作,在手工作坊里做工,在贵族家中劳动,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随意把他们转让、买卖,乃至屠杀,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华。例如,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者多达数百人,其中不少是奴隶。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可见其地位与牲畜等同。戴枷锁奴隶陶俑殉葬奴隶墓葬二、商朝的统治任务二:阅读P23-24,梳理商朝相关内容(二)商朝的灭亡:材料一: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材料二: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利簋铭文利簋铭文利簋①商纣王统治残暴;原因:②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吕尚等人的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三、西周的兴衰任务三:阅读P25-26,梳理西周相关内容(一)西周的建立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2.建立者:3.都城:周武王镐京(今西安)50多万平方公里100多万平方公里250多万平方公里(二)西周的统治——分封制1.目的:2.依据:3.对象:4.权利与义务: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宗亲、功臣、古代帝王后代诸侯权利:管理土地和民众,建立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三、西周的兴衰任务三:阅读P25-26,梳理西周相关内容(二)西周的统治——分封制三、西周的兴衰任务三:阅读P25-26,梳理西周相关内容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被统治阶级:(奴隶阶级)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6.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西周的统治——分封制三、西周的兴衰任务三:阅读P25-26,梳理西周相关内容7.作用: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司马迁《史记·周本纪》①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作用: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P26相关史事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三、西周的兴衰礼乐制度三、西周的兴衰(三)西周的灭亡任务三:阅读P25-26,梳理西周相关内容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幽王公元前771年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犬戎攻陷镐京原因: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平王东迁统治者统治残暴夏朝 商朝 西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重大事件亡国之君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禹汤周武王镐京阳城亳--殷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家天下”商汤灭夏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商纣王夏桀周幽王课堂小结:合作探究从下列图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夏、商、周兴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开国君王:夏禹、商汤、周武王姬发夏桀把人当马骑商纣王炮烙之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厉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兴:亡:暴政必然导致灭亡,治国理政要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启示:统治者勤于政事,重用贤才,关心人民。统治者昏庸残暴、荒淫无度、不爱惜民力。1.《史记》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党羽)攻益,而夺之天下。”这两则史料可共同说明( )A.《史记》比《战国策》更加可信B.中国开始进入王朝时代C.“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D.历史文献记载难以考证2.“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等级制度的形成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CD课堂练习3.《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天下为家”始于( )A.尧 B.舜 C.禹 D.启4.《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5.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A.巩固国家统治 B.提高军队实力C.发展农业生产 D.加强封建专制DB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