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课前提问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国家宏观调控加强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③社会结构的变化④福利国家相继建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亚洲四国:中国、蒙古朝鲜越南欧洲九国:前情回顾1945年前的苏联(俄)经济政策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8 新经济政策1936 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利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农业)积累资金。①压抑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②农轻重比例失调;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重。“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苏联模式经济:①片面发展重工业;②生产资料公有制;③指令性计划经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思想:实行个人崇拜。成就:仅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战期间,为击溃纳粹德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苏联模式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斯大林:形成苏联模式VS问题:到50年代,问题暴露了出来。虽然工业发展很快,从1913年到 1950年增加了12倍,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某些方面还有所降低。……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发展又该何去何从?1.成就与问题(1)赫鲁晓夫改革材料:斯大林的去世为苏联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机会。斯大林那种冷冰冰的现代 政策给苏联带来了严重的危机,苏联社会亟待改革。贝利亚长期追随斯大林,连他都提出改革,也说明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漫画与材料,思考 苏联的改革为何势在必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十分突出,斯大林的去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二战的结束,国内的安定,赫鲁晓夫地位逐渐稳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开始他的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苏联的改革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倡导玉米运动的赫鲁晓夫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广种玉米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的分析。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材料:尽管他不断想出一些新点子,想改变苏联的旧貌,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工作领导方法,用旧机制去推行新措施的典型做法,他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央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黄苇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思考: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是掘墓人,又是守墓人 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斯大林之外,另一个被称为“红色沙皇”的人,他统治苏联长达18年之久,仅次于斯大林。忽视民生的不平衡增长,预示了勃列日涅夫的成效不明显。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2)勃列日涅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苏联的改革材料:(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摘编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何以走上“不归之路”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背离社会主义方向(3)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苏联的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苏联解体(1)过程:1990.03.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俄罗斯等发表主权宣言1991.08.19.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组阻止分裂——失败1991.12. 26.苏联解体(2)原因: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内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外因: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普京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苏联解体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1964-1982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1985-1991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课堂探究】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侧重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相同点 农业重工业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②内容:主要是涉及经济领域;③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2.社会主义改革(1)原因①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②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南斯拉夫改革①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②影响: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缔造者------铁托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拓展提升】 多角度认识南斯拉夫改革从改革特点看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央权力逐渐下放从改革经验看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从改革结果看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3.东欧剧变(1)原因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根本原因) “布拉格之春”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2)概况类型 主要表现变化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发生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国家实现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国家陷入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东欧剧变示意图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国家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答记者问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确立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19921949中共八大1956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19781958大跃进2017中共十九大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恢复19601997中共十五大人民公社化运动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过渡时期1949-1956:(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8:(1)经历严重曲折,取得“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2)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0:(1)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今(1)2017年中共十九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2)2021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脱贫攻坚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道路东欧道路中国道路优先重工比例失调改革失败亡党亡国党失政权国名改变学习苏联照搬照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成就瞩目贡献重大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与成功本课小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多次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四史教育”: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创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探索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