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4教学设计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4教学设计教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识读《时局图》,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家国情怀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先一起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夏日”喻指哪个国家吗 台湾又是怎样离开祖国母亲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起走进那段沉痛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制造衅端,战争一触即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教师展示: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见教材第27页),带领学生以表格形式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主要战役。
主要 战役 经过 主要 爱国官兵 结果
丰岛 海战 1894年7月,日本偷袭清军运兵船,全船中国官兵英勇抵抗,最终全部壮烈殉国 全船爱国 官兵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续表
主要 战役 经过 主要 爱国官兵 结果
平壤 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叶志超弃城逃跑,左宝贵英勇牺牲 左宝贵 平壤陷落
黄海 海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邓世昌 日本夺取了制海权
旅顺 战役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进行野蛮屠杀 徐邦道 旅顺陷落
威海卫 战役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并进包抄威海卫 丁汝昌等 爱国官兵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教师展示:播放纪录片《甲午真相》中关于旅顺大屠杀的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28页《材料研读》中的文字,提出问题:请结合我们刚刚从视频中了解的史实,分析教材中这段话的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回答:含义:日军肆意屠杀中国民众的罪恶行径,充分暴露侵华日军是“强盗中的强盗”,有反人类的罪恶。启示: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在心怀和平的同时,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4.教师讲解: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勇于抗争、不怕牺牲、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解: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8页,归纳《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主要代表。
学生回答:时间:1895年春。地点:日本马关。主要代表: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2.师生总结:表格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条款 主要内容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严重削弱了中国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政治和经济
商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特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师生探究:中国当时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95万军队,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最终为什么是清政府战败了 这对于我们有什么重大启示
内因 外因
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处于起步阶段 军事上:清军装备落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政治上:日本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上: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军事上: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启示: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加强廉政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教师讲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展示漫画《屠龙大会》)。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肆意欺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教师讲解: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后,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扩张发生矛盾。沙俄联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而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当时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美国无暇东顾。为保证在华利益,美国后来采取了何种措施 该措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措施:美国见其他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同意。影响: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3.教师讲解:《时局图》(见教材第29页)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中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峻局势,深刻而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香肠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
三、课堂总结
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再一次遭到践踏,也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板书设计◇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