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变形”的情节使我们看到了变形的人和变形的社会。当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并展现在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昏庸的皇帝和谄媚的官员。看到了当时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变态心理,读懂作者对统治阶级进行的无情披露和鞭挞。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呈现在家人的面前时,我们不仅看到了置之不理的协理,述看到了冷漠无情的家人。他们对格里高尔的态度由亲近到厌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的社会。
《促织》与《变形记》两篇小说中都以荒诞的艺术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一个厚重的主题——异化悲剧,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所遭受的生理和灵魂的双重摧残。“异化”一词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理论之外的创作实践上,敏感的作家早已在异化问题的思考上遥遥领先——异化是以肉体的异化为开端,最终走向灵魂的高度。“异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促织》和《变形记》中的异化并不是作者一时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而是失去了理性的社会使然。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是作者对真实世界洞察后,从抽象再具体的结果。小说的批判性来源于小说的现实性,体现在表达上就是真实性。“人”变成“虫”这种“变形”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而我们称之“荒诞”,但是再荒诞、再夸张的小说也要有合乎现实社会的逻辑,帮助读者更清楚、更深刻地洞察到真实的现实社会。
(摘编自梁昌瑜《<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学名篇新解之一:变形的魅力》)
材料二:
生:我课后读了《变形记》的全本,全书三万字,都在写格里高尔变成虫子后,父母、妹妹、同事、租客等对他的态度,以及他的恐惧、绝望,想与亲人交流而不得的孤独。课文节选部分,包括整部小说,都建立在人变成虫子这个核心事件上,格里高尔和其他所有人的表现,都围绕人变成虫子的情节展开,特别是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
师:你说得不错。你这个观点我在文献里还没见过。很好!《促织》里成名的儿子,只有与他母亲的几句对话,没有心理独白,然后就是虫子与“蟹壳青”、与鸡打斗的画面。成名的儿子这个角色本身是模糊的,是道具般的存在,走向“前台”的是由他魂灵附体的虫子,但虫子是没有内心思考的,只有外在行动。而《变形记》一直在描写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他在观察亲人、同事、租客的反应,亲人、同事、租客也在观察他(它),这种相互的审视和思考,几乎构成了文本的全部情节。
生: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这是两部小说最大的差异。《促织》中人变为虫是浪漫主义的假想,如窦娥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如梁祝化蝶,如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浪漫的想象来达成愿望。成名如果没有一只厉害的蟋蟀,一定会遭遇更大的不幸,所以蒲松龄通过成名儿子的魂灵附体蟋蟀的情节,让成名的命运发生意外的转折,以喜剧结尾的形式完成这部悲剧。所以,这个情节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而《变形记》小说的情节集中在人变成虫这一事件中,这其实就是现代主义的写法。
生:现代主义?我感觉到的竟是这么“高大上”的理论吗?老师您再多说一点。
师;现代主义是个大概念,我们这里只说它的主要特点:荒诞、隐喻和象征。人变成虫,读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随后的心理描写,特别是格里高尔变成的这只甲壳虫与亲人之间关系的细节描写,刻画了金钱至上的背景下亲人之间脆弱的亲情关东,让读者感觉像是真的。关系是真的,整个事情是假的,这种亦真亦假的夸张写法,形成了小说荒诞的艺术效果。
生:为什么要用这种写法呢?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手法也可以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薄情”关系呀,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家庭生活类电视剧里还能看到这种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师:对呀。电视剧是给什么人看的?卡夫卡作品是给什么人看的?卡夫卡的贡献就在于对二十世纪初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的敏感觉察,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新的艺术手法为人类的精神宝库添加了新的、宝贵的资源。
生:老师,您别激动。
师:不激动,老师也看家庭伦理剧。我们正在讨论现代主义的主要手法。除了荒诞的艺术效果,我们还要看它惯用的手法:隐喻和象征。隐喻能起到一种暗示、联想作用,通俗地说,就是看上去写的是人变成虫子,实际写的是人被社会挤压之后的生存状态。至于象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卡夫卡写作《变形记》一定是因为对人的窘迫生存状态有切肤之痛,但小说不是论文,必须通过讲故事,运用隐喻、意象(如格里高尔变成的虫子)等方式将自己复杂的思考形象化。于是,卡夫卡用这种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代人的孤独、焦虑套上一个看上去有些搞笑的故事外壳,将严肃的主题揳入荒诞的叙事中。
生:老师,我明白了。17世纪的蒲松龄通过“人变虫子”,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的是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振聋发聩;20世纪的卡夫卡通过“人变虫子”,运用隐喻、象征等现代主义手法,揭示的是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令人深思。
师:算我没白费功夫。最后再提醒一下,任何艺术手法运用到极致都能成就艺术精品,不存在哪一种手法更高明,重要的是:文学既要关注人类当下的生存困境,还要遥想未来。
(摘编自冯渊《<变形记>与<促织>如何“变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促织》通过“人变促织”的情节,反映了变态的社会心理,对昏庸的皇帝和谄媚的官员进行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B.人的异化悲剧是小人物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从肉体异化发展为精神异化的悲剧。
C.与《促织》不同,《变形记》只写虫子的内心活动而不写其外在行动,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
D.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上世纪初人生存状态的异化,创造性地使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对经典作品要坚持整本书阅读,这样才能了解作品的全貌,完整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B.阅读经典作品,如果能在准确解读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再运用相应文学理论分析评价其思想、艺术,那么阅读认知会更深刻。
C.家庭伦理剧和卡夫卡的作品受众群体不同,所以在表现家人间的薄情时,前者要使用现实主义手法,后者要使用现代主义手法。
D.《促织》中的“人变虫”是浪漫主义手法,《变形记》中的“人变虫”是现代主义手法,二者在艺术上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3.下列对两则材料行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围绕“异化悲剧”,分析了两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主旨和艺术手法。
B.材料二老师从学生的阅读体会出发,抓住两篇小说的差异,转入对现代主义的探讨。
C.材料一行文语肓严谨,学术性强;材料二行文语言偏口语化,体现课堂特色。
D.材料一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
4.两则材料都谈到“荒诞”,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中学生的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叫孙芸芬
夏天敏
这些日子,她不断做一个梦。梦里娘总叫一个名字,孙芸芬。谁是孙芸芬?她不理,娘生气了,喊你呢,你莫装聋作哑。她说,我叫孙芸芬?娘更生气,你不叫孙芸芬叫啥子?她又气又伤心。你们跟我说过我叫孙芸芬吗?她哇哇地哭,醒来满眼是泪。老伴如果活着,肯定会被她惊醒。
她想老伴了。他们的婚姻是媒妁之言。换了八字,就成了。结婚那天,有人问,新娘叫啥?他爹说,没问。那咋称呼 他爹说,叫“家顺媳妇”就行。她也没觉得什么,叫得应就行。
娘连续不断地托梦来。多少年没回娘家了,她决定回去一趟。换了新衣,把头梳得光光生生的,出发了。
娘家村子叫清风寨。那里天寒地冻,以前只产荞麦,蔬菜也种不出。现在不一样了,还没到寨口,远远就见迤逦起伏的坡上一大片不知名的花,那花黄灿灿的,海浪一般涌向天际。车上有人说这花叫万寿菊,是药材,有公司收购的。
临家门正碰着兄弟。她叫兄弟憨憨,兄弟说他给自己起名字了,叫孙正兴。她说,好是好,可爹娘当初给咱取的啥名呢?兄弟愤愤不平,取啥名,养一窝娃,锅都吊起了,他们有啥心肠,生一个,憨憨,生俩,芳芳,叫得应就行。
吃完饭去给爹娘上坟烧纸。烧着烧着她哭起来了。她说,娘你告诉我,我是不是叫孙芸芬?娘呀你光梦里叫我,也没人给我作证。还有弄错字了咋办?……
兄弟见她哭哭啼啼讲半天,不耐烦起来。兄弟想不通哪个“芸”哪个“芬”有什么关系?但又被她的执着打动,于是和她盘点寨里比他们大一辈的老人。兄弟媳妇说,别费动了。兄弟说,不懂就别多嘴。
终于想起还有一个小舅奶,嫁到外村,好在不远。于是在天黑前赶到了小舅奶的村庄。
小舅奶快九十的人了,脸像风干的枣,人缩成小小一团,在床上。小舅奶认了好一阵,才想起。她忙问自己名字是不是孙芸芬?乖儿,你不是叫二妹吗?孙芸芬?从没听你爹妈说过哩。兄弟说,小舅奶,你再想想?小舅奶说,想个鬼,你爹妈就算扁担倒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倒是村小的刘老师给你姐取过。
她的心火又燃起了。第二天,去村小问学校老师,谁也不知道。校长知道她的来意,帮着翻档案,刘老师早就退休了,她家在县城。
到了县城,终于找到刘老师。老人家现在也八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老师说当年是给她起过名字,她问是哪几个字?孙芸芬。老师说得笃定。她请老师写在了纸上。
那张纸她揣进胸口的口袋,她终于有了名字,就像终于找到了源头。
她想有了名字,就让大家晓得。得趁现在。
出门遇到周三婶,她说,以后不要叫我“民娃奶奶”了,叫我孙芸芬。周三婶觉着别扭,说,你嫁过来就没名字,叫王孙氏哩。现在你又说自己姓孙,不姓王。这不乱了规矩?民娃奶奶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她说,还叫我“民娃奶奶”。周三婶忙说,好好好,你叫孙奶奶。她说,你没说我名哩。周三婶说,你叫……我叫孙芸芬,她说。周三婶说,记住了,你叫孙芸芬,说着抽身就走。在周三婶身后她嘀咕,你娘家姓啥?我还不晓你名字哩。
她在村里走,村巷寂寥,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好不容易又遇到一个,却是话痨吴七婶,还没说明白就给她绕住了。不行,得赶紧撒。吴七婶说,你那个、那个啥,民娃奶奶,我还没听清呢?啥名字……
她很沮丧,这事咋这难呢?还得另想办法,正琢磨着,哪知门外有人喊,民娃奶奶,你家孙子摔了。她一听,急忙奔到学校医务室。
校医说,没骨折,要静养半个月。这下,她不能出门了。
她对孙子讲了找名字的事。孙子说,奶奶可怜,活了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我一定教奶奶写会名字。哪知光一个横就写得她毛抓火燎的,额上尽冒热汗。
她老惦记着啥时能出门。再看自己的字越写越顺。她突发灵感,何不把名字贴到每家每户,他们一出门就能看到、就念,一人念,两人念,人人都念,不就都知道了?孙芸芬呀孙芸芬,你不笨呢,你还没老。
这个名字给了她念想、灵感、动力,让她活得有盼头,有滋味了。
她去小卖部买了二十本作业本。周大爷惊讶,纳闷这还是平日里连个塑料袋都舍不得买的民娃奶奶?一回去,她就开始写字,一页纸就写三个字。这样写,她也心疼的,但顾不得了,写小了人家看得见吗?
一想到每户人家一出门就大声念“孙芸芬”,她就激动。自己的名字终于被大声念出来了。那声音有苍老的,有嫩声嫩气的,有粗声大嗓的……各种声音交织起,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
晚上,她半夜起床,又找出手电筒,梳好头,衣服也穿板板正正,熨得妥妥帖帖。拎着襁糊出门了。
深秋的村庄,黑暗、静谧。夜风有点凉,正好拂着她的心。她贴完紧邻的张家,用手电筒射了射,她的名字泛着银色的光,清清楚楚,端端正正。走开几步,又用手电筒射了射,那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如夜幕中的星星一般,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
她贴完最后一张。这时,天空已有微曦。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这个声音在村巷里久久回荡……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交代了清风寨所发生的变化,表面上与情节发展无关,其实是补充了时代背景,也使故事变得更加合理。
B.兄弟憨憨为自己取了名字,却对她为名字哭啼不耐烦,可见他认同男尊女卑,不太认同她找名字的行为。
C.兄弟媳妇不理解、周三婶表示质疑,表明不少女性对名字之事并不在意,更加反村她的执着难能可贵。
D.她曾被叫做二妹、家顺媳妇、民娃奶奶等,最后确认自己叫孙芸芬,称呼的变化也体现她人生角色的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名字”为线索,串连起梦见名字、找名字、写名字、贴名字等多个场景,故事内容丰富却不显散乱。
B.小说借内心幻想来写人,如“各种声音交织起,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生动表现了她内心的满足和激动。
C.小说的对话夹杂着“啥子”“咋办”等方言词,还有“扁担例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之类的戏谑,乡土气息浓郁。
D.开头“谁是孙芸芬”反映她缺少独立意识,结尾“我叫孙芸芬”表明她获得尊严感,首尾呼应,体现了人物的成长。
8.小说为主人公寻找名字设置了各种障碍,故意延迟情节的进展,这样写有哪些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9.《祝福》中的祥林嫂始终没有姓名,而本文的她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名字。请结合文本,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知出A此B而乃C贪疆埸D尺寸E之利F背盟G败约H以自相屠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抵抗,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B.至于,以至于,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至于怨诽之多”的“至于”意思不同。
C.暴,暴虐,与苏洵《六国论》中“暴霜露,斩荆棘”的“暴”意思和用法相同。
D.罪,归罪,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虹”活用类型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认为,韩、魏是秦国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关键,韩、魏的边境是诸侯与秦对抗的前沿,但韩、魏的实力不敢秦国。
B.苏辙认为,齐、楚、燕、赵四国得益于韩、魏的保护,应当支持两国,使它们在挺身而出为天下与秦作战时无后顾之忧。
C.李桢认为,六国不割地贿赂秦国就不会削弱;知道坚守合纵盟约,并帮助韩、魏抵抗秦国,就可以消除秦国的威胁。
D.李桢认为,六国和秦同一样聚虐和狡诈,只是六国最终无法做到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在自我削弱中走向灭亡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14.苏辙和李桢对六国为秦所灭分别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洞仙歌·对雨思友
蒋捷
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惟是停云①想亲友。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
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牖,窗烛心悬小红豆。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②,嗟今雨、此情非旧。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
【注】①停云:陶渊明《停云》诗,自序云“思亲友也”,诗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②萧萧:风雨之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先点出“想亲友”之情,接着以“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说明此情之重。
B.上阕西风、枯荷、衰柳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寥落的意境,以此衬托词人的孤独寂寞。
C.“窗烛心悬小红豆”运用比喻,将黑夜中的灯火比作红豆,使人感到温暖与愉悦。
D.下阕以反问作结,引发读者对“能否天晴”的浪漫想象,既呼应标题,也含蓄抒情。
16.这首词围绕“雨”多次转换时空,表达思友之情。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 ▲ ”劝谏唐太宗谨慎营造宫室,以“ ▲ ”劝谏唐太宗远离奸邪小人。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 , ▲ ”为理由反驳司马光关于其新法“生事”的指责。
(3)古诗文中有许多与火有关的场景或比喻,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距今442年前,当利玛窦带着《圣经》和机械钟来到中国时,中国人只接受了后者。“西僧利玛窦做
自鸣钟,以钢为之,一日十二时凡十二次鸣,子时一声,丑时二声,至亥时则其声十二。”这个能自动鸣响的 神奇之物让所有中国人 A ,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人看到过、听见过或者想象过的东西。
事实上,①就连那时的中国人自己或许都已经忘记,②早在大约500多年前的北宋,③中国就已经制造出了准机械钟——水运仪象台。④它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结构,⑤集天文观测、天象表演和报时三种功能干一体,⑥其精确程度直到惠更斯发明摆钟才被打破。⑦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据此认为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机械式钟表。
清代皇帝大都衷情于西洋钟,犹以康熙、乾隆为最。在康熙时期,一个自鸣钟需纹银5000两。物以稀为贵,昂贵的机械钟因此成为一种用来眩耀权力和身份的理想媒介。
在《红楼梦》中,涉及钟表的情节 B 。
如在第六回,作者用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来引出这部著作的头绪。这位乡野老妪刚在凤姐东屋坐下,就看到了一座大自鸣钟。这是因为王熙凤是荣府的当家奶奶,( 甲 )。
又如在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充分展现了其管理才能。她针对宁府的五项弊端提出应对策
略,各个击破。她将众仆妇分班安排、各负其责,工作都有时间限制。她道:“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从凤姐此话可得几个信息:其一,凤姐的贴身随从都携带钟表,以利于按时办事,这时的钟表显然不是装饰品,( 乙 );其二,宁府的上房也有挂钟,而且宁府奢华程度不下荣府,挂有时辰钟的上房肯定不仅一间,绝对不会让一堆人围在一个上房看时辰的画面出现。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3分)
22.《红楼梦》学习小组正在创作剧本《王熙凤管家记》,其中有一段钟表商人向王熙凤推销有“凤凰牡丹”雕塑装饰的西洋大自鸣钟的情节。请你根据上文内容,为钟表商人写一段推销台词,不超过10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建筑师说:“当我想的是建筑学能给我带来什么时,它的确也会有所回报;而当我想的是我能给建筑学带来什么时,我才真正得到了更多。”他的观点启示我们:单纯的索取虽然能带来一定的回报,但奉献和创造能带来更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只写虫子的内心活动而不写其外在行动”错,原文是“《变形记》一直在描写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他在观察亲人、同事、租客的反应,亲人、同事、租客也在观察他(它),这种相互的审视和思考,几乎构成了文本的全部情节”。)
2.C(强加因果,受众群体与作品所用手法在文中无因果关联,且电视剧和卡夫卡作品的受众也是有交叉的,如文中的老师。)
3.D(“从抽象到具体”错,材料一从分析情节切入,然后分析小说的主旨和艺术手法,并非从抽象到具体。)
4.①材料一侧重谈荒诞的真实性,指出荒诞要合乎现实社会的逻辑,其目的是帮助读者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洞察真实的现实社会;②材料二侧重谈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效果,是通过亦真亦假的夸张写法取得的。
评分参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①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学生不满足于课文节选,在课后阅读《变形记》全本,形成对原著的完整、深入的认识。②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学生基于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不断提出问题,如“这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要用这种写法呢”等,展现出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精神。③归纳与总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两部作品的不同创作手法及反映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指出17世纪蒲松龄和20世纪卡夫卡通过“人变虫子”分别运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手法,反映不同社会层面的问题。④善于比较,加深认识。学生将现代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表现家庭成员“薄情”的手法加以比较,提出疑问,加深了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认识。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给满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B(“可见他认同男尊女卑,却不认同她去找名字的行为”错误。“认同男尊女卑”于文无据;从批评媳妇、陪她找人等行为,可看出他支持她找名字。)
7.D(“反映她缺少独立意识”错误。日所有思,夜有所梦,开头写她做梦时十分在意自己的名字,表明她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8.①增强故事的曲折性,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丰富人物形象,人物的心情随着寻找名字的情节而变化,展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突出主人公对名字的执着追求:③深化小说主题。寻找名字的过程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强大的旧习俗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赞美了主人公的觉醒精神。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给满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旧社会与新社会的时代差异。祥林嫂生活在封建礼教严格控制的旧社会,而本文中的“她”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新时代,虽有旧传统的遗留,但已然有村小教育、经济转型(万寿菊产业)等现代因素,为“她”的觉醒提供了现实土壤。②周围人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不同。祥林嫂面临的是集体漠视,鲁镇人以“祥林嫂”称呼固化其“不洁”标签。而本文中的“她”得到了帮助,虽然有些人还有传统观念,但对于她寻找名字并没有嘲讽或设置阻碍,他人的支持给了她坚持的动力。③个体意识觉醒程度的不同。祥林嫂的时代大多数人缺乏个体意识,有待被唤醒。而新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她”周围的人们比如兄弟孙正兴也逐渐在意自己的名字。
评分参考:每点3分,大意对即可,答出任意2点即可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FH(原文: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11.C(A项:抵抗/掌握。B项:以至于,表程度加重或递进/表另起话题。C项:暴虐,形容词/同“曝”,暴露,动词。D项:归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出现彩虹,名词活用为动词。)
12.C (“李桢认为,六国不割地贿赂秦国就不会削弱……”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这是苏洵、苏辙的看法。)
13.(1)(我)常替它们(六国)深入思考长远谋划,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使自己(国内)安定的计策。
评分参考:“以为”“自安”各1分,大意2分。
(2)如果(是)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
评分参考:“若是”“术”各1分,大意2分。“若是”译为“像这样”也可。
14.①苏辙对诸侯实力远超秦而为秦所灭感到奇怪,又为齐、楚、燕、赵目光短浅,不知道辅佐韩、魏而深感悲哀。②李桢为六国不施行仁义来自保而感慨。
评分参考:第①点3分,答出“奇怪”1分,答出“悲哀”2分;第②点2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读过《史记·世家》中六国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替六国深入思考长远谋划,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重点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重点也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的边境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借助他们来挡住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韩国、亲近魏国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齐、楚、燕、赵四国,四国于是可以在这片区域内保全自身。以这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自己困住自己了。以至于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二: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六国)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暴虐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归罪于秦国。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六国中)有像秦国一样善于利用有利地形的国家,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增加一个像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到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15.D (“反问”错,“果能晴否”是疑问。)
16.①从现在到过去。词人从眼前的濛濛细雨,回忆起去年友人雨夜登门,两人畅谈至深夜的情景。②从过去到现在。词人的思绪再从去年的“风雨萧萧”回到当下,今昔对比,抒发不能与友人相会的凄凉之情。③从现在到未来。下阕最后,词人揣测重阳日是否会天晴,含蓄地表达对与友人再会的期盼。
评分参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3)答案示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评分参考:每句1分,如有错别字或书写不规范,该句不给分。
18.答案示例:A.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B.比比皆是/俯拾皆是。
评分参考:A处只要填表现“惊讶”意思的成语即可给分。B处只要填表现“数量很多”的意思,且可以修饰“情节”这一主语的成语即可给分。
19.答案示例:甲:钟表最能展现其气派/地位。乙:而是一个计时工具/实用工具。
评分参考:每句2分。甲句得分点为“钟表”“气派/地位”,乙句得分点为“而是”“工具”。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0.答案示例:第一处:②句删去“大约”。第二处:⑥句“打破”改为“超越”。
评分参考:改对1处给2分,找出相关句子但未改对不给分。
21.第一处:“衷”改为“钟”;
第二处:“犹”改为“尤”;
第三处:“眩”改为“炫”。
评分参考:改对1处给1分,找出错别字但没有改对或书写不规范,不给分。
22.答案示例:琏二奶奶,这座大自鸣钟要纹银五千两,虽然有点贵,但它可是西洋进口的稀罕玩意,物以稀为贵呀!这雕塑的凤凰乃百鸟之王,又对应您的名字,牡丹象征富贵荣华,只有这样的钟,才配得上您荣国府当家奶奶的身份呀!
评分参考:介绍价格,给1分。介绍“凤凰牡丹”的寓意,给2分。语言得体,符合情境和双方身份,给2分。大意对即可,“琏二奶奶”也可称为“奶奶”,但不宜用“夫人”“女士”等现代称呼。
23.【审题提示】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引用2025年普里克兹建筑奖得主、中国建筑家刘家琨的获奖辞。为使学生更聚焦于话语本身,故隐去姓名和发言背景。第二部分是命题人对这段话语的阐释,提出了“索取”“奉献和创造”两个核心概念,并指向“奉献和创造能带来更多”的观点。写作本文,要首先明确它们的内涵及关系:①“索取”对应“建筑学能给我带来什么”,是立足于现有条件的利用。②“奉献和创造”对应“我能给建筑学带来什么”,是对现有条件的增加与创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为他人、后人造福的高尚情怀。③基于以上两点理解,可知“真正得到了更多”不仅指实利的增加,也指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写作时,除了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关系,还要着重探讨“更”的关系内涵——“更”不是排他性选择关系,而是一种程度、价值的正相比较。
【评分细则】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1.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参照202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⑦完全空白的,评0分。
3.关于抄袭作文,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内容,或者主要论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