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单元导语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获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4条主线《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鲁莽的保守的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激进的卫国战争中苏联直接经济损失占当时国民财富的1/3,战后几千万居民无家可归,粮食产量相当于战前的60%。1946年,苏联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年,主要工业指标超过战前水平,1946年,爆炸原子弹,1953年,爆炸氢弹。1947年,取消食品配给制。到1950年,新建城市住房1亿多平米,新建农村住房270万套。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得益于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然存在并日益严重。从“四五”计划执行结果看,工业投资额的88%用于机器制造业,只有12%投到了轻工业。轻工业生产非但没有达到计划目标,甚至还低于战前水平。此外,公路、铁路、水路和海路运输业等,也都因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受到损害。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四五”计划预定农业生产增长27%,但由于战后对农业投资较少、自然灾害和行政命令等原因,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到1950 年时仅达到1940年水平的99%,还没有超过十月革命前的水平,谷物总收获量仅为战前水平的78%。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农业依然是苏联经济中最落后的产业。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实行干部轮换制和任期制;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农业: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实行小组包公奖励制;垦荒,种植玉米运动;工业:将部门管理机制变为地区管理机制;支持价值规律、物质刺激等学术讨论;冷战:提出和美国“和平共处”的策略。⑴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⑵工业引入市场因素,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促进经济发展。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促进思想解放;但造成苏共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思想混乱。⑷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原有体制的局部调整。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①前期:政治:注重集体领导。工业: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农业: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制度;加大农业投资。冷战: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②后期:改革:注重科技进步,但整体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冷战:开展军备竞赛,入侵阿富汗。(2)效果:① 一定程度推动工农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③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原有体制的局部调整。④后期改革放缓,经济下滑,矛盾丛生。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经济: 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失败)。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将联邦制改为邦联制。思想: 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公开性(揭露历史黑暗面),民主化(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多元化(多党制、私有化、自由化)否认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1)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3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年8月14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20日签署。(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联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①历史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现实原因: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③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④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⑤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⑥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⑦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特权、腐败、脱离群众等)⑧导火线: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解体 原因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异同相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都扩大工农业生产单位自主权,引入激励机制;③结果都是失败的改革。不同:①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政治改革;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后者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一千年未必能建起一个国家,而毁灭一个国家,一小时足矣。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期,苏联越出国境线作战,帮助东欧国家获得解放的同时,一并将苏联模式植入。在恢复和发展的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国家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民主德国改革内容 社会主义自治,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 积极性。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 实施“新经济体制”,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布拉格之春”。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改革效果 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东欧国家不同程度地以各种方式进行了体制改革,它们的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旧的体制内部的弊病积重难返,人们的不满不断积累,已经丧失了从体制内部进行改革的信心。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3.东欧的社会主义剧变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剧变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3.东欧的社会主义剧变“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东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10个小时。”——牛津大学教授提摩西·加顿·阿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部分国家更名简表 时间 1989年10月 1989年12月 1989年12月 1990年4月 1990年11月 1991年4月国家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更名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 波兰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权力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思考:东欧因何会发生剧变?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3.东欧的社会主义剧变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①历史原因: 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②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陷入困境。③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东欧动荡。④外部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反映苏联解体的一幅漫画作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处于低潮,西方资产阶级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冷嘲热讽,美国政客布热津斯基高调断言“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弗朗西斯·福山也鼓噪“历史终结”。——林彦虎,冯颜利《对苏联解体教训的再认识》请结合相关历史史实反驳这一论断。苏联——改变社会主义——裂变东欧——迷失社会主义——剧变中国——坚持社会主义——蜕变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两弹一星等)1978开始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国-20世纪21世纪以来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十八大以来解决绝对贫困问题2021年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谷物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科技不断发展。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西方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恩格斯:“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习近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以史为镜明未来以史为镜明未来“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学习新四史课堂小结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战后初期发展成就与弊端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弊端东欧改革与剧变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成就与意义经验教训1.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D2.“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C3.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 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 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B4.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B.重点发展重工业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A5.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的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③“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