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7分
1.按要求填空(4分)
(1) ,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2)鼓瑟希, ,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极写秦王朝对待珍宝毫不珍惜、奢靡无度的两句是 ”。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独特理解
②从选材、制胎到施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③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千年而不衰
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每件陶瓷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⑤无论是质朴的粗陶,还是精致的瓷品,皆在泥土与火的淬炼中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A.⑤②④③①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 ③①⑤②④
二.阅读53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3-6题。(12分)
材料一
乡贤祭祀古已有之,《礼记·祭义》中即有“祠先贤于西学①”的记载。汉代出现了祭祀“阙里之先贤”的情形,但此时尚无“乡籍”概念。唐代出现专门崇祀乡里贤者的先贤祠堂。宋元时期,乡贤祭祀发展,“贤”与“乡”结合更紧密,“群祀”成为主要祭祀形式并普及,祭祀场所多元化,官学祭祀成趋势,为明代乡贤祭祀步入庙学奠定基础。
明代乡贤祠祀发展分两个阶段:嘉靖更正祀典前是创设调整期,府县在国家倡导下创设或改造乡贤祠并向庙学迁移,但存在区域不平衡;嘉靖更正祀典后是普及完善期,乡贤祠与名宦祠相对立于学宫,作为庙学祭祀体系一部分被规范完善,祭品、祭仪、位置等都有明确规定,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教化实施。
嘉靖中后期,乡贤祠祀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明代统治者意志与教化指向。一方面,乡贤祠祀与地方庙学融合重申了儒学正统。乡贤祠附于庙学,加强了祭祀的儒学内涵,乡贤选拔和规制设定需符合“扶植教化、羽翼正道”的儒家祀典标准,“祀乡贤”成为褒表忠臣的形式,传达“忠义”内涵,褒表忠臣、激励后进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体现“分而化之”的教化指向。分祀既是礼法需要,更有教化用意。乡贤与名宦身份不同,教化对象不同。分祠而祀让教化指向更清晰,巩固了儒学在地方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体现明代以“忠孝”为基调的国家意志。
(摘编自张会会《明代乡贤祠祀的教化指向》)
材料二
“乡贤”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明清两代,“乡贤文化”被进一步强化,“乡贤”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传统“乡贤”践行着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乡贤文化”也成为彰显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乡贤”的内涵焕然一新,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有能力、视野开阔,并且掌握一定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本和数字信息资源,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对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贤达和精英,超出了传统“乡贤”的范畴,固谓之“新乡贤”。“新乡贤”涵盖群体广泛,包括各类精英人才、技术能手,离退休返乡的官员、教师、医护人员、军人、文人学者、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返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数字网红等。这种多元群体既保障资源丰富性,又能传承文化、发扬创新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发挥“新乡贤”带来的“鲶鱼效应”,搅活家乡振兴的潭水,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 一些退休人员选择回乡长期定居,全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享受乡村环境的同时贡献力量。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能人可短期回乡,以休假方式为家乡献计献策,阶段型参与建设。在外成功的“新乡贤”可带项目、资金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专项型助力乡村振兴。
“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有财力的“新乡贤”投资办厂,发展多种产业,吸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有经营才能的组织村民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多种经营;有技能的带领乡亲发展传统产业。在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上,“新乡贤”凭借自身优势,弘扬美德和核心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为激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多管齐下。要提供舒适生活环境,为“新乡贤”的子女、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在入托入学、就业就医、养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工作平台,尊重他们的建议,在要素保障、政策和办事程序上给予支持,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打造情感地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和退出机制,完善“新 乡贤”队伍。
(摘编自唐任伍《“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注】①西学:周代的小学。
3.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2 分 )
A.嘉靖朝更正祀典后,乡贤祠祀加强儒学内涵,规范礼法教化的形式。
B.唐代出现专门的乡贤祠堂,宋元时期乡贤祭祀成为主要形式并普及。
C. 明代才将乡贤从先贤群体中抽离出来,所以真正乡贤祠祀始于明代。
D.汉代出现了祭祀“阙里之先贤”的情形,但此时尚无“乡籍”概念。
4.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传统乡贤因缺乏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本,无法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B.政府若为新乡贤亲属提供“绿色通道”,可以提升其返乡积极性。
C.新乡贤的多元性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需限制其涵盖群体范围。
D.建立乡村荣誉墙和纪念碑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条件。
5.材料一与材料二均围绕“乡贤”展开论述,请结合文本分析传统乡贤与新乡贤在内涵与 作用上的主要差异。(4分)
6. 请你为家乡的“乡贤祠”推荐一名乡贤,并结合上述语段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推荐词,字数100字以内。(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9题。(10分)
北上
徐则臣
①谢平遥和李赞奇是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同事,一个精通英语,一个擅长意大利语。工作时各忙各的,下班后便凑在黄浦江边的小馆子里,喝酒谈天。年轻气盛,几杯酒下肚,就开始畅谈大清朝和天下事。
②谢平遥的兴趣不在翻译,更想干点实事。李赞奇还记得这个小兄弟喝多了就说,大丈夫当身体力行,寻访救国图存之道,安能躲进书斋。说多了大家也就姑且一听。不想某日;酒馆里突然安静下来,才发现谢平遥不见了。他去了漕运总督府,那里缺个翻译。
③翻译馆不是肥缺,去漕运总督府也不是美差,从大上海去到苏北小城,相当于流放。吃英语饭的一拨译员被召集到一块儿,一个个都低下头。长官问,真没有 谢平遥站起来。
④“为什么想去 ”
⑤“干点实事。”
⑥座下同仁哄笑。当此之世,还有比“干点实事”更可笑的么 在上头允许谢平遥“慎重考虑”的两天里,一直器重他的上司去看他,一杯凉茶都端热了,反复给他论述国家和个人的前途之可能,末了问,还去吗 谢平遥说,去。上司长叹一声,也罢,世道如此。
⑦谢平遥收拾行装,星夜赶往淮安。路远水长,搭车,步行,大船,小船,还蹭过放排人的竹筏子。到了淮安的那天早上,痛痛快快吃了两大碗当地著名的长鱼面,然后一身热乎 劲儿去衙门报到。刚开始几年,他庆幸自己来对了地方:有事干,有大事干。谢平遥跟着长官和洋人谈。翻译时比长官都急,长官表达不到位的意思,他用英语给补足了;洋人闪闪烁 烁的话,他给彻底地翻出来,让大人们听着刺耳难受。他的翻译让谈判和交流变得更加有效,三下五除二直奔结果;时间明显缩短了,但也让衙门里的大人和洋鬼子经常莫名地光火。
⑧关于这一点,谢平遥和李赞奇在通信中讨论过,究竟何为翻译的伦理。该直译还是意译 在翻译中是否可以补足与完善 谢平遥坚持终极意义上的有效表达最重要。李赞奇不同意,什么叫有效表达 是你的有效表达还是被译者的有效表达 谢平遥写了一封长信跟他理论:你都不知道洋人是多么傲慢和贪婪,他们船在咱们水里走,凭什么他们说了算 大船小船,凭什么挂了个洋国旗就可以插队加塞 你也不知道咱们衙门里的这帮窝囊废有多卑微,洋鬼子嗓门大一点,他们腰杆就弯下去几度。我要一板一眼照着大人们的意思译,咱运河上 早就飘满了万国旗。
⑨李赞奇提醒他,如此下去工作恐难长久。果不其然,第四年刚过两个月零三天,他就被“委以重任”,派到了清江浦的造船厂。
⑩三年后,他从巡察的京城官员那里得知,京城变法了,领头的是那个姓康的,还有他的弟子梁启超。这消息让他着实兴奋了一些时候,尽管他一直不喜欢报纸上印出来的康南海照片,胡子的造型让他有说不出的别扭。他给李赞奇写信:真想去京城看看,见证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李赞奇回信波澜不惊:老弟,矜持点,伟大的时代不是煮熟的鸡蛋,剥了壳就能白白胖胖地蹦出来。又被李赞奇的乌鸦嘴说中了。再次得到变法的消息,谭嗣同等人已被 推到菜市口砍了,康梁的通缉令也沿运河贴了一路。谢平遥为康梁的安危很是担心了一阵子,整个人七上八下地悬着,好像自己也成了在逃犯,生活总也落不了地。好在船厂旁边有家面 馆,隔三岔五早上去吃碗面,热乎乎地下了肚,这一天才稍稍踏实一点。但饭量明显小了,老板娘亲自下厨做的正宗长鱼面,也只吃得下一碗。
等灾民三五成群沿运河南下,谢平遥才知道又出大事了。他在运河边看到更多灾民顺水而下,更有一贫如洗的灾民船都坐不起,挈妇将雏沿着河边蹒跚而过,接着八国联军入京,烧杀抢掠,然后义和团被镇压。天下是真乱了。他还没来得及理出个头绪,李赞奇电报到了。
李赞奇的意思是,待不住别硬待,该动就动起来。李赞奇前两年也从翻译馆出来了,在上海《中西画报》做主笔,专写欧美的新鲜事。几封电报后,他跟妻子商量过,决定投奔李赞奇。还是在一个吃了两碗长鱼面的上午,他给上头递交了辞呈。两碗面吃下去,胀得想吐,他憋着。这是个仪式,新生活开始了。(有删改)
7.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内容。(3分)
8.分析谢平遥与李赞奇讨论翻译伦理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3分)
9.小说多次写到吃长鱼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0-11题。(5分)
沉醉东风·息斋①画竹
( 元)徐再思
葛陂②里神龙悦形,丹山③中彩凤栖庭。风吹粉锋香④,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
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注】①息斋:李衍,号息斋道人,善绘竹。②葛陂:相传东汉仙人费长房将青竹掷于葛陂而化为龙。③丹山:《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焉,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凤凰非竹实不食。(④锋(tuò):竹笋的外壳。
10.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语言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 1分)
A.豪放洒脱 B. 幽默诙谐 C. 典雅清丽 D.直白质朴
11.本曲题为“息斋画竹”,全篇未见直接描绘画竹内容,却处处表现画竹之妙。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6分)
毕舅知分
(宋)孙光宪
①唐毕相诚①,家本寒微,其舅父为太湖县伍伯②。相国耻之,俾罢此役,为除一官,累遣致意,竟不承命。特除杨载宰此邑,参辞,毕相特于私第延坐与语,期为落此猥籍,津送入京。杨令到任,具达台旨。伍伯曰:“某下贱,岂有外甥为宰相耶 ”杨令坚勉之,乃曰:“某每岁公税,享六十缗④事例钱,苟无败缺,终身优渥。不审相公欲为致何官职 ”杨令具以闻相国叹赏亦然其说竟不夺其志也。
②近者,蜀相庾公传素与其从弟凝绩,曾宰蜀州。唐兴县郎吏有杨会者,庾氏之昆弟。泊迭秉⑨蜀政,为杨会除长马以酬之。杨会曰:“某之吏役,远近皆知,忝冒为官,宁掩人口 岂可将数千家供待⑤,而博一虚名长马乎 ”虽强假军职,除授检校官,竟不舍县役,亦毕舅之次也。(选自《北窗琐言》)
【注】①唐毕相誠:毕誠,唐懿宗时拜相。②伍伯:即杂役。③台旨:指毕相的旨意。④缗:指成串的钱。⑤迭秉:轮流执掌。供待: ⑥供待:供给。(⑦检校:没有职权的散官。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苟无败缺 (2)泊迭秉蜀政
13.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不审相公欲为致何官职( )
A.仔细 B.询问 C.知道 D.确实
(2)亦毕舅之次也( )
A.类别 B.驻地 C.次数 D.卑下
14.第①段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杨令具以闻相国叹赏亦然其说竟不夺其志也。
15.把第①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相国耻之,俾罢此役,为除一官,累遣致意,竟不承命。
16.比较毕相舅父与杨会两人对于提拔任用态度的异同。(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10分)
六国论
(清)彭光斗
①昔人咸咎六国以割地赂秦亡,夫岂然哉
②土地者,诸侯之大宝也,赂人者,人主之大辱也,无故捐大宝冒大辱,自速覆亡之实祸,六国虽愚不至此。然则其赂秦何耶 曰:彼将以救亡云尔。里人有拥万金之产者,昏夜 巨盗踵门燔其庐,将絷主人而戕之,环顾僮仆邻里,胥①惶骇辟易莫敢救,即救且不免。不得已分与金帛,为好言以款其去,亦情势之常,宜无足怪。
③吾又尝历考战国史记诸书,见夫诸侯之地之入于秦,秦以兵力取之者十八九,诸侯自以其地献者十二三,而惟魏居半焉。盖魏地近秦,秦不得魏,则上郡、关中之险与魏共,不能扼吭以制山东,以故魏被兵于秦,迄战国无宁岁,一大败于卫鞅而河西献,再大败于白起而安邑献,三大败于穰侯而南阳又献。苏代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止。”此言特为魏危之,然魏固无如何耳。他若韩与赵一再赂秦,楚屡构秦祸,亦仅再割地予秦。齐事秦最谨,未闻割地。燕献督亢图在垂亡之日,并非魏比。然则六国未尝概以赂秦为事也,而论者猥执辨士一偏之说,讥其不战而亡,过矣。
④且即以赂秦论,亦未可遂指为亡国之计也。昔文王献洛西于纣而周以兴,勾践扫境内事吴而越终霸,韩魏之先不拒智伯请地卒灭智氏而分其国。独不闻囊者秦亦尝赂六国乎 孟尝之师一叩函谷,遽从楼缓议,割河东三大县以讲于诸侯。究之秦不亡,且能亡六国,则是割地不足以病秦。夫割地不足以病秦,而独以病六国,亦多见其好以成败论人而已。(选自《史论汇选》)
【注】①胥:都
17.分析第②段里人遭巨盗故事在论证中的作用。(3分)
18.下列对第③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根据史料,诸侯主动献地给秦国只占十之二三。
B.魏国献地占一半,因为魏国处于秦国东进要道。
C.韩赵两国屡屡赂秦,而楚国仅仅一次割地给秦。
D.齐国未尝割地给秦,燕国献地图已是垂亡之际。
19.评析本文反驳“六国以割地赂秦亡”这一观点的说理思路。(4分)
三 写作(40分)
20.常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所以应该广交朋友。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1.(4分,每空1分)
(1) 越陌度际
(2) 铿尔
(3)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亦可)
2. D
3. B
4. B
5. 内涵差异:传统乡贤以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标准,强调道德教化与维护 地方秩序(或者:传统乡贤以忠义等儒家内涵。)(1分);新乡贤则突破传统范畴,涵 盖多元群体,强调资源整合能力与创新精神(1分)。
作用差异:传统乡贤通过祠祀制度以褒表忠臣、激励后进,强化儒学正统,巩固国家意志(1分);新乡贤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助力产业振兴、文明建设等(1分)。
(评分细则:每点1分,少一点扣一分)
6. ①符合推荐词的文体形式,如“我向大家推荐……”“……·特此向大家推荐。” (1分)
② 有具体的推荐对象(有名有姓),真实或虚构均可。 (1分)
③ 具体解释推荐的理由。 (2分)可结合第5题的内涵和作用的相关内容,包括推荐 对象的功绩、影响和意义等。根据理由的质量给分,理由具体给2分,理由单薄给1分。
7. 通过上司“端凉茶端热”的动作、反复劝说的语言,从侧面表现谢平遥的果断执 着:谢平遥简短坚定的“去”,展现其果断执着;上司的长叹与众人哄笑相呼应,以周 围人的不理解反衬谢平遥坚守理想、勇于“干点实事”的形象。
正面描写及其内容,1分:侧面描写及其内容,1分: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1分。
8. ①在人物刻画上,谢平遥富有理想,充满热情,要改变洋人傲慢贪婪、官员窝囊 卑微的现状而坚持意译可以越俎代庖;李赞奇则理性冷静,认为直译才是对被翻译者的 有效表达。(1分)
② 在情节发展上,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谢平遥坚持自己的翻译方式而引发矛盾,为后来被调到造船厂埋下伏笔: (1分)
③ 在主题表达上,深化主题,展现出在国家面临困境时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1分):同时体现出在时代变革中人们的不同思考与观念的碰撞。 (1分)
每个角度分析,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给1分;只有条条框框,比如只写“ 摧动情节发展”,该点不给分。给满3分为止。
9. ①小说结构上,“长鱼面”贯穿全文,从初到淮安吃长鱼面,到在造船厂吃面, 再到离开时吃长鱼面, (1分)串联起人物的经历,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优化了小说 的叙事节奏(1分):
② 人物情感上,初吃长鱼面时的热乎劲儿象征人物初到淮安的热情与期待,后来饭 量减少体现他遭到挫折后的失落,最后递交辞呈时吃长鱼面“胀得想吐”、 “憋着”,暗示这次辞职北上内心纠结与痛苦, (1分)吃“长鱼面”表现了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情感 变化,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
线索,贯穿全文,1分;使结构紧凑或完整,1分:情感从热情到失落到纠结痛苦,1 分:表现情感变化,丰富内涵、增强感染力,1分。
10. C
11. ①以典喻画,虚处传神,借用“神龙化竹” “彩风栖庭”的典故,将画中竹比作 龙形风影,赋予其超凡灵动的神韵,凸显画作气韵生动:
② 多种感觉事写(或通感), “风吹粉辩香”以嗅觉写笋壳香,“雨洗苍苔冷”以触 觉写竹边清冷,渲染出画中之竹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③ 虚实相生(或联想想象),末二句表面上写诗人夜深人静酒半醒时置身潇湘美景 之中的情景,实质是写竹画中一片青翠的湘妃竹影,既赞画技高超,又融观画的独特感 受,余韵悠长。
比喻,用典,多感官或通感,虚实结合或联想想象,4个手法。
每个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写出效果,给2分。
12. (2分)(1) 如果 (2) 等到
13. (2分)(1)C
(2) A
14. 杨令具以闻/相国叹赏/亦然其说/竟不夺其志也。 (每处断句1分)
15. 毕相国为伍伯感到羞愧,让他解除这个差役,授予他一个官职,多次派人传达这 个想法,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接受相国的旨意。 (评分细则: “耻”、 “伸”、 “除”、 “累”、补充最后一句缺省的主语、 “竟”为得分点。6个点,1点1分,倒扣,扣完为 止。)
16.
相同点:两人都淡泊名利。(1分)
不同点:毕舅知足常乐。(1分)
杨会认为自己做差役远近皆知,一旦当官会遭人非议,不贪图做官的虚名(1分); 而且即使做官后依然从事县役。 (1分)(评分细则:每点1分,少一点扣一分)
17.
① 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譬喻说理、引喻设譬”,也可); (1分)
② 以大盗入室抢劫,捆绑主人,焚烧房屋,面临灭顶之灾的情形,类比六国遭到秦 国攻打时的处境; (1分)
③ 形象说明六国割地赂秦是保全国家的救亡之策,是形势所迫的合理举措。 (1分)手法1分,手法的运用分析1分,作用1分
(评分细则:每点1分,少一点扣一分)
18. (3分)C
“楚亦仅再割地予秦。”
C————仅仅一次割地给秦国。
19. 针对“六国以割地赂秦亡”的观点,作者从三个角度逐一反驳:
① 诸侯六国不会愚蠢到以地赂秦,而是无力抵御秦国武力攻击下的救亡之策、权宜 之计;(1分)
② 以详实的史料说明,诸侯六国自己以地献给秦国不过十分之二三,其中魏国献地 占据了一半,其余诸侯国很少或者没有献地,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赂秦而亡;(1分)
③ 以文王、勾践、韩赵乃至秦国的历史为例,说明即使以赂秦而论,也不可就认为 是亡国之计。 (1分)
以上分别从割地原因、割地数量、割地结果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反驳很有说服力。(1分)
(评分细则:每点1分,少一点扣一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