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景谈》课件(共4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风景谈》课件(共4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茅盾
中职语文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精炼、准确、形象、清新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熟读课文,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知人论世
01
散文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白杨礼赞》《风景谈》
《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
长篇小说
《子夜》《蚀》
1940年5月到12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途中,曾到延安参观、讲学。这次亲临解放区,使他看到了解放区军民自由愉快的生活与劳动,感受到在党领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坚韧不拔、坚持斗争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格。于是,他用尊敬、热情的笔调,完成了延安之行的姐妹篇《风景谈》和《白杨礼赞》。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当时茅盾从延安回来后住在重庆由于国统区政治环境险恶,他不可能直接描写党所领导的人民抗日斗争及其英雄,畅谈参观解放区的感想,所以只能从侧面来表现,以“谈风景”为名,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对解放区军民生产工艺斗争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敬意和赞美。
写作背景
02
解 题
03
“风景谈“ ,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 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情景抒情
04
朗读感悟——正音
颀长( qí )
黑魆魆(xū)
札记簿(zhá bù)
山坳(ào)
掮客(qián)
老茧(jiǎn)
断碣(jié)
荷枪实弹(hè)
干坼(chè)
掬饮(jū)
岩濑 (lài)
静穆(mù)
05
中国影史里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的作品,以爱情故事和民族团结反抗日本侵略两条线索交织而成!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
朗读感悟 整体感知
《塞上风云》是一部什么影片?
05
朗读感悟 整体感知
1.《塞上风云》预告片怎么会令作者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回忆有什么作用?
因为两者有相关点。作者对延安之行极其难忘,所以一见到“塞上”这两个字便又想到猩猩峡外的沙漠。由观看《塞上风云》预告片而引起的回忆联想来贯串全篇,采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来构筑画面,辅以电影中”画外音“似的画龙点睛之笔来突显主题。首句不仅是本段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契机,也是全文的领起。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2.找出本段中能体现沙漠景色特点的词语
明 确
看到
朗读第一自然段
茫茫一片
平坦
纯然一色
枯骨
寂静、火响
听到
3.人出先后沙漠景色有了哪些不同
铃铛的柔声、谐合的合奏
听到
猩红大旗
看到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4.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第一段的画面?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它的特点?
明 确
没有边际




光照单纯
缺乏色彩
寂静没有声响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
特点:单调平板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




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1.第一个画面进而写第二个画面,作了哪些词语作衔接和过渡
明 确
“于是”、“又”
第二自然段
“于是”表示“紧接着”,因为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显示了“人类更伟大”,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2.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状态?
第二自然段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心情。
明 确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3.第二幅画面描绘了什么景色,请为它拟一个标题。
第二自然段
写山上“层层的梯田”,写山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是写黄土高原的特色;也为了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则着力刻画“晚归人”心情的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明 确
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4.赏析第二幅画面。
第二自然段
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三五月明之夜”,“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了人物之美。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一个“掮”,还有“姗姗而下”,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
明 确
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1.第三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状态?
第三自然段
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搞文艺的师生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环境优美,色调鲜明,烘托着人物组成生机勃勃的画面。
明 确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2.总结第三幅画面,并为它拟一个小标题?
第三自然段
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归 纳




第三自然段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05
3.赏析第三个画面中,先描绘“静穆的自然”,再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明 确
“静穆的自然”
延安的山,延河的水。夕阳“将它的余辉…彩霞”,“幻成“一词写出彩霞的绚烂多变,这种绚烂多变由夕阳构成,准确生动。延河“河水…更响了,跌在石上…泡沫”,一个“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雪白的泡沫” “喧哗” “急”“冲”“跌”“喷”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映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第三自然段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05
3.赏析第三个画面中,先描绘“静穆的自然”,再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明 确
“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这群舞文弄墨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歌曲来了”,说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
参加劳动后,手“一律都…磨起了老茧”,他们在艰苦环境和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满着生命力的人,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小组讨论:
1.第4自然段的作用
2.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
3.人物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
4.请给这个画面拟一个标题
第四自然段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1.第4自然段的作用
明 确
第四自然段
第4自然段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连用四个“伟大”,一个“尤其”,加上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赞颂的情感更强烈了。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2.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
明 确
第五自然段
描写了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他们“清楚明白生活意义”,“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就使大自然顿然生色!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3.人物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
明 确
第五自然段
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延安一对清楚明白生活意义。




4.请给这个画面拟一个标题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第五自然段
总结
着重赞美“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者采用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来衬托人的精神。国统区城市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人儿”,从环境、衣着、行为和精神几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作为这里的主宰”的具体表现。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第五自然段
1.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画面?
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极为平常,无从构成美景,但作者要我们“从另一方面去看”,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领略。作者对这里的风景是留恋的,带着深的感情,因为人类精神的高贵,足以弥补自然界的贫乏。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2.总结第五幅画面,并为它拟一个小标题?
第七自然段
第五幅画写延安青年的休息与生活的一部分,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段描写中反复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旨意,这叫“欲扬故抑”的手法。
归 纳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第九自然段
1.这幅画面描写了怎样的两个士兵?拟小标题
“破空而来”的号声使作者受到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 “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使作者衷心“赞美” 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令作者赞叹不已。用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来衬托眼前的小号兵,显得更鲜明感人。
一个是小号兵,一个是站岗的荷枪战士。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第九自然段
接着描写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他巍然屹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灭亡。
一个是小号兵,一个是站岗的荷枪战士。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05
请赏析北国晨号的画面。
明 确
飘动的红绸子,闪着寒光的刺刀,动”感和“刚性”。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崇高精神,“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的“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05
尾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 确
尾段的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战士身上体现出的崇高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 作者的赞美之情,充分地得到表达!
06
思考探究
1.9~10 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总起:第一句话。
②听:喇叭声破空而来
③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
④看:小号兵和荷枪战士
⑤感:民族精神的化身
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
⑥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从听到“嘹亮的喇叭声”,而想到照相簿上的号兵的艺术形象,进而披衣出门去看现实生活中的号兵形象,思维活动合乎逻辑,行文自然,层次清晰。
06
思考探究
2.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 为什么
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
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明确:不孤立
06
思考探究
3.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明确:不重复
06
思考探究
4.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
1.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明确:共5句话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06
思考探究
3.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明确:共5句话
4.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5.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先铺写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后用驼铃丁当引入掌着猩红大旗领驼队行进于沙漠之中的人。通过画面色彩、画外音响听前后对比,表现人类比自然伟大。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黄土高原上,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丛密挺立的谷子构成了背景,掮犁牵牛的种地人,也许还跟着小孩,姗姗而下,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黄土高原,彩霞满天,河水汤汤,知识青年“生产”归来。这些青年,在生产劳动中“磨起了老茧了”,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满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它和第二幅画写的都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一对青年男女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大自然顿时生色。突出知识青年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也有友谊和爱情,而友谊和爱情的基础便是高尚的生活理想。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一片绿荫,半盘石磨,断碑旧阶,加上荞麦大麻,这里休憩的青年他们或谈天,或讨论,或学习,或聚会,恬然自适,各得其所。劳动、工作之余的稍事休息,正是为了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战斗。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由嘹亮的剌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的形象,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07
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六幅画面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
画面
沙漠驼铃(1)
高原归耕(2)
延河夕照(3、4)
石洞雨景(5、6)
桃林小憩(7、8)
内容简述
北国晨号(9、10)
文章主旨
08
六幅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取景”:劳动的,学习的,休息的,战斗的,把人的活动与自然风景交融结合,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将文章的主旨深刻地揭示出来了。本文在突现文章主旨时,先采用深情的叙述或描写,然后给予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每一个画面所暗含的意思都鲜明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有一个品尝、回味和梳理思路的过程,这种叙议结合的基本思路纵贯全篇,形成了一道清晰的文脉。
写作特色
09
(1)语言准确、精炼、生动。
(2)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3)抒情与议论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课程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