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景谈》课件(共3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风景谈》课件(共3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风 景 谈
茅 盾
第一课时
◎ ◎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8年底应邀赴新疆乌鲁木齐市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西安时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茅盾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 写作背景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
长篇:《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坼 chè: 裂 岚 lán:山里的雾气
汤汤 shāng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
浅浅 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
掬 jū:两手捧 濑 lài:湍急的水
碣 jié:圆顶的石碑 贻 yí:遗留
籁 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垭 yā: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的地方;山口
姗姗 shān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颀 qí:高
◎ 生字正音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共写了几幅画面?
尝试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思考探究
风景谈
第一部分
(1)
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二部分
(2~4)
第三部分
(5~8)
第四部分
(9~10)
◎ 思考探究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桃林小憩
石洞雨景
北国晨号
◎ 整体感知
不孤立。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 思考探究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 思考探究
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 思考探究
1
2
5
4
3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第二课时
◎ ◎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明确了课文由六幅画面组成。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我们给六幅画面分别拟了一个小标题。
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文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理解。
◎ 课前导语
①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隐含了下文所写的内容
(《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
②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 思考探究
①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作者之所以要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所以要“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也是为了适应这一斗争的需要。)
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 思考探究
◎ 思考探究
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自然景观
茫茫一片(绘形)
纯然一色(绘色)
哄哄火响(绘声)
高步的驼队
点—线—队(绘形)
猩红的大旗(绘色)
谐和的合奏
丁当丁当(绘声)
人的活动
单调平板
庄严妩媚
完全改观
议论
自然是伟大
然而人类更伟大
揭示题旨
手法
衬托
先抑后扬
绘色拟声摹形
明确: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
课文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 思考探究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
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
在第三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
◎ 思考探究
对象
环境
穿戴
行为
精神
国统区城市的“一对儿”
公园的角落 绿荫下的长椅
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
偎倚低语
百无聊赖
抗日根据地的“一对儿”
沉闷的雨天 寂寞的荒山 原始的石洞
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方能辨认
摊开着一本札记簿……一同在看
生命力旺盛 明白生活意义
这里的“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
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
第五幅画中,“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A.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
B.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来到延安。
作者认为构成这片“风景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上体现出来?
◎ 思考探究
主要条件是指具有高贵精神的人。
这里的自然条件并不是构成风景区的主要条件;“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会贻笑大方的。”
接着启发读者“从另一方面看”,也就是去看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最后通过议论,明确指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
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
赏读课文第四部分,理清行文思路。
◎ 思考探究
① 总起:第一句话。
② 听 :喇叭声破空而来
③ 想 :贴照相簿上的侧影
④ 看 :小号兵和荷枪战士
⑤ 感 :民族精神的化身
⑥ 议 :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第三课时
◎ ◎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同时我们也对六幅画面的组织结构和整篇文章的写作结构进行了讨论于探究。
今天,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文的思想总结以及课文写作特色的概括。
◎ 课前导语
◎ 温故知新
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
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 主题思想
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
4.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 美学意义
在茅盾的笔下: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五处议论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舒展自如,“形散而神不散”。
从表达中心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层层加深,从而使中心思想反复深化。
◎ 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 本文特色
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
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
借情
抒情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的“风景”即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赞 美

崇高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
抗日的精神
“风景”
解放区
军民
◎ 总结
高原归耕
高原归耕
北国晨号
桃林小憩
石洞雨景
延河夕照
沙漠驼铃
沙漠驼铃
构思巧妙
层进议论
语言生动
修辞运用
绘声绘色
落笔于景
着眼于人
画龙点睛
升华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