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茅盾风 景 谈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并发扬他们所代表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掌握课文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六个画面之间的联系。3.掌握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走近作者1921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风景谈》写于1940.12,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在新疆文学院任教。背景探寻1940.5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在延安,茅盾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参考“沙漠驼铃”,为其他五幅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风景”到底指什么?画面 自然风光(背景) 人的活动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贫瘠荒凉、人迹罕至、寂静无声的沙漠昂然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走近,掌着猩红大旗,发出和谐的声音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晚归的农人姗姗而下、愉快歌唱夕阳、黄土、急流等构成的静穆的自然“生产”归来的人兴奋地谈话,快乐地歌唱,爽朗地笑着,开心地生活画面 自然风光 人的活动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静寂灰黄的石洞青年认真读书、交流,怡然自得简陋、素朴的桃林茶社人们在桃林休憩、谈论、学习万籁俱寂,空气清冽,朝霞笼住了山坚决、勇敢、高度警觉的号兵和严肃的荷枪战士坚守岗位课文题目为“风景谈”,“谈”就有评论的意思。作者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作者“谈”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这些“风景”中寄予了怎样的情感?1.请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词语。2.找出具体描写驼队语句,并找出文中能概括驼队出现后沙漠特点的词语。课文分析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课文分析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3.沙漠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驼队出现前:纯然一色、寂静苍茫驼队出现后:庄严妩媚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议论)(描写)抓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风景画 写作角度 写作对象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人的活动对自然的改变劳动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高贵的精神填补自然界的贫乏人的活动体现了民族精神赶驼人种地的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战士六幅“风景画”之异知识分子“风景”的内涵: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风景画”的写法:每个画面都构成景物与人的比较,都是先写“风景”,后写人的活动。“风景画”之后的议论,把各不相同的“风景画”连缀成为一个整体。“风景”的内容: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重庆是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争权夺利,甚至是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这一切与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朴素积极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茅盾决心要讴歌延安抗日军民。茅盾:“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但“白色恐怖”之下茅盾只能用隐曲的笔法,含蓄表达对延安战斗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风景”的描写,赞美解放区军民的生活状态。 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主题归纳写作特点: 1.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2.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3. 语言生动,绘形绘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