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
亚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朝鲜、越南、
老挝
东欧:波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拉美: 古巴
非洲: 刚果、
马达加斯加、
莫桑比克、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
苏联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化
勃列日涅夫照片

重要名词
赫鲁晓夫改革、收购制、义务交售制、苏共二十大、“新经济体制”、八一九事件、南斯拉夫改革、“和平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本课
重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斯大林时期(1946——1953)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陈之骅 吴恩远 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成就: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1.斯大林时期(1946——1953)
(2)问题: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P95 再看
“苏联模式”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改革刻不容缓!
1878年12月18日
—1953年3月5日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赫鲁晓夫(1953-1964)
(1)措施:
①政治:
②农业(重点):
③工业:
斯大林逝世后,党中央奉行的政策是要详细地、彻底地阐明:绝不允许把一个人吹捧到具有神仙般那样超自然性格的超人地步。
——节选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1956年
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市场经济成分;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减少国家计划指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斯普特尼克一号
标志人类进入航天时代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赫鲁晓夫(1953-1964)
(2)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而是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该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诸如“大清洗运动”、卫国战争初期决策失误、对待苏联少数民族的政策、凌驾于党之上等系列严重错误。这对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传统模式的迷信、解放教条思想的束缚、努力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有积极意义,但未对斯大林功过作全面科学分析,也造成了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留下严重后遗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赫鲁晓夫(1953-1964)
(3)评价:
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推动农业发展,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局限: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前期: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3)评价: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
缺乏活力,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措施: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成效甚微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和平演变”
(2)评价:①打破计划经济,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动荡的政治、经济秩序,引发了苏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国家制度的崩溃,致使国家走向解体。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不同:
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
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
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启示: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并不断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53-1964
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课堂探究】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
相同点 农业
重工业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主要是涉及经济领域;
③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5.解体
(1)过程:1990.03.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俄罗斯等发表主权宣言
1991.08.19.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组阻止分裂——失败
1991.12. 26.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
内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外因: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普京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
(1990.3.11—1991.12.16)
1940年的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
解体
斯大林
战后恢复
1953
1964
1985
1991
1945
1982
(一)二战后的东欧
1.成就:
2.问题:
(1)二战胜利前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1)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南斯拉夫改革
南斯拉夫:是1918年至2003年存在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以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塞尔维亚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区合并,创建了君主制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轴心国入侵,占领并分裂了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王国改组为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称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Wikipedia)
东欧:(据课本P123)
概念聚焦
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
主要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利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1956-1960年,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 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其他东欧国家改革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布拉格之春”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
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温故而知新
地缘政治: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概念聚焦
“夹缝”与东欧的悲剧改革
引申:美国的地缘政治因素对其建国初期选择民主共和制度的影响。
FAILED!!!
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处于低潮,西方资产阶级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冷嘲热讽,美国政客布热津斯基高调断言“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弗朗西斯·福山也鼓噪“历史终结”。
——林彦虎,冯颜利《对苏联解体教训的再认识》
请结合相关史实反驳这一论断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社会主义建设且看中国方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回顾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1.过渡时期
(1949-1956)
前三年
后四年
政治:政权建立和巩固
经济:经济恢复和发展
政治:召开一届人大和颁布新宪法
经济:经济建设“一五计划”
2.曲折二十年
(1956-1976)
十年文革
曲折前进的十年
成功的探索:八大召开、“八字方针”
探索中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1978-至今)
两年徘徊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1978
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今天的中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深刻的教训?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4)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
(5)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6)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