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友谊的真谛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友谊的真谛 课件(共24张PPT)+内嵌视频——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6.1 友谊的真谛
政治认同:认识友谊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修养:理解友谊是平等的,与朋友互帮互助,共同分担,共同成长。
健全人格:积极与同学交往,培养健康人格,不自我封闭。
责任意识:感受友谊的力量,认同友谊的重要特质,学会与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做到关心朋友。
素养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友谊的产生;友谊的特质
友谊伴随成长
难点
友谊的特质
导入新课
知音之交 ——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深厚友谊。伯牙擅长琴艺,唯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琴声中的意境,成为他的知音。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痛失知音,认为世上再无能懂他之人,因此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此表达对挚友的哀思与怀念。此典故表达了朋友间心领神会、心灵相通的深深默契。
刎颈之交 ——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廉颇是武将,蔺相如则是文臣,两人起初因职位和功劳产生矛盾。但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不与廉颇争斗。廉颇得知真相后深感惭愧,遂负荆请罪,二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刎颈之交意指可以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关系。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友谊是怎样产生的。
①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从陌生到越来越熟悉和了解,逐渐建立了友谊。
②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
③在友谊的长河里,我们经历着不同的体验,累积着各自的感受,体悟着友谊的真谛。
1.友谊是怎样产生的?
东汉时期的陈重与雷义,两人皆品行高洁,相互敬仰。陈重曾多次推举雷义担任更高职务,而雷义均坚辞不受。后雷义蒙冤,陈重毅然辞职陪伴他逃亡。两人的友谊如同胶漆一般黏合紧密,无论顺境逆境都难以分离,展现了患难与共、真诚无私的胶漆之交。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探究与分享
在真正的友谊中,我们能够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帮助、信任和忠诚、肯定和关心,享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温暖,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
2.友谊的特质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探究与分享
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
“以金相交,金耗则忘;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
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
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习近平
金句来“习”
思考:什么样的友谊才能长久?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等,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契合。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人生的美好。
(2)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用典释义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出自《孟子》,意思是人与人的交往,最可贵的是互相了解;互相间的了解,最可贵的是互相知心。启示我们友谊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契合。
小女孩因害怕朋友不和她玩,每天被迫从家中超市搬大量零食分给大家,自己却很少收到分享。母亲点醒她:“真正的友谊不必委屈讨好”,教会她识别不平等关系。
探究与分享
结合材料,你怎样看待这份友谊?
接受朋友的帮助,也主动帮助对方;感受朋友的关怀,也主动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3)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底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培根
儿童时期
小学时期
中学时期
大学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我的人生轨道
探究与分享
结合“我的人生轨道”,你怎样看待友谊?
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人生路上,有些朋友陪我们一程,有些朋友伴我们一生。我们应当不辜负每一段情谊,让友谊伴随我们成长。
3.友谊伴随成长
课堂小结
友谊的真谛
友谊是怎样产生的?
友谊的特质
友谊伴随成长
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练习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传递着诗仙李白对友谊的理解。下列诗句中与其寓意一致的有(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练习
2.“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流行,即将不同需求分配给特定对象,如饭搭子、学习搭子等,属于“高于同事,朋友未满”的轻社交关系。之所以“朋友未满”,是因为( )
A.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B.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C.朋友间要互相鼓励、切磋
D.志趣相投才能成为朋友
B
练习
3.“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送别友人的小诗,体现了友谊的特质是( )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④友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B
练习
4.一直以来,从管鲍之交、挂剑之交,到刎颈之交、鸡黍之交……那些被歌颂的佳话,无不来自双方共同的经历、精神的互动,纵然萍水相逢也能一见如故。对此,你的感悟是( )
①友谊的美好在于可以实现心灵的契合
②朋友都只能陪伴我们一段路程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④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练习
5.在日常的学习中,小明有不会做的数学题,小刚会耐心地给他讲解;小刚上美术课时忘记带颜料,小明会主动将自己的颜料给他用。由此可见( )
①友谊需要理解和忠诚
②友谊需要分享和分担
③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④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