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中考历史真题试卷(A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陕西省中考历史真题试卷(A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陕西省2025届中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隋朝 D. 元朝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请完成下面小题。
2. 唐朝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一诗中赞美秘色瓷“九秋风俗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1987年,陕西抉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精美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由此可见( )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A. 《秘色越器》属于口述史料 B. 文献史料能够取代实物史料
C. 法门寺秘色瓷属于图像史料 D. 不同类型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3.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工匠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将氧化铁转化为氧化亚铁的比例从4.5%提高到54%左右的结果。据此可知唐朝( )
A. 制瓷技术高超 B. 商业贸易繁荣
C. 瓷器种类丰富 D. 文学艺术昌盛
4.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5.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以下图片可以反映出( )
A. 工人运动的开展 B. 领导阶级的变化
C. 北伐战争的进军 D. 革命重心的转移
6. 秦汉同学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填写下图①②处内容( )
A. 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C.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D.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
7.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2012年,中国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B. 2015年,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C. 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
D. 1949年以来,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
8. 服饰承载时代记忆。下列服饰变化反映了( )
A. 审美观念的趋同 B. 休闲方式的多元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设计风格的单一
9. 世界古代文明多姿多彩。下表所示成就产生于( )
领域 文学 法学 历法 建筑
成就 《荷马史诗》 《十二铜表法》 儒略历 帕特农神庙
A. 古代印度 B. 拜占庭帝国
C. 古代希腊罗马 D. 阿拉伯帝国
10. 下图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示意图,与①处有关的内容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11. 下面为秦汉同学整理的历史知识小卡片。他整理的主题可能是( )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2.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文化多样化互鉴与冲突 B.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与曲折
C. 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 D.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波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A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的_____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B所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古埃及的_______________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材料二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涵 慎战不战 消除战争,安定百姓
相互协调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彼此尊重,社会和谐
共生并进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对外交流,互学互鉴
图C据玉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 ——摘编自刘丰《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图D
(2)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例史事,说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依据图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有何借鉴意义?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图B
(1)图A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依据图B,概括资本主义发展特点。
材料二
(2)指出材料二时间轴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我选择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史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觉醒】
材料一
图A 图B
(1)图A漫画创作于哪一战争之后?题词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依据图B,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团结抗战】
材料二
图C“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党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图D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C所示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从图D“社会动员之广泛”“战斗意志之顽强”中任选一个,列举一例史事对其进行说明,并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和平发展】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的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相处中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图E
图F
(3)依据图E,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请选择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本国和平发展的做法,并参照图F示例填写①处内容。
【和合共生】
材料四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永享和平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同时,我们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时代以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凝练)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陕西省2025届中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题答案】
B
【2~3题答案】
2. D 3. A
【4题答案】
C
【5题答案】
D
【6题答案】
B
【7题答案】
D
【8题答案】
C
【9题答案】
C
【10题答案】
A
【11题答案】
B
【12题答案】
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题答案】
(1) ① 半坡 ②. 尼罗河
(2)民族关系:如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友好交流,体现“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展现“相互协调,彼此尊重”。
对外交往: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对外交流,互学互鉴”;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彰显“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形成基础:农耕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追求稳定;科举制维系社会结构稳定;东亚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共同塑造中华文明和平性。
(3)借鉴:可助力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促进国际间和平交流、合作发展,避免冲突战乱,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引导个人追求内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个人在和谐人际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实现身心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14题答案】
(1)现象: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促进了物种的交换。
特点:扩张性,不断扩大市场、开拓疆域。
(2)领导人:列宁。
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促进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3)若选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可选择史事:“万隆会议召开”“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阐述: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亚非国家倡导和平、合作,促进亚非团结,为世界和平增添助力;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全球贸易有序发展,各国在经济合作中增进交流、减少冲突,体现各国共同维护经济秩序与和平。(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若选观点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可选择史事:“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纳米比亚独立”。
阐述:印度民族大起义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彰显亚非拉民族独立诉求,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助力世界和平力量成长;纳米比亚独立标志非洲殖民体系崩溃,亚非拉更多独立国家涌现,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15题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呼吁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或呼吁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振兴中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学生、商人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社会压力;北洋政府迫于民众压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国际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为转嫁矛盾,加紧侵华。欧美列强忙于应对危机,对日本侵略采取纵容态度。日本军国主义与德、意法西斯形成侵略联盟。史事及说明:社会动员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如农民、妇女、华侨支援前线)。战斗意志之顽强:台儿庄战役(或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重创日军。历史意义:中国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百年屈辱。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跻身世界四强,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贡献,牵制日军主力,支援盟军战场。
(3)超越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综合性原则:涵盖政治(主权平等)、经济(互利)等多领域关系。自我约束机制:强调对等约束,避免霸权干涉。图F填写①加入WTO(2001年)→ 深化全球经济合作。
(4)维护和平的举措: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合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维和部队至冲突地区(如南苏丹)。活动主题:“中华民族的和平追求:从觉醒到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