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课件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3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课件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3页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章
物态变化
苏科版
二、汽化和液化 第②课时
|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知道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液化时放热;
2.了解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
1. 雨水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水蒸气转变为雨水,是水蒸气由 转变为 的过程。
气态
液态
2. 活动:取两个透明玻璃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入冰块,在另一个玻璃杯里加入适量热水,用玻璃板(或塑料薄片)盖在上面。放置一会,注意观察玻璃杯的内、外侧和玻璃板的上、下表面。
(1)放入冰块的玻璃杯,在玻璃杯的 (内侧/外侧)和玻璃板的 (上表面/下表面)出现水滴;加入热水的玻璃杯,在玻璃杯的 (内侧/外侧)和玻璃板的 (上表面/下表面)出现水滴;
上表面
外侧
内侧
下表面
(2)思考:
放入冰块的玻璃杯出现的小水滴,是由 (空气中/玻璃杯内)的水蒸气转变而来的;加入适量热水的玻璃杯出现的小水滴,是由 (空气中/玻璃杯内)的水蒸气转变而来的。表明水蒸气 会转变为液态的水。
空气中
玻璃杯内
遇冷降温
活动
4.3
观察水蒸气的液化
现象:(1)在水壶中注入适量的水,对水壶加热。当水接近沸腾或正在沸腾时,在 (远离/靠近)壶嘴处,出现大量的白气;而在 (远离/靠近)壶嘴的位置,没有白气产生。
远离
靠近
活动
4.3
观察水蒸气的液化
现象:(2)如图所示,在壶嘴上方倾斜放置一块玻璃板,看到有大量的水滴顺着玻璃板流下,是因为“白气”碰到温度 (较低/较高)的玻璃板,小水滴凝结成更大的水滴造成的。
较低
活动
4.3
观察水蒸气液化
2. 解释:壶内水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白气”是 (填“水蒸气”或者“小水珠”)。壶嘴上方稍远处出现“白气”,,原因是该处温度 (填“高”或“低”),易于发生液化。所以 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 (吸热/放热)。
汽化
小水珠
较低
降低温度
放热
练习
思考 冬天戴眼镜的人,是从温暖的室内做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水雾,还是从室外做到室内眼镜上会出现水雾?
1
2
3
答:从室外做到室内
1.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B.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
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1
2
3
C
1
2
2.如图所示。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又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个过程中乙醚先 后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这一实验说明了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3
汽化
液化
压缩体积
一、液化
2.液化吸热
1.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练习
初春早晨有雾,草上有露
水蒸气
遇冷
液化成小水珠
降温
附在低空的尘埃上为“雾”
附在草或树叶上为“露”
雾和露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图所示,青藏铁路两旁插有碗口粗细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它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很容易汽化的液态氨,上端装有散热片,下端直接埋入冻土中。热棒利用汽化吸热(吸热/放热)、液化放热(吸热/放热)的原理实现单向导热。当土壤温度升高时,液态氨吸收冻土深处的热量而汽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之后,气态氨又液化成液态氨,下沉到热棒的下部。如此循环往复,热棒不断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使路基的温度保持基本不变,从而保证路基的坚固、稳定。
1. 蒸汽熨斗熨烫衣物时,通过加热使水 成水蒸气,然后在衣物纤维内 成小水珠,以软化纤维,达到平塑目标。相比高温的金属熨斗,蒸汽熨斗不容易烫焦衣物,原因是水的 相对较低。
1
2
3
4
5
6
汽化
液化
沸点
1
2
3
4
5
6
2.(2024·黄冈模拟)2024年1月17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点火升空,随后将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它使用的是冷藏液氢、液氧低温燃料,液氢、液氧是通过既降低温度又 的方式液化的。在塔架上未起飞前,这些燃料在与外界空气接触时,火箭侧壁会冒出“白雾”,这些“白雾”是    (填物态变化)产生的。
压缩体积
液化
3.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目标,国家速滑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二氧化碳气体被吸入压缩机压缩体积后,再用 的方法液化成为液态,液态低温二氧化碳经过液体循环泵被均匀输送到埋设在场馆冰面之下的蒸发盘管中 (填物态变化名称) (填“吸热”或“放热”)变成气体使冰面处于低温状态。
1
2
3
4
5
6
降低温度
汽化
吸热
4.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开水多了一个 (填物态变化)过程,要 (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沸油烫伤比同质量的沸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油的 比水高。
1
2
3
4
5
6
液化
放出
沸点
100℃的水蒸气接触皮肤时,水蒸气首先液化为100℃的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然后100℃的水在降温过程中还要向皮肤放热,所以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水蒸气向皮肤放出的热量更多,因此水蒸气烫伤更严重。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所以沸油烫伤比同质量的沸水烫伤更严重。
解析
5. 小明在太平街游玩时,发现很多店铺门口涌出大量“白气”用以吸引顾客,这是利用沸点为-196℃的液氮完成的。关于液氮制造的“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液氮汽化而形成的氮气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白气”的形成是一种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白气”过一会儿就消失是一种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1
2
3
4
5
6
B
6. 酷暑,公交车内开着空调吹冷风,小明发现车窗玻璃表面有一层水珠;寒冬,公交车内开着空调吹热风,小明发现车窗玻璃表面也有一层水珠。下列关于水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夏天和冬天水珠的形成都属于液化现象
B.夏天和冬天水珠在形成时都需要放热
C.夏天的水珠位于车窗玻璃内表面,冬天的水珠位于车窗玻璃外表面
D.酷暑,车辆熄火一段时间后,水珠消失,是汽化现象
1
2
3
4
5
6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