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2.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核心素养目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研究、化工生产及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强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运用原电池模型解释金属腐蚀(如钢铁吸氧腐蚀)和防护原理,实现知识迁移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分析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与能量转化的关系,形成 “化学能→电能” 的能量转化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正负极判断、电极反应式书写及盐桥作用。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及自发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总反应拆分正负极反应。难点理解盐桥如何避免氧化剂与还原剂直接接触,提升装置设计能力。复杂体系中电极反应式的配平。利用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及金属活动性比较。课前导入当你看到音乐贺卡播放时,是否想过背后的能量秘密?一张小小的纽扣电池,为何能让贺卡持续发声?这背后正是原电池的魔力 —— 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1800 年,伏打发明的 “伏打电堆” 开启了电化学的大门,而如今原电池原理已渗透到手机、汽车、航天等各个领域。今天,我们将通过 “水果电池” 实验开启原电池探秘之旅,从电子转移的微观视角解析电流产生的本质,学习如何将氧化还原反应 “变身” 为原电池,揭开现代能源技术的基础密码!0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探究【实验1】向一只烧杯中加入1.0 mol·L-1CuSO4溶液30 mL,再加入适量锌粉,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观察温度的变化。【实验2】如图,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 mL 1.0 mol·L-1CuSO4溶液和30 mL 1.0 mol·L-1 ZnSO4溶液,将用导线与电流计相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nSO4和CuSO4溶液中,将盐桥(注:盐桥中通常是装有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脂,离子在盐桥中能移动)两端分别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取出盐桥,再观察实验现象。铜锌原电池实验图铜锌原电池构造和原理示意图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1 溶液的温度升高 Zn与CuSO4溶液反应放出热量实验2 插入盐桥: ①锌片溶解,铜片加厚变亮 ②CuSO4溶液的颜色变浅 ③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有电流产生取出盐桥: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无电流产生实验1的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实验2的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铜锌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Zn片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Cu片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反应类型是还原反应。总反应式为Zn+Cu2+=Zn2++Cu电子的流动方向:Zn片→导线→铜片。盐桥中K+移向CuSO4溶液,Cl-移向ZnSO4溶液。若取出盐桥,由于锌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2+进入溶液,使ZnSO4溶液因为Zn2+增多而带正电;同时Cu2+得到电子成为铜并沉积在铜片上,使CuSO4溶液因相对较多而带负电。这两种因素均会组织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最终电流计指针回到零点。盐桥→作用:①将两个半电池连接,形成闭合回路;②原电池工作时,盐桥的存在,阴、阳离子分别移向两个半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分别中和过剩的电荷,使溶液保持电中性,反应可以继续进行→优点:避免还原剂和氧化剂直接接触,造成能量损耗,提高了电池的电流效率,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与原电池相比,减少了Zn与CuSO4溶液因直接接触而反应产生的热能损耗。原电池的构成→半电池: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半电池包括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一般情况下,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形成闭合回路:两个半电池通过盐桥和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两个隔离的半电池通过盐桥连接起来,盐桥中通常是装有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脂。原电池的定义与构成定义: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的 构成条件通常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两个能导电的电极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接触或用导线连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电子流向电流方向离子移动方向电势高低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正极电势高于负极电势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氧化反应正极还原反应+-e-外电路电子迁移:负→正内电路离子迁移: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角度1电极反应角度2粒子迁移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看电极材料:一般情况下,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看电极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看电子流向: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看离子移动方向: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看电极发生的现象:负极参加反应时,负极材料不断溶解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或质量不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负极正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金属阴离子质量减轻电流流入氧化反应阳离子质量增加或产生气体还原反应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流流出电子流入移向移向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原理:在形成的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时相互干扰减小,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更快,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举例:在锌与稀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CuSO4与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从而形成微小Cu-Zn原电池,加快产生H2的速率。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原理:一般来说,负极金属的活动性强于正极金属。根据现象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金属的活动性:负极强于正极。02原电池的设计实验探究原电池的设计【实验探究】根据离子反应Cu2++Fe=Cu+Fe2+设计一个原电池。(1)画出原电池构造示意图,指出正负极。(2)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负极:Fe-2e-=Fe2+ 正极:Cu2++2e-=Cu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书写电极反应的原则:电极反应必须符合加和性原则,即两电极反应相加,消去电子后得电池总反应式。利用此原则,电池总反应式减去已知的一电极反应得另一电极反应。若已知总反应和一个电极反应,总反应-电极反应=另一个电极反应。(注意:电极反应转移电子必须相等)→电极反应的书写步骤:(1)找出原电池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写出方程式并配平(2)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及电子转移情况(3)写出电极反应式(4)若不能完整的写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但必须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设计原电池的步骤①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②分别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③根据电极反应式确定半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一般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正极;电解质溶液:负极电解液一般是负极金属对应的阳离子的溶液;正极电解液一般是氧化剂对应的电解质溶液。设计原电池的要点(1)确定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电解质溶液和两个电极。(2)正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电子转移情况。(3)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一般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正极。如果负极反应为金属失去电子的反应,则电极材料为该金属,电解质溶液为该金属的阳离子溶液;正极材料选用比负极金属稳定的材料。03课堂小结04课堂练习1.在如图所示的柠檬水果电池中,外电路上的电子从电极Y流向电极X。若X为铅电极,则Y可能是( )A.锌 B.银 C.石墨 D.铜A2.下列有关原电池负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活泼金属B.工作时电极本身一定被氧化C.工作时一定有电子流出D.一定带负电荷C3.下列能形成原电池装置并能产生明显电流的是( )C4.用铜片、银片、CuSO4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形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下列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铜电极的质量减少 ②正极反应为Ag++e-=Ag ③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④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A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