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四章物态变化苏科版四、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 物态变化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固态液态气态凝固(放热)熔化(吸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 活动4.5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观察到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碘锤的底部 (没有/有)液态的物质出现,这说明碘颗粒由 态直接变成了 态,发生了 现象;停止加热,发现在碘锤的内壁上有 (固/液)态的碘出现,这说明碘由 态直接变成了 态,发生了 现象。现象没有固气升华固气固凝华实验开始时,要用电吹风机热风档对碘锤加热,这说明升华过程需要 ;相反,凝华过程会 。思考:吸热放热深入探究已知碘的熔点为114℃,碘的沸点为184.3℃,电吹风机热风档时出风口温度约70℃左右。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碘的物态变化过程。答:根据题意可知,碘的熔点为114℃,沸点为184.3℃,出风口的温度为70℃左右,碘吸热升温不可能达到其 ,根据晶体的熔化条件,碘不可能先 然后再 产生的紫红色的碘蒸汽,所以瓶内碘蒸汽是由固态的碘直接 而成的。练习熔点熔化汽化升华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刺激性的气味,所以设计了碘锤进行实验(将少量碘密封在玻璃管内)。根据以下数据,回答问题。(1)如图所示的甲、乙是分别将碘锤放到酒精灯上烤和放入热水中,两种方案都可以看到实验现象,这是因为碘在升华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方案 (选填“甲”或“乙”)更合理,原因是 ;视频1视频2(2)在观察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时,小明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紧紧套上气球,气球会鼓起来;小强将一块干冰放入常温的水中,烧杯中的水立即“沸腾”,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能直接证明干冰升华的是 的实验。吸收乙碘的熔点为114℃,放在热水中加热,碘不可能先熔化再汽化变为碘蒸气小明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1.升华现象:使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衣柜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干冰升华等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干冰升华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地上的霜、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等2.凝华现象:霜冰花雾凇干冰在饮料中加入干冰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它很容易直接变成气体,属于升华现象,因为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因而能够冷藏食物、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白雾气氛等.三、人工降雨人工降水有三种常用方法:第一种是向云层中播撒冷却剂,如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或液化为小水滴,小冰晶逐渐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水;第二种是向高空播撒盐粉、碘化银等,作为吸附水汽、加速水蒸气液化或凝华的凝结核,使云层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水;第三种是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直接喷洒直径约为0.05 mm 的小水滴,使云层中的小水滴相互合并变大,从而形成降水。将水变为0.05mm的小水滴,物质没有(发生/没有)发生物态变化。12341.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能用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吗?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若气温偏高,则无霜生成,因此“霜前冷”是必然的;而“雪后寒”是因为雪熔化时需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气温降低。2.如图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这种白雾是怎么形成的吗?1234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时需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呈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3. 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杨梅,一会儿表面就出现了一层白霜,如图所示。猜一猜,这层白霜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的其他食品,有没有类似的现象?1234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杨梅,由于温度较低,空气的水蒸气在其表面凝华形成的霜。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棒,冰棒表面也会附着一层白霜。4.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简称冻干食品,曾是航天员的专用食品,现如今已经走进大众生活。请查阅资料,了解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并与晒干、煮干、烘干等传统干燥技术进行比较,说出它们的区别。1234冻干食品首先将食品中的水分速冻成冰,然后用高温加热使之升华为气,食物因此而脱水干燥。脱水后的食品因为微生物和酶无法通过水对其放生作用而达到长期保鲜的目的。需要食用时,只需重新加水,食物就会恢复原来的面貌,色、香、味、形不变。由于食物是在低温和贫氧条件下干燥的,食品原有的营养成份几乎不受任何破坏,所以它跟新鲜的食物一样有营养。此外,超过95%的高脱水率还使这种食品的保质期大大延长,在包装良好的情况下,冻干食品不加防腐剂便可在常温下可保存5年以上,而且重量极轻、运输方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